目前分類:禾園教學與保育 (9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圖 禾園嬰幼兒學校


大陸毒奶粉流入台灣,目前已確定未流入嬰兒奶粉市場,但卻流入一般食品市場並製成麵包、蛋糕、月餅、冰淇淋等,令人擔心的是三聚氰胺非食品添加物,是一種化學物質,過去僅在動物上證實三聚氰胺確有毒性,此次大陸嬰兒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後,出現腎結石、腎衰竭甚至死亡,這是第一次在人體上直接證實三聚氰胺的危害。也因此很多家長個個人心惶惶~深怕自己誤食變成白老鼠~而造成許多後遺症。


事實上此次毒奶粉事件會造成腎結石..等狀況,原因是因為嬰兒主食是以奶粉為主,幾乎是天天食用再加上嬰兒腎發展較無成人成熟,也因此才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後果,但若成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吃了含三聚氰胺的麵包或蛋糕,其實也不必過於驚慌,一般如果成人吃進少量含三聚氰胺奶粉製成的麵包、蛋糕等,腎臟應還能自然代謝去除,除非天天吃或經常、大量的吃,才有可能造成泌尿道結石



但毒物科專家仍建議若家長擔心的話,可以讓孩子多喝水,一公斤體重約30cc水量,可避免結石。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李亞庭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很多人都認為十二個月以下的小BABY整天只知道吃了睡、睡了玩、玩了吃什麼都不懂,更有人認為不論任何時候對小BABY進行任何潛能開發課都是有效的,其實英國學者最新研究發現,不同月齡的小嬰兒所應開發的潛能會隨個人特質及月齡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說一旦錯過某一個月齡,就等於放棄某一種潛能開發的機會,更別說選錯潛能開發課了,即使往後要加緊補開發該項潛能,成效仍是有限!


而究竟潛能開發課該怎麼選擇?甚麼又是好的潛能開發課?其實,完整的潛能開發是必須掌握孩子整個成長及特質...等項目評估後再與教學完整結合,而不是單單只進行教學而已,以下將提供家長如何去分辨好的潛能開發課程四大重要指標:


1.必須有完整的保育評估並有完整報告(包含:成長.飲食.健康....項目)


2.必須有各種領域的發展詳細評估並有完整報告(包含:語文.數.科學.美學.情緒..等九大項學習指標)


3.所有的發展領域均需搭配十大智能進行潛能開發課程(此部分會列於上述報告書中)


4.潛能開發課程是連續性的課程而非單一每週只上幾小時課程或才藝課程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英國大腦和認知力發展研究中心以及倫敦大學的學者們組成的研究小組,在經過一連串的實驗認為出生兩個月~兩歲之間越早接觸對的潛能開發課程將有助於未來的成就發展,而剛出生~兩個月的寶寶因為仍在適應母體外的環境,此時段將會是休眠期,所以也不必急著在一出生~兩個月內給予太多的潛能開發課程。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禎雅


圖/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


什麼是潛能開發?


何謂「潛能開發」?很多家長都誤以為是強迫孩子提前學習,其實這是錯誤觀念,正確來說潛能開發是舉凡寶寶在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各種行為的發展如感覺、知覺、認知、動作等等,藉由專業判斷及引導提供寶寶腦部足夠的刺激,誘發腦部各項功能使其隨著發展更趨成熟及精進。


 潛能開發何時讓寶寶接觸最能達到效果?

潛能開發黃金時期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母體內」第二個階段是「出生後~兩歲」
調查發現長期以來,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原來0~2歲時期竟然扮演潛能開發如此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些人會覺得:「反正孩子都不記得這個時候的事情,學這麼多有用嗎?」其實他們並不是不記得,而是無法提取這時候的記憶,但這些記憶卻會影響成年後的學習與性格

潛能開發和一般的學習有何不同?
完整的潛能開發是一套複雜而專業的課程,與一般的學習有著實質不同,簡單來說,潛能開發可以激發孩子所有未知的能力及增進現有學習能力,而一般幼童學習僅止於孩子本身已出現的能力給予增強


以台灣來說,潛能開發課程一直是近年來所有教育人士在研討的議題,而完整的潛能開發需包含:數.語文.科學.美學.音樂.體能...等各種項目,且必須從0-6歲不間斷完整進行,目前全球進行完整潛能開發的嬰幼兒學校並不多,很多都是屬於不完整狀態,但台灣就佔有兩家擁有完整潛能開發課程,由此可知,潛能開發已成為現階段全球嬰幼兒教育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圖 禾園嬰幼兒學校
看到這篇文章一定很多家長會問~不會吧!喝水也要訓練~不是渴了就喝嗎? 其實,自寶寶初生開始就必須陸續在對的時間及地點接受各種正確的技能訓練,而喝水訓練就是孩子成長過程所有技能訓練中的其中一種,一般來說,每日的喝水量應為每公斤體重30cc水量,當然喝水訓練指的並不是"孩子會不會喝水",而是喝水過程中使用的器具及技能,例如:從用奶嘴吸一直到可以自己拿杯子喝...等,而一般來說喝水訓練可分為以下六步驟:


.出生~兩個月:


      使用工具:無柄奶嘴型喝水杯(奶嘴選用宜由小流量~大流量)


      注意事項:此階段孩子尚未能使用雙手握水瓶,且因吞嚥能力尚未發展完全,宜使用奶嘴型水杯。


      市售工具說明:若不知何為小流量,可參考各家廠商所附的說明,舉例來說,部份廠商會分為喝水用.喝奶用.米麥精用...等,需以每家廠商使用說明為準。


.三個月~四個月:


      使用工具:有柄奶嘴型喝水杯


      注意事項:此階段孩子已能逐漸使用雙手握水瓶,有關吸吮能力也會在此階段訓練完成。


      訓練過程說明:因孩子開始自行練習用手握柄喝水,建議剛開始水量不要裝太多,以免孩子因手酸而使水量補充過少。


.五個月~七個月:


      使用工具:有柄鴨嘴型喝水杯


      注意事項:此階段為飲食準備期,需開始為準備接觸副食品及將來使用杯子...等進行事前訓練,同時也是脫離奶嘴重要的準備階段,研究發現,很多時候孩子奶嘴戒不成功跟此階段有關。


      訓練過程說明:很多家長在面臨孩子滿一歲要開始戒奶嘴時,都會問說 花了那麼久的時間,怎麼老是無法訓練完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其實,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喝水杯這一環,在戒的過程中雖需循序漸進,但也要留意孩子所使用的東西是否都是奶嘴型,若只是讓孩子單純不碰奶嘴,但周邊卻是充斥著奶嘴型的物件,反而會讓整個脫離奶嘴的訓練期拉長,所以一般來說我們都會建議家長提前在此階段為孩子戒奶嘴做暖身準備,不知不覺的以最自然的方式慢慢讓孩子脫離奶嘴。


      市售工具說明:市售特殊柔軟材質鴨嘴吸口比奶嘴略大,但並不會流出過多水量,也不會傷害孩子口腔,是此訓練階段最重要的工具。


.八個月~十二個月:


      使用工具:有柄吸管型喝水杯


      注意事項:此階段是進階型吸吮能力訓練,一般來說,剛開始孩子會出現吸一半卻吸不上來的窘境,建議家長將水杯放在孩子垂手可得之處,經由照顧者示範及鼓勵後讓孩子自行去練習,一般來說,約練習兩三次後就可以吸的上來了。


      市售工具說明:應選用BABY專用特殊柔軟材質吸管的水杯,避免孩子在練習過程中,因咬吸不當而受傷。


.滿一歲~三歲:


      使用工具:有柄寬口型喝水杯


      注意事項:此階段是進入孩子使用普通杯子喝水前重要的訓練。


      市售工具說明:以適合孩子嘴大小及易喝.不會漏出為準。


.三歲~五歲:


       使用工具:一般喝水杯


      注意事項:此階段孩子可開始使用普通杯子喝水,若上述階段已訓練完成,便可進入本階段。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到要訓練孩子學會自己吃飯,很多家長就開始傷腦筋,為使家長能在吃飯訓練過程中更加順利,禾園特在此針對家長相關疑慮進行分享~期望能幫助到更多正準備或正在進行吃飯訓練的家長。

一.何時可開始訓練孩子自己吃飯?

1.等20顆乳牙完全長出後,再開始訓練~快的話約一歲半~兩歲左右。

2.對於拿湯匙的動作開始表現出興趣,例如:飯碗放在孩子前面,孩子會主動想要伸手去拿。


二.進行吃飯訓練前,需要先協助孩子學會何種能力?
喝奶只能訓練孩子吸吮能力,建議家長若孩子經醫師判斷非嚴重過敏體質,大約在寶寶4個月左右應先協助孩子訓練嘴部肌肉的咀嚼和吞嚥能力及協調度,開始添加粉狀或糊狀的副食品,為往後的吃飯訓練做準備。

三.進行吃飯訓練前,要注意哪些事情?

1. 利用各種食材誘發進食興趣,但勿在孩子面前對食物表現出厭惡的感覺:


很多時候,孩子對食物有偏食....等偏差行為都是在此段產生的,家長不可不留意。

2. 事前的肌肉運動訓練可幫助孩子更快完成自我進食:
家長可在孩子七~九個月大時準備適合孩子且安全性高的食具,讓孩子坐在餐椅上(有附餐桌的餐椅)把玩(利用辦家家酒遊戲教導孩子正確使用餐具方式,例如:舀...等動作),並利用一些可訓練抓、取、拿、握...等動作的教玩具讓孩子操作,此階段有助於將來孩子自行進食時,減少裝一碗但只吃到半碗的窘境(未吃到的半碗都灑光了)。


3. 家長在餵食時應利用固定座位,讓孩子提前養成良好飲食習慣:
家長可利用附有安全帶的餐椅,讓孩子固定於用餐時使用,孩子養成習慣後,將可減少往後用餐時趴趴走的惡習。

四.要幫孩子如何準備食物?

吸吮期: 出生~4個月,母奶、嬰兒配方奶。

咀嚼初期 :4個月~六個月,添加糊狀或粉末狀的副食品。


咀嚼磨牙期: 六個月~十二個月,除添加糊狀或粉末狀的副食品,亦可添加已煮食較軟的自然食材。

咀嚼鞏固期: 1~2歲,可提供固體的絞肉,以及較軟的塊狀蔬菜。

咀嚼成熟期 :2歲以上,乳齒已完全長好,可如成人飲食。


五.如何訓練孩子自己進食?

當以上準備步驟已完成,便可開始進行訓練,不過剛在學習吃飯的孩子,很容易搞得身上、桌上、地上都是髒兮兮,而要如何訓練才能讓孩子學會一定要在餐桌上進食、不邊看電視邊吃飯、不可邊玩邊吃...等,禾園建議步驟如下:

1.準備物品:
適合孩子身高的餐桌椅、有袖子的圍兜、塑膠或不銹鋼碗(俗稱摔不破的碗)、塑膠湯匙(避免割傷孩子)、塑膠叉子(避免過於尖銳而刺傷孩子)、喝水杯、地板護材(報紙、墊子....等,避免地板過於髒污,減少事後清潔工作)。


2.模仿中用餐:
大人應與孩子同時進行以下步驟,並放慢速度進行:
(1)餐前洗手。
(2)要細嚼慢嚥。
(3)讓孩子選擇每種食物的量,養成孩子不浪費食物。(食物供給原則:選少非不選~孩子看的到的每種菜,除了孩子的碗裡要有,大人也要有)
(4)口中有食物時,不要講話。
(5)用餐完畢,才能離開。
(6)飯後漱口或刷牙。


六.幾歲前訓練孩子自己進食成功算正常?


基本上,最晚四歲學會自己進食就算正常。


七.吃飯訓練過程中的忌諱
1.過度的期望將延長孩子學會自己進食的技能
過度的期待,會使訓練過程中家長的心情容易受影響,這樣一來,只會使孩子更加不敢自己用餐,害怕自己用餐不慎而遭責罵。因此,建議當孩子或自己感到不耐煩時,請馬上讓孩子休息或讓自己休息,並好好安撫他的情緒或由他人接手沈澱自己的情緒,等孩子或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繼續用餐。

2.不要怕孩子餓
早於4~5個月大的嬰幼兒開始就會發現孩子常用緊閉嘴巴來表示抗議,不過,這類抗議通常無法持久,因為越小的孩子對於飢餓的忍耐度越差。建議家長除了正餐以外,不餵食孩子任何其他食物,等用餐時間一到,他也感覺到肚子餓,自己便會要求進食,即使上一餐未吃也不要因為心軟而補充給孩子食物,幾次後,孩子便會比較定時定量(若孩子上一餐未吃, 下一餐請提供容易吞嚥的食物)。

3.有以下兩種情形,需考慮送醫檢查
兩歲半常容易發生口齒不清的情形,且出生開始時常有嗆到的現象,如果經常發生以上兩種狀況,很有可能是孩子的腦部發育或是咀嚼肌出現問題,此時,家長需請耳鼻喉科的專科醫師先做初步評估,之後再依醫師建議轉診到適當的科別進一步詳細檢查。

4.每日一變,增強食慾
把孩子不喜歡吃的食材,改變烹調方式或利用同樣營養價值替代,例如,將孩子喜歡的食物混合在一起烹調.選擇同樣富有蛋白質的食物......等。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 禾園嬰幼兒學校


常常很多家長會問園長我,到底要如何幫寶寶進行如廁訓練?其實如廁訓練會不會成功的關鍵要素在於訓練者的身上,只要訓練者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絕對可以使整個訓練期縮短,以下園長我特地將以往家長及老師在為孩子進行如廁訓練時,常遇到的一些疑難雜症列舉如下,期望能為正準備或正在進行如廁訓練的家長或老師一些幫助:


Q1:什麼時候可幫孩子進行如廁訓練(若孩子有其中兩項就可以開始訓練囉)?


A1:最好選擇在夏季,避免孩子因更換衣褲或便髒尿濕過程中不小心著涼。


小便~


1.孩子兩歲開始就可以準備進行小便如廁訓練。


2.起床後,尿布是乾的。


3.尿前或尿後會主動說尿尿了或以其他方式表示。


大便~


1.孩子一歲半開始就可以準備進行大便如廁訓練。


2.每日有固定大便時間,例如:早上或下午...。(訓練者應平時養成記錄孩子便便時間的習慣)


3.便前或便後會主動說便便或以其他方式表示,如:便便時會突然站著不動...。


4.對於廁所內的便器開始有興趣,例如:會要求要上去坐坐馬桶...等。


Q2:整個如廁訓練要多久才算正常?


A2:如果每日都有進行的話,三個月~八個月內算是正常訓練範圍,若超過一年都未訓練成功,就要檢視是不是訓練時間過早或訓練者的態度太過嚴格或鬆散(有一天沒一天的訓練)...等原因。


Q3:進行如廁訓練時,可以大小便一起訓練嗎?


A3:不建議大小便同時訓練,一般來說,控制大便能力要到一歲半~兩歲算發展完善,而控制小便的能力要到三歲才算發展完善,所以一歲半準備開始訓練大便,兩歲半準備開始訓練小便,到三歲以前改掉包尿布的習慣即可,若操之過急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延長訓練時間。


Q4:進行如廁訓練時,老是尿一地~好傷腦筋喔?


A4:基本上,若要省錢可選擇嬰兒用品店所販賣的棉質學習褲,重複使用性高,但缺點是要買很多件,不然來不及替換;倘若只求方便的話,可購買尿布型學習褲,不小心尿濕或便髒了直接丟掉即可,但缺點是較花錢


Q5:每次叫孩子去尿尿,都一直跟我說不要?


A4:事實上,在孩子一歲半~三歲間常會發現孩子最常說的詞彙是''不要'',因為從開始孩子會說話就已經進入人生第一個反抗期,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時候孩子說''不要''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甚至是跟著大人所問的要不要最後兩個字''不要''重複說一次而已,所以身為照顧者的我們在孩子認知判斷力未完全建立前,建議改個方式問孩子,例如:不要問~你要不要...而要改說我們一起去....,但也有家長跟園長我反應沒有用,孩子還是說不要~結果一追問之下才知道我們可愛的家長居然在最後又加個''好不好'',真是........所以切記不要在最後又加個好不好喔!要把問句改成肯定句。


 


Q6:如廁訓練如何進行?


A6:


寶寶在一歲半~三歲半是模仿力及學習力最好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是現學現賣。也因此在訓練寶寶自行如廁前,建議訓練者除了可利用有關教導上廁所的圖卡或故事進行引導示範,更要注意小便的話男寶寶要由男訓練者教,女寶寶要由女訓練者教,大便就沒有男女這種限制囉~但要找固定訓練者教導大便,避免孩子造成認知判斷上的混淆,以下將針對各種不同狀況進行如廁訓練說明:


(一)有單獨孩子的便盆者:讓寶寶看到自己走到馬桶前、脫下褲子、坐上馬桶等動作,告訴寶寶說:「我要尿尿了。」或是「我要便便了。」並讓寶寶坐在旁邊的小馬桶上,連續幾次下來,寶寶自己就能粗略完成這些動作,並熟悉馬桶是尿尿及便便用的。


(二)無單獨便盆,但有寶寶專用馬桶蓋者: 讓寶寶看到自己走到馬桶前、脫下褲子、坐上馬桶等動作,告訴寶寶說:「我要尿尿了。」或是「我要便便了。」示範完畢後,協助寶寶自己完成這些動作,並熟悉馬桶是尿尿及便便用的。


*小便訓練方式建議
1.孩子醒著的時候,每約二個小時需提醒寶寶去尿尿,大量喝水完三十分鐘內也要提醒寶寶去尿尿;睡前半小時內一定要尿尿;睡醒 30 分鐘內先帶去坐馬桶,5 分鐘後沒有尿,就帶離。
2.睡前一小時,不要喝太多水或牛奶,晚上還是要包著尿布較好;等白天大小便已經規律,再訓練晚上。
3.寶寶有去馬桶尿成功且沒有尿溼褲子時,要稱讚他;即使尿濕了,也不能責罰,只要告訴孩子沒關係繼續努力...等。用稱讚與鼓勵的方式,增強寶寶學習如廁的自信心,將有效縮短孩子訓練期!


*大便訓練方式建議
1.依照先前所記錄的便便時間,固定帶孩子去蹲馬桶,若超過五分鐘仍無便意,則可帶離。
2.若孩子無固定時間大便,可藉由孩子大便前可能產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只要看起來孩子好像想要大便了,就趕緊帶孩子去。 


Q7:如廁訓練特別叮嚀?


A7:


通常女生會比男生更快學會自行如廁;且白天如廁訓練也比夜間如廁快,甚至有些寶寶延至五歲才完成夜間不用包尿布的習慣,當然,訓練者要注意並不是訓練成功後就完全不會尿濕或便髒,偶而孩子還是會因為貪玩或其他因素而不小心尿濕或便髒,總之,多給孩子一些包容會讓孩子在這段學習時間學的更好喔!!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小櫻桃班


市面上有各種功能的鞋子,究竟要如何購買正確的鞋子讓寶寶學會自己穿脫鞋,確實是一件很大的工程~其實,要協助寶寶學會自己穿脫鞋不難,只要在對的階段選到對的鞋子練習,相信寶寶很快就能自信地學會自己穿脫鞋子,但開始訓練孩子自己穿鞋時,也一定要注意當孩子已經可以練習穿一種鞋並不代表會穿各種不同功能的鞋,事實上,學會穿鞋的技能要比學會其他技能的歷程都要長,一般來說,要學會自己穿各類鞋技能的歷程最常可拉到五年時間,為了讓家長可以瞭解如何協助孩子進行穿鞋技能,避免因操之過急或用錯方法及工具,導致孩子對於穿鞋產生恐懼而拉長整個穿鞋歷程,也因此以下禾園將為您介紹寶寶學習自己穿鞋五步驟(歷程),期望能讓正苦惱如何訓練孩子自己穿鞋的家長更多幫助:


一.滿一歲~一歲半的寶寶:


    1.應使用鞋子: 拖鞋


    2.訓練時機:


         特意讓孩子看自己如何穿拖鞋,當孩子開始會自己主動穿大人拖鞋時,就是最好訓練的時機。


    3.訓練過程:


     (1)準備自己和孩子的拖鞋,一手扶物,慢慢單腳單腳將腳套入拖鞋中~讓孩子跟著自己一起將腳放入拖鞋中。(此過程是要讓孩子能藉由模仿正確將腳套入拖鞋中,而不會跌倒)


     (2)剛開始牽著孩子一步一步慢慢往前走,避免孩子前傾跌倒。


     (3)第二項過程中,可以嘗試偷偷放手幾秒鐘,並觀察孩子自己走的狀況,若不會跌倒可以再慢慢增加放手時間,直到孩子可以全程自己走為止。


     4.注意事項: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時會一直想穿大人拖鞋,在有大人留意的狀況下,可不必阻止讓孩子自行練習穿,因為這個學習歷程將加速孩子學會穿拖鞋:;相反的若無大人留意下,建議將沒人穿的大人拖鞋通通收起來,避免孩子在未知的狀況下受傷。


二.滿一歲半~兩歲半的寶寶:


    1.應使用鞋子: 腳後跟有伸縮帶的拖鞋


    2.訓練時機:


         可以穩穩的穿拖鞋四處走的時候,就是最好訓練的時機。


    3.訓練過程(單腳穿完再換另腳):


     (1)讓孩子分辨拖鞋及腳後跟有伸縮帶的拖鞋的不同。(前者無帶,後者有帶;前者可以站著穿,後者要坐著穿)


     (2)引導孩子坐著將腳放入腳後跟有伸縮帶的拖鞋中。(過程中,讓孩子坐著穿)


     (3)握著孩子的手將伸縮帶拉開貼於孩子後腳跟。(此歷程需較久時間,讓孩子用兩指或四指的力量拉伸縮帶)


     (4)過程中,可以試著讓孩子自己拉拉看,直到可以完全自己拉為止。


     4.注意事項:


        孩子在拉伸縮帶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折~因此,建議拉伸縮帶可讓孩子利用兩隻手的手指拉。


三.滿兩歲半~四歲的寶寶:


    1.應使用鞋子: 有魔鬼沾的鞋子,但不要使用太合腳的鞋子。(稍微大一點,但走路又不會掉的鞋子)


    2.訓練時機:


         完成第二項歷程,就是最好訓練的時機。


    3.訓練過程(單腳穿完再換另腳):


     (1)讓孩子坐著,由大人蹲在孩子身後將手伸向前準備協助孩子將鞋穿上。(此過程是要大人模擬孩子的手在穿鞋子,讓孩子能正確模仿。)


     (2)大人需放慢每一個穿鞋步驟的速度。(利用兩隻手將鞋前後拉開-然後將腳套入-將已套入腳的鞋子拉整好-黏上魔鬼沾)


     (3)當每一個示範步驟都完成後,不用急著要重複穿脫或讓孩子馬上看完一次後就練習,除非孩子仍有興趣,再繼續。


     (4)示範過程約過一週~兩週後,即可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放手讓孩子練習自己動手穿脫鞋子。


     4.注意事項:


        練習過程中,若時間允許只要孩子有動作就不要催促孩子,若孩子步驟錯或一直弄不好,大人只要先詢問需要幫忙嗎?若孩子願意大人幫忙,身大人的我們再出手幫忙,但所謂的幫忙不是完全幫到底,只要錯的步驟幫忙即可,如此一來,很快就能知道孩子在練習中對哪種步驟較需要練習;若時間不允許,請大人在穿鞋之前,先告知孩子今天因為...所以我們可能要快一點喔!避免剛開始孩子未學會技能前,搞不清楚為甚麼有時大人要她慢慢穿有時又要他快一點,因而對穿鞋產生恐懼退縮行為(擔心被罵)。


四.滿四歲~五歲半的寶寶:


    1.應使用鞋子: 有鞋帶的鞋子。(練習穿有鞋帶的鞋子前需先利用穿洞板及較粗繩子讓孩子練習穿繩,此階段主要學習為穿線)


    2.訓練時機:


         滿四歲開始,就是最好訓練的時機。


    3.訓練過程:


     (1)準備洞較大的洞板及較粗硬的繩子示範穿線及將線於穿洞板拆開給孩子看。


     (2)剛開始帶著孩子的手於每日練習穿線及將線於穿洞板拆開,直到孩子可以自己進行。


     (3)剛開始先準備較簡單線條式的穿洞板,等到孩子熟練後,再試著更換較複雜有圖案的穿洞板。


     (4)穿線動作若較熟悉後,可開始教孩子綁蝴蝶結,但需配合在穿洞板上進行。(由最粗的線開始練習)


     4.注意事項:


      穿洞板在幼教社或嬰幼兒用品店都買得到,但市面上各種洞板的大小及繩子粗細不同,大人所選用的應該由最大最粗一直到像鞋帶一樣細為止。


五.滿五半歲~七歲的寶寶:


    1.應使用鞋子: 有鞋帶的鞋子。


    2.訓練時機:


         第四步驟完成,就是最好訓練的時機。


    3.訓練過程:


     (1)穿剛開始穿鞋順序與第三步驟差不多。


     (2)依照第四步驟方式綁鞋帶。


     4.注意事項:


         即使在練習過穿線版上綁蝴蝶結已經很ok,但是若是在自己的腳上綁仍會因方向不對而有點不順手,因此在此階段應多給孩子鼓勵!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家長們對於孩子的語言發展總是抱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其實孩子語言發展除了男女有別,更夾雜著遺傳.環境...等因素影響著,也不見得說不清楚就是大舌頭,孩子的語言發展是有一定的歷程,身為父母的我們若操之過急反而會成為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中的絆腳石,不可不留意呀!為了讓禾園的家長們可以更清楚了解孩子語言的發展歷程,我們特地精選以下文章與家長們分享,期望能更正向幫助家長們對孩子語言歷程的認知~



六歲的小松是我的一個小病人。他笑臉迎人、大方自在,隨時都想要耍寶,臉上總閃過慧詰的表情,是個活潑開朗的乖孩子,完全不會病懨懨。嚴格說起來,他得的不是那種吃了藥就會好的「病」,他是因為說話不清楚、也就是俗稱的「大舌頭」,才來就診的。他的舌頭正常的很,一點都不大,只是不夠靈活。


舉幾個他容易說錯的例子,例如:「卡通」說成「卡空」、「我的筆」說成「我個筆」。他也是個幸福的孩子,因為有三個不需支薪的專屬私人翻譯──爸爸、媽媽、姐姐。當別人聽不懂小松說的話時,他們會即時幫他翻譯給別人聽。他們一方面滿心希望小松長大後就可以「優退」他們,但一方面又擔心不知何時小松的說話問題才會改善,只好找上了我來幫助小松。


小松到底得了什麼病?


像小松這樣因為說話語音不清楚,造成溝通上的障礙,我們稱為構音(音韻)異常。


語音有哪些?


中文語音共有卅七個注音符號。主要有兩大類型,母音和子音。母音有十六個,分成單母音(ㄚㄛㄜㄝ)、雙母音(ㄞㄟㄠㄡ)、含有鼻音的聲隨母音(ㄢㄣㄤㄥ)、翹舌母音(ㄦ)、有單母音特質的介音(ㄧㄨㄩ)五組。


子音有廿一個,分法有兩種。依照發音的部位可分為雙唇音(ㄅㄆㄇ)、舌前音(ㄉㄊㄋ)、舌根音(ㄍㄎㄏ)、舌面前音(ㄐㄑㄒ)、舌尖前音(ㄗㄘㄙ)、舌尖後音(ㄓㄔㄕㄖ)、唇齒音(ㄈ)、邊音(ㄌ)。依照發音的方法可分為塞音(ㄅㄆㄉㄊㄍㄎ)、塞擦音(ㄐㄑㄗㄘㄓㄔ)、擦音(ㄈㄏㄒㄙㄕㄖ)、鼻音(ㄇㄋ)、
滑音(ㄌ)。


語音發展有先後次序嗎?


是的。一般的孩子在學說話時,單母音最早學會,兩歲左右就可以說出;雙母音及聲隨母音分別到四至六歲才較穩定。子音的發展較複雜且費時較久。一個以中文語音為研究材料的結果顯示,孩子在三歲時可以發出ㄅㄇㄉㄋㄍㄐ等音,四歲已可發出ㄆㄊㄎㄐㄑ,到了五歲可發出ㄈㄒㄗㄘ。到了六歲大致可發出所有的語音,只是有些孩子的捲舌音(ㄓㄔㄕㄖ)可能要到快七歲時才會較穩定。


構音(音韻)異常是怎麼發生的?


原因眾說紛紜。有幾個常被探討的原因,例如:二至三歲孩子在學說話時,由於部份語音尚未發展,本就容易出現語音替代的情形。等到孩子快四歲了,較有能力發出原先未發展的語音,而大人未及時給予語音刺激或練習,錯誤構音就被定型了,不容易改正。也有研究者認為,構音(音韻)異常是由於大腦在區辨語音及處理語音結合規則上有困難,因此孩子認為語音間沒有什麼差異,甚至無法拼出正確的音。另外,有一些孩子因為口腔靈活度較差,以致於習慣用簡單的語音說話,或是語音發生扭曲的現象。


什麼時候要帶去給語言治療師看?


母音就算說得不是很正確(例如:「袋子」說成「大子」),旁人也能容易猜出意思。子音就不同了,只要說錯了(例如:「袋子」說成「蓋子」),意思很容易被誤解。所以被家長帶來做語言治療的孩子,大多數是在子音上出了問題。有一個四分法則可以參考:一歲半孩子的語言裡約有四分之一的內容可被陌生人理解,二歲孩子或許有四分之二,三歲大概有四分之三,到了四歲就應該可以全部都被理解。如果孩子沒有上述的發展,就可請語言治療師進行評估或治療。


要如何幫助有構音(音韻)異常的孩子?


一、小聲音大不同


平時就可以給予大量的語音刺激,誇張地說話來讓孩子了解語音的不同。可以故意給特別的語音命名,例如:ㄉ是舌頭在牙齒上點一下,ㄊ是舌頭踢到牙齒了,ㄍ是公雞咕咕叫的聲音,ㄎ是想要咳嗽的聲音,ㄑ是火車要發動的聲音 ……運用你的智慧,把這些語音賦予新的特徵。當孩子了解語音的特徵後,教孩子分辨語音。請孩子找找看,哪些字有這些特徵。


二、猜猜看對不對


把字故意唸成別的特徵(例如:把舌頭踢牙齒的音「頭」唸成要咳嗽的「ㄎㄡˊ」),注意孩子能不能察覺這些不同。


三、我也會拼拼音


若發現某個錯誤音在經過這樣的練習後很容易說得正確,就先從這個音先教。請孩子試著發出具有同樣特徵的語音(ㄊㄜ、ㄊㄞ、ㄊㄠ……)。必要時可使用錄音機,讓孩子聽聽看自己的聲音和大人說的有沒有一樣。


四、再快我也不怕


為了要穩定新的正確語音,需要重複唸幾次,若正確,再加快速度。可先重複說單字,穩定後再逐漸擴展到
重複說詞彙、句子、童謠、對話。之後再嘗試另一個容易發出的語音。


對於有構音(音韻)異常的孩子來說,要放棄用舊方法說話而改用新方法,是需要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夠穩固。請家長要保持耐心,時時關心,使用鼓勵及讚的方式,讓孩子有動機為這個新方法努力練習,在快樂中進步!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張嘉寧


照片/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


孩子能夠平安健康的成長,是父母最大的願望,但是往往因為一時的疏忽,等到孩子發展遲緩及異常的時候,而延誤了治療的黃金時期,因此,除了可以透過醫院篩檢之外,也可以利用學校所提供的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在家中替幼童自行篩檢,可以及早發現及早療育。



妹妹專心的玩著,發出聲光的玩具車,會用手指去碰按鈕,對媽媽的叫喚有反應,而且已經慢慢會走路,這些都是一歲的幼兒,應該有的發展,醫師表示0到6歲,是嬰幼兒成長的關鍵時期,家長應該在4個月開始,讓孩子接觸潛能發課並自我在家進行幼兒發展篩檢。



俗話說七坐 八爬 九發牙,孩子的每一個動作成長,都有他的階段性,如果發現有發展遲緩或異常的情形,最簡單的做法父母可以運用兒童健康手冊內的兒童發展檢核表,來了解孩子的發展,替孩子及早做篩檢,提前知道孩子的問題,而最慬慎的做法是找相關機構協助自己了解孩子的發展,以目前全省嬰幼兒檢測來說,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的發展檢測系統是所有嬰幼兒發展做的最完整的學校。



每個孩子能夠平安健康的成長,其實都是父母最大的願望,因此對於發展比較慢的孩子,如果可以多一分注意,早一些瞭解孩子的發展,對於孩子和父母及家庭和未來的社會結構,都會是很大的幫助。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住民電視台)


不只奇哥,其他市售的塑膠奶瓶都要仔細挑選,因為品質不佳的產品,有可能會溶出有機的化工原料【雙酚A】,消基會抽檢市售十件奶瓶樣品,委託【經濟部標檢局】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知名品牌奇哥,出產的一款奶瓶,會溶出【雙酚A】。業者承諾會立即下架。由於【雙酚A】會致癌,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泡牛奶餵小孩,這樣每天都得吃的大事,小心有可能,讓小寶寶吃下致癌物質﹗而專家也發現問題就出在塑膠奶瓶上﹗在這裡要提醒家長,使用塑膠奶瓶,不要微波加熱、不要長時間把牛奶放在奶瓶中、不要使用強效洗潔劑洗刷奶瓶,並且在奶瓶出現刮痕或起霧面,就要更換﹗如果可以,最好市三個月更換一次或使用玻璃奶瓶,最有保障﹗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蔣文宜/台北報導






國外文獻研究,幼童免疫功能發育尚未完全,吃奇異果易引起過敏症狀,建議5歲以下小朋友應少吃。



台北榮總毒物科醫師吳明玲表示,奇異果的過敏症狀主要集中在口腔,部分比現在腸胃不適,造成嚴重呼吸困難不多見,出現輕微症狀,可先漱漱口緩解。但過去也曾遇過,少數因為汽水裡的維他命引起呼吸困難、休克的嚴重狀況。



過去常聽說外觀帶毛的水果是引起過敏的兇手,不過,吳明玲澄清,其實與水果內的蛋白質抗原有關,而奇異果會引起過敏則與成份中的三種蛋白水解酵素有關。



目前有研究指出,對於乳膠過敏的人,會與香蕉、木瓜、番茄及奇異果過敏反應交互作用,也許可以作為初步過敏判斷的指標;而花粉過敏症的人,也容易對蘋果、西洋梨、櫻桃、水蜜桃、奇異果、芒果、橘子、香瓜、西瓜及香蕉等,產生過敏。


高雄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建議,任何食物都要嘗試但都不可以過量,尤其五歲以前嬰幼兒常因所接觸的食物種類被父母控管的過於嚴密,導致部分食物重複接觸的量過多,除了造成孩子未來偏食習慣,也間接成了孩子過敏的幫兇。



台北榮總也列出目前台灣地區不同年齡層常見的致敏食物,分別為第一級過敏食物:蝦、蟹、奶、蛋、花生;第二級過敏食物:芒果、其他海鮮;第三級過敏食物:花枝、蛤仔、魷魚、墨魚、螺、鱈魚、大豆、小麥及奇異果,但台北榮總同時也指出以上食物也非完全不能接觸,且每個人因體質不同,達到過敏狀況的食物量也會有所不同,適度的食用每種食物才是上上策。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家長的您是否也曾懷疑過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過動兒,但是您知道嗎?即使您曾將孩子送到醫療院所診斷也有可能誤判。事實上,過動症小孩在缺乏治療的情況下,不僅影響課業學習,讓家長們心力交瘁,未來更可能釀成嚴重社會問題。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建議當孩子有以下狀況時,千萬不要忌諱就醫,而只單純認為孩子只是活潑好動而已,以致於錯過孩子的黃金治療期。過動症與自閉症不同,過動症若經過適當的治療年齡越大會越好,甚至會跟正常人一樣;反之,一旦錯過黃金治療期,將造成未來孩子長大後情緒管理及暴力問題,嚴重者將造成社會問題。


檢視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以下情形,若有其中兩點符合,建議您將孩子帶到專業的醫療院所評估:


1.經常做事無法專注。


2.容易衝動,動作永遠比說話快,必須時時刻刻盯著孩子。


3.在教室或餐廳...等跑來跑去,干擾其他人。


4.不管何時何地想大聲說話就說話。


觀察發現有些家長會認為以上狀況是孩子調皮搗蛋,但其實可能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台大醫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高淑芬說:『比如說你周圍鄰居會抱怨,老師也會抱怨,甚至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你覺得你沒有辦法放鬆,沒辦法enjoy跟小孩子相處的愉悅;你需要很緊張的去盯著他功課,盯著他每講一句話和行為,不要亂碰,不要亂動。這個情形如果你經過一些方式,很有耐心的指導他、教他,但小孩仍然沒辦法控制,那時候就需要一些醫療方面的診斷或治療。』



這種疾病與教養無關,而是因為大腦額葉皮質下迴區的功能出現異常。台北市議員楊實秋9歲大的兒子也是其中之一,一開始也以為是小孩頑皮,等到他動不動對其他孩子拳腳相向,才驚覺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向專業機構尋求協助:『我是三代同堂,像祖父母他們根本沒辦接受「小孩怎麼會這樣?」,又不能管教,過動症的小孩大家千萬不能用暴力,用暴力他將來沒有辦法對抗父母的時候,他就對抗他的同儕團體,長大之後,暴力對抗他的父母親。所以我覺得第一個一定要信任專業。』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也指出,在將孩子送往醫療院所尋求協助前,做為家長的一定要先做好觀察工作,並做好自我的心理建設,因為醫生對孩子的瞭解絕對沒有比父母及老師多,要減少誤判機會除了要對孩子做足觀察,並要將孩子有問題的狀況以仔細且不帶情緒字眼的方式告訴醫生,而不以加油添醋或為孩子解釋行為理由的方式告訴醫生,如此才可避免誤判的機會。


 



根據國外研究,教育體系所掌握的個案嚴重偏低,包括精神疾病、焦慮症與過動症等嚴重情緒障的原因在於家長害怕孩子被貼上標籤,而不願通報。高淑芬指出,其實過動症是可以被治療的,只要按時服用藥物,加上家庭與學校的輔導,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點,許多幼稚園和托兒所都會不顧教育部禁令,提前教小朋友寫字讀書,不過求好心切的做法,卻可能導致幼童的視力和手部骨骼受損,調查顯示,六歲前就開始教寫字的華人國家,包括新加坡,台灣和香港,幼童的視力最差,像台灣,每五個小一生就有一個是四眼田雞。  ㄅㄆㄇㄈ是什麼,要贏在起跑點,不但要會背現在還要會寫,六歲大班的小小孩,因骨骼發育不完全,若還早早拿筆寫字,反而可能揠苗助長,並造成學習上無形的壓力。此外,雖然教育部規定幼稚園不能仿照小學教學寫字,但家長卻只怕小孩學得還不夠。各項才藝樣樣不能缺,結果是年紀小小已經帶上眼鏡,根據新加坡的調查,世界各國六到七歲近視率,前三名都是華人地區,名列第二的台灣,七歲小孩近視率也已經高達兩成。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央社記者顧恆湛~


諮詢專家: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國森


國民健康局調查顯示,聽損兒的發生率約千分之三;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李國森表示,語言發展在兒童六個月至四歲是黃金時期,若聽損兒能盡早篩選、盡早接受適當的早療課程,仍然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開口說話,他呼籲家長應該讓新生兒盡早接受聽力篩檢。


當篩檢結果異常,身為家長的我們該怎麼辦?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建議:


1.孩子的智力是正常的,但千萬不要讓聽力影響智力。


   建議讓孩子提早於六個月前接觸團體生活,增加刺激提升智力並建立團體生活自信心。


注意:


需選擇一天可安排1-2次個別輔導時間的團體學校,提升自我能力。


讓孩子提早接觸團體生活最主要目的是讓孩子學習勇於正向面對人群,提升自我信心。


2.選擇願意幫孩子的老師與學校而不是你認為不錯的,並幫孩子找到適合的輔助器材。


   建議事先與孩子的老師與學校談談,只要老師和學校願意配合專家意見協助家長,就是對孩子最好的。


  找有用而非貴的輔助聽力器材,讓孩子學習更輕鬆自在。


注意:


多用鼓勵方法讓孩子習慣輔助聽力器材,可以讓孩子了解自己不同於別人之處,但也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勢。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很多家長都在關心有關BABY的潛能開發課程,其實潛能開發不能只是侷限在每週的某幾堂課,那對孩子來說並不能造成久遠且有效的影響,頂多只能安慰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例如:陳總統孫女所上的音樂潛能課程...等。


那究竟潛能開發課要怎麼安排才能對孩子造成ㄧ定程度的影響,實際上您不可不知的是潛能開發是否能達到最佳效應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境。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才能將幼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潛能開發學者認為BABY並不需要成人刻意的教導。成人要做的只是為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成人、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在此將針對禾園內所進行的BABY潛能開發活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給父母,希望能共同為孩子的潛能開發努力。
1.讓孩子有機會摸索自己的興趣。
傳統填鴨式的單向學習方式,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以,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應只在孩子需要幫忙時介入,避免為孩子帶來無形壓力造成反效果,如此才能真正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並找出真正興趣所在。
2.放膽讓孩子接觸各種類型的活動,而非強迫孩子學習。
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得多少的結果,也不要怕孩子弄髒或受傷,才可以真正從旁觀察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中去孩子的潛在能力。如:ㄧ歲多的孩子已有危機感,也因此自己在上廁所時會利用座椅或其他輔助物讓自己安全的穿上學習褲。
3.允許孩子犯錯,並立即給予正確的建議。
由於孩子仍像一張白紙沒有太多的學習經驗再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也因此在0-2歲中經驗的累積是很重要的,也是培養孩子正確做判斷並有效解決困難的黃金期。如:老師請ㄧ歲多的孩子搬小椅子,孩子會用推的方式,老師不需語言制止而應立即重複示範正確動作並解說動作,巧妙利用孩子的模仿能力來學習正確安全的動作。
4.經常對孩子提出開放式的問題。
問題可以引發孩子對於週遭環境的好奇心,讓孩子動頭腦思考。但問問題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助長幼兒進行思考,如:是不是這樣?對不對,好不好?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採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呢?你有沒有什麼辦法?為什麼會出現彩虹?開放式的發問方式可以從孩子的回應中知道孩子是否真正了解問題的意思並達到幫助幼兒思考的目的,當然不會仍說話的孩子,老師可以觀察孩子的反應替代回答,增加孩子對提問的自信。
5.可以對孩子有所期待,但是必須是合理的。
每一位父母親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異表現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除了一下子就讓孩子容易看到自己的無能,增加過多無謂的挫折感,因此如果父母親能了解自己孩子的實力給予適當的期待,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後再提升標準,才能真正提升孩子的潛在能力。
6.為孩子提供一個感官豐富的環境。
0-4歲是幼兒感官發展最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的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展。父母在家中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牆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幼兒在未來發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
7.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孩子會受到你的影響。
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唸書要認真,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透過身教影響孩子。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於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透過身教深深的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8.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學齡前是幼兒自我概念發展的關鍵期,還未清楚建立自我概念的幼兒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因此,隨便給孩子貼上標籤(如:你還小,等你長大就會了),很容易讓孩子的能力及發展受到限制。
9.全家人經常一起玩遊戲。
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即生活。他們天生就具備有遊戲的能力。透過遊戲幼兒可以展現他的能力並進行學習。成人在參與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透過觀察了解幼兒的能力及針對其需要協助的部分進行輔導。
10.雙語式親子共讀。
良好的閱讀習慣必須從小養成。根據一項研究,在孩子童年早期經常有機會坐在成人膝上聽不同語言的故事、看故事的孩子,長大之後除了較容易有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會無形中增加對第二第三語言學習的成效。
11.不要對孩子做的事情有過多的挑剔和評斷。
學齡前的幼兒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即使孩子尚未學會說話但成人任何一句批評的話都可能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向訊息的語言(如:你用了好多的顏色、有紅色、藍色和黃色。色彩真豐富),盡量減少使用負向語言(如:你怎麼畫得這麼亂,顏色太多了。)正向的訊息能讓孩子獲得鼓勵,繼續表現良好的行為。但負向的訊息卻會讓孩子停滯,退縮不敢往前進。
12.全家一起外出遊覽新的地方。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遊,除了可以藉由愉快的氣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之外,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孩子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的旅行都能讓孩子收穫滿滿,建議成人在一開始就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畫,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在行程中成人也應該鼓勵孩子多運用其感官做觀察。
13.提供孩子扮演類型的玩具。
如:洋娃娃、絨毛動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的工具及服裝等,幼兒透過扮演遊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真實的樣子。成人可以在家中的一個角落為孩子佈置一個扮演區,只需用矮櫃做一個簡單的區隔或找一個裝大型電器用品(如:冰箱)堅固的紙箱,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道具必須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幼兒才會知道如何使用)
14.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可以做白日夢和幻想。
允許孩子有成人期望以外的答案,這些答案很很可能是創造力的來源。
15.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人士生平的勵志類故事。
幼兒吸收性心智的特質讓幼兒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環境中所提供的成功典範故事分享,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影響幼兒的思考模式和行為表現。
16.不要用酬勞賄賂孩子。
幼兒需要鼓勵以促進良好行為的表現,鼓勵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型式。其中最不適切的則是用物質來鼓勵孩子。這樣的鼓勵方式會讓幼兒產生錯誤的價值觀,而且人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盡的。
17. 建議孩子提早進入團體。
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度,表現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成人可以協助幼兒選擇一個團體,並透過團體的互動漸漸發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
18.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孩子的身上,成人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19.做一位有原則的照顧者。
年齡小的孩子由於環境都很陌生,因此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則與照顧者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密契的關係。成人若能堅持原則,無形中就可以清楚的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0.善用環境優勢。
幼兒的心智發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應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幼兒有效的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很好的學習數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
21.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選擇的項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選項容易讓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當孩子做出錯誤的決定而導致不好的結果時,孩子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如何做出正確決定的技巧。
22.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優點與缺點。
重視幼兒的個別差異,尊重每一個孩子的不同之處,學習去欣賞每一位孩子的優點,如:vivi在記憶方面的學習成果雖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現良好,應包容及幫助孩子改善其缺點。花些時間想一想這些缺點真的非改不可嗎?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會發現其實也沒有想像中的嚴重。


由以上建議事項可知,BABY的潛能開發是連續性的一項活動,並不只是單單上個ㄧ兩堂課就可以刺激潛能,真正的開發潛能應是融合一整日作息及正確的教導方式.符合孩子發展的學習活動...等才能真正達到潛能開發的意義。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獨生子女教養優勢大公開 多用心.少問題
撰文/曾家鳳
諮詢/
.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 王俐文
.萬兒福幼稚園園長 吳昭蓉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主任 陳若琳
.親職教育講師 陳曉楓
.台北護理學院嬰兒保育系副教授 楊曉苓
.漢林堡蒙特梭利托兒所園長 簡明珠


整體而言,獨生子女性格發展走向,其實是一體兩面,如缺乏手足,勢必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手足關係分享,不過,卻也可以減少孩子間的競爭、敵對關係,因此,父母必須確切掌握教養分岔點,引導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

受到父母細心栽培的獨生子女,在一般人看來,具有IQ高、語言能力強、學習力佳及創造力強等優點,但父母必須了解優點不會憑空而降,必須把握正確教養原則,才能順應優勢,培養出良好性格。

掌握教養優勢.培育聰明bobo
左右獨生子女性格展現的因子,其實是一體兩面,父母應該了解正確教養方式,才有助幼兒發展良好性格。

智力佳VS.智力差
台北護理學院嬰兒保育系副教授楊曉苓提到,根據研究顯示,因為獨生子女受到的注意密度高,且在早期學習時,父母給予的刺激較非獨生子女來得多且完整,對於其發展優越智力具有正面幫助。不過,父母必須了解智力發展是延續性,千萬也不可忽略往後發展情勢。


1. 多與孩子互動:
陳曉楓提到,幼兒的智力發展是長時間累積而成,學齡前,父母無須過度仰賴智力商數,造成莫名恐慌。希望孩子智力有良好發展,幼時須多累積孩子「學習經驗」,因為孩子是仰賴舊經驗發展學習,所以,互動時可多選具有教育意義的玩具,讓孩子建構愉悅的學習印象。

2. 刺激動腦:
希望提升幼兒智力,需要父母在照顧孩子時多用一份心,孩子日常生活中可接觸到的事物,如玩具、食物,都可以是提升智力的工具,只要言談中多教導、詢問孩子,刺激其思考力。


萬兒福幼稚園園長吳昭蓉提到,少數獨生子女智力較同齡孩子好,主要是父母提供充足資源,而且因為只有1個孩子,父母都會細心栽培,因此,早期進入團體生活中時,智力會比同齡孩子好。



創造力佳VS.思考力低
家中缺少手足玩伴,獨生子女自我娛樂的能力顯得很好,因為他們要靠自己打發時間,陳曉楓表示,從觀察中發現,獨生子女擁有過多獨處時間,需要發揮想像力才玩得下去,所以,他們會自己創造出角色,享受共玩的樂趣,使得獨生子女有較高的創造力。



1. 提供學習環境:
陳曉楓表示,培養創造力也取決於父母教養心態,提供孩子多元學習環境,不多對孩子的學業表現施壓是兩大重要因素。父母必須拋開孩子是自己成果展覽的想法,提供多元的學習,像說故事時可串聯兩種物品,達到創意發想,加上適時提出問題,刺激孩子思考,都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式。

2. 提供適當獨處時間:
陳曉楓提到,獨處可以幫助思考,且孩子會尋求方式解決自身寂寞的時間,因此,父母千萬不要過度占有孩子,影響孩子思考能力,適度鬆開抱緊孩子的雙手,可以讓孩子自發思考解決辦法。然而,獨處時間需要拿捏得當,過多則會間接影響孩子人際關係相處能力。



簡明珠提到,獨生子女從小的學習資源多,可幫助孩子接觸多面向資訊,因此,可觀察到獨生子女觸類旁通的聯想、創造能力比較優秀。此外,因為從小跟大人相處時間多,累積優越察言觀色的能力,觀察力佳也有助創造力的表現。




成熟穩重VS.缺乏童真
胎兒在孕期25周時,即具有聽覺,所以從出世開始,孩子即能接收聲音刺激,而獨生子女從小接觸的互動對象,只有父母,沒有同齡的孩子,接收到的語言對談模式,是成人的文字語言,因此易建立符合成人世界中適合的對談模式,表現出較佳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在同齡團體中,卻易顯得缺乏童真。



1. 多和孩子說話:
良好語言表達能力來自於從小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父母應和孩子多談話,且以父母切身經驗為對談內容,並表現出真誠的表情,可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說話方式不必要刻意童言童語,以平時對談語言,能幫助孩子直接建立成人的語言模式。

2. 提供學習機會:
若希望孩子不會因語言表達方式不同,而不能融入同齡孩子的生活圈,陳曉楓建議,父母能多幫孩子增加與同儕互動,體驗孩子間的語言模式,因此,製造相處機會相當重要,因為孩子間的對話絕非父母可以假扮。



吳昭蓉表示,根據她觀察,好的語言能力主要是父母或照顧者需要多和孩子「對話」,因此,父母切莫因工作繁忙而忽略與孩子互動、對話,獨生子女缺乏手足同伴,早期語言學習全仰賴父母,只要父母多與孩子對話,語言能力自然提升。




學習力快速VS.學習力降低
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表示,嬰兒從出生起到6歲,其實分分秒秒都在學習,而在3歲以前大多是以吸收父母話語的方式學習,因此,從小獨生子女與父母接觸時間,不需與兄弟姐妹共享,而能獲得充分學習時間及機會,所以早期的獨生子女學習能力會比非獨生子女好。



1. 與學校建立良好配合關係:
獨生子女從小學習對象只有父母,因為是單一指導者,所以早期學習幼兒可以快速吸收,展現良好的學習能力。不過,當孩子進入學校後,學習仿效對象增加,同儕的影響性也會大幅提升,父母應和學校建立良好配合,確切掌握孩子學習情況,避免孩子面對3個以上學習對象時,出現調適不良,導致學習力降低的現象。

2. 減少過大的期待:
楊曉苓表示,獨生子女早期學習能力高的現象,在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時,明顯度會降低,因為老師的注意力會被所有同學相互瓜分,獨生子女無法獲得所有資源,因此,學習力降低是自然情形,父母不需給予孩子過大壓力,造成他失去自信心,導致學習力大幅降低。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表示,獨生子女早期學習上,因沒有其他誘因影響,可以有自己的學習步調,有助提升學習能力,但她發現平時受到父母嚴加管教的獨生子女,接觸團體後,因吸收資訊對象增加,會對自身產生不信任感,反而降低學習能力。




排除教養狀況.打造優質兒童
獨生子女不免被冠上「霸道」、「小皇帝」等刺眼的字句。然而,這些性格並非不可變動,只要父母多一份心留意,仍能創造性格優異的獨生子女。


自私VS.分享
獨生子女常被歸屬於問題兒童,其中造成「問題」來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父母過度的寵愛;二是沒有手足,也就是缺乏兒時玩伴,通常這兩者被認定是造成獨生子女性格自私的緣由,但是其實這兩者也非全然不可改變,父母千萬不可被制式想法制約,應以開放的胸襟思考,其實要教會獨生子女懂得「分享」絕非難事。



1. 生活教育:
陳曉楓提到,雖說獨生子女從小缺乏兄弟姊妹,沒有對象可以進行分享,但是父母可以從「生活教育」著手,從他人的互動模式中,告知孩子何謂「分享」,以及分享所能獲得的愉悅。

2. 多講些關懷弱勢的故事:
楊曉苓表示,因為獨生子女從小習慣父母將百分百的注意力投注在自身,容易建立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藉由故事讓孩子多了解關懷他人,可以間接讓孩子懂得給予以及分享。

3. 建立人際網絡:
陳若琳提到,對獨生子女而言,無法透過孩子間的互動了解「輪流」、「等待」,可讓人際相處平和發展,因此,父母應從小擴充其與同儕的相處機會,提供孩子學習機會。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提到,獨生子女缺乏共享能力,呈現樣貌會有所差別,當物品被拿走時,會用哭泣或是攻擊的方式反應,其差別在於家長教養模式的不同,前者缺乏與他人分享經驗,後者則是建立過高所有權概念,父母應適度觀察幼兒反應,並予以調整。




適應能力差VS.社會技巧佳
楊曉苓表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人格發展的最大因素是「家庭」,若家中有2個以上小孩,彼此之間可形成自然的抗衡機制,如協調、輪流等,有助於塑造孩子恰分的人際互動技巧。相對地,缺少手足的獨生子女,沒有年齡相近的互動對象,自然在進入團體生活時,適應力會較其他非獨生子女來得差。



1. 規劃社群活動:
楊曉苓提到,約在幼兒1歲大之後,開始對外界環境充滿好奇,會想觀察除了家中以外成員的表情、反應,此時,父母可半強迫性地幫孩子製造與同齡孩童相處的機會,讓獨生子女有練習社會技巧孩子學會分享、溝通後,未來進入團體時,才能善用人際相處技巧,快速融入群體生活。

2. 父母用心觀察:
陳曉楓表示,父母用心幫獨生子女製造學習機會外,尚需觀察幼兒與他人相處過程,顯現出其缺乏的人際互動技巧、問題,如從小缺乏競爭對象的獨生子女,遇到其他孩子奪走玩具時,是採取本能攻擊或是求援方式處理,父母需從「居家」中多設計相關情境,幫助孩子更快習得人際關係處理技巧。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表示,孩子生理的適應能力,並不會受到手足多寡影響,以她觀察,決定因素在於「家長態度」,若父母把孩子視為自身附屬品,一再要求孩子順從想法,導致孩子失去自我判斷能力,進入團體時,面對眾多想法會出現無所適從情況。




挫折容忍力低VS.善於解決問題
陳曉楓表示,多半獨生子女的父母容易掉入「只有一個」思維,因此,總是擔心因一時疏忽,沒有照顧好孩子,而造成過度溺愛,對孩子的呵護無微不至。不過,凡事為孩子設想周到,久而久之,孩子習慣接受他人規劃,逐漸失去自身思考能力,此外,父母總想替獨生子女尋求最平順的成長過程,當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時,易出現挫折容忍度較差現象。



1. 關愛卻不溺愛:
陳若琳提到,希望提升獨生子女的受挫能力,前提是父母需時時告知自己不可過度寵愛。楊曉苓也說,過度寵愛是以人為方式幫助孩子排解困難,剝奪他可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因此,父母需了解讓孩子透過親身學習,可讓他學習自我安排及面對失敗的能力。

2. 製造受挫經驗:
父母幫孩子建立起常態性的友伴關係後,可邀請三五好友至家中,讓孩子擔任團體中「小主人」的角色,讓孩子獨自面對團體中發生的一切問題,假使獨生子女和其他孩子發生爭吵,楊曉苓提醒,父母不要過早介入其中,應當給予孩子機會體驗挫折感,他們可從中體會如何憑藉自己的能力,有效排解問題,以將挫折感轉化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簡明珠表示,據研究顯示,獨生子女的學業、人際關係受挫力的確明顯低於非獨生子女,她在園所中也可以明顯感受,主要是父母對孩子關愛表現不同,保護過多,孩子從未體驗挫折,自然不會抒發情緒,但曾嘗試失敗的孩子且獲得父母關懷者,受挫力明顯提升。




依賴VS.獨立
雖說就刻板印象而言,獨生子女在人格特質上應當展現出依賴父母,然而,經過實際了解,依賴並非是獨子的代名詞,造成孩子依賴性格的是父母,而非子女,父母應該摒除「他是唯一」的教養心態,從小為孩子拉界線,避免孩子建立依賴性格,造成往後無法適應獨立自主的生活。



1. 排除罪惡感:
楊曉苓提到,許多父母對無法給孩子手足親情,感到愧疚,所以面對孩子所有要求時,總是放下手邊工作,無限制的滿足孩子,如此,除了容易養成孩子小霸王性格外,也會間接造成孩子依賴父母,更可能形成彼此相互依賴,無法離開對方,也缺乏獨自面對問題的能力。

2. 懂得放手:
陳曉楓表示,父母必須了解孩子不可能一輩子待在自己身邊,因此,不要事事皆幫他處理得盡善盡美,適時鬆手讓孩子嘗試,像是整理玩具,不但可以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也能嘗試著不仰賴他人幫助,獨立完成事情的經驗。



簡明珠提到,產生依賴性格的獨生子女的父母特色,其一是全職媽媽,因其有充足時間陪伴孩子;再來是對孩子期望高的家長,因為會希望孩子多學習,因此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反之,母親若具有高度自主意識,希望孩子能盡快能獨當一面,獨生子女也真能建立獨立意識。



詳細文章內容連結http://www.bobo.com.tw/special/index.asp
●專家小檔案
王俐文
現職/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
學歷/明新科技大學幼兒教育系

簡明珠
現職/漢林堡蒙特梭利托兒所園長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碩士

楊曉苓
現職/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幼兒教育博士

陳若琳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主任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兒童與家庭研究所博士

陳曉楓
現職/親職教育講師
學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榮總兒童醫學部醫師牛道明建議,成長中的孩子每天至少運動一小時,最好是競爭性、會喘、會流汗的運動,對長高才有幫助。睡眠方面,北醫小兒新陳代謝科醫師楊晨建議,晚上九時到凌晨三時生長激素分泌最多,幼童最好在晚上九點前上床。


小孩長高的黃金期?一般來說,女孩通常只能長到十四歲,男孩則可長到十六歲,拖到女兒月經來潮半年後才擔心女兒長不高,「太晚了!」


醫生常碰到不少個案,很多家長不知道給小朋友吃了什麼偏方,骨齡一下增加許多,有些孩子在短短半年內,骨齡就增加兩歲以上。家長看到小孩短時間內明顯長高都很開心,但骨齡增加過快,最後反而會長不高。


也因此,過於添加太多補充食品,如:鈣粉....等或未及時把握孩子的成長黃金期,給予適當的作息飲食調整,都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身為家長的你我都不可輕忽,以免造成遺憾。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知道嗎?您對孩子的期待,將造成孩子永久的傷害!最近去參加有關視力保健的研討會,發現近視在台灣有三大特色:1.近視有逐年成倍數快數成長的跡象2.近視的度數太深3.近視人口已開始往六歲以下幼兒發展,而研究報告也指出0-6歲的幼兒正值視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時若接觸電腦,不論時間多久都將造成某ㄧ程度的傷害.


事實上,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越早學電腦,對孩子未來的幫助越大,殊不知在小學三年級前學電腦壞處多於好處,除了接觸電腦螢幕過近造成生理性損傷,對於其他學習發展也會造成ㄧ定程度的影響,舉例來說~電腦技能是目前社會新鮮人必備技能,學電腦雖然可以讓孩子提早學得這些技能,但卻會讓孩子頭腦越簡單,這怎麼說呢?一般父母都知道,要讓孩子學會一樣技能或知識, ㄧ定要讓孩子親自動腦做, 千萬不能幫他做, 但矛盾的是,我們卻讓電腦幫孩子完成應該讓他動腦完成的事,導致孩子雖學會使用電腦, 但卻不會用頭腦的陋習,實際上大家也都忘了,最厲害的其實是人腦,因為電腦是人腦發明出來的,家長只要記得學電腦只是要讓生活簡便些,而不是要讓電腦替代人腦,再者,普遍研究也發現電腦跟電視一樣,因為螢幕畫面轉換較快,會間接影響孩子專注力及細心度發展,對將來孩子閱讀及語文學習能力影響極大....


總之,孩子的視力是需要我們ㄧ同去守護的,視力保健工作若能從嬰兒時期做起,對孩子自我視力保護的能力將更有幫助,因為我們寧願在孩子越小的時候辛苦一些,除鞏固好他的視力發展,也讓他養成良好的預防近視習慣,總比以後孩子視力損傷而悔不當初,畢竟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我們無法跟在他身邊一輩子,但至少孩子可以學會自我視力照顧的能力,親愛的家長們,您說是嗎?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信很多媽咪都有這樣的經驗,從懷孕開始就擔心寶寶的腦部發展是否足夠,也因此不斷的吃各種營養品~甚至孩子快要開始接觸奶粉時,就開始留意如何幫孩子找到營養成分足夠的奶粉及考慮是否要讓孩子提早就學接受刺激,其實,很多家長也在問我說,腦力發展的刺激究竟要何時開始做?事實上,人類的腦細胞組織,在出生至三足歲,就會完成60﹪~80﹪,此時期孩子的腦部擁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也因此,出生~三歲的孩子若能獲得適當的腦力刺激,將有助於往後智能發展,所以,若希望孩子往後有所成就,絕對不可忽略0-3歲時期的教育,以免進小學後發現孩子的素質不高,才回頭想要補救為時已晚。


天才的產生:


1.    天才腦的形成,來自於是否能成功的將左腦(數理)、右腦(認知)、間腦(動作)串聯成全腦。


2.    歐美日無數的教育實例與醫學報告證明:每位嬰幼兒都具有天才潛能,只要懂得刺激方法,您的孩子就是天才


                                禾園嬰幼兒學校 敬啟96.3.17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BY的奶瓶和奶嘴或是吃副食品的餐具都一定要消毒嗎?


        其實很多的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究竟要到寶寶多大的時候,就可以不用消毒寶貝的飲食用具,事實上,出生滿三個月前的寶寶因為腸胃道比較脆弱,容易沾染不潔的細菌而引發腹瀉或是其他感染,所以,在此之前的寶寶的奶瓶和奶嘴等等每日都要消毒。但是三個月以後的寶寶因為抵抗力已經較為充足,奶嘴和奶瓶等等可以拉長到二~三天消毒一次,至於副食品的工具和餐具也要注意使用完就清潔烘乾,儘量避免灰塵沾染即可。


                                禾園嬰幼兒學校 敬啟96.3.17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