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王俐文園長


常常有家長到禾園反應,希望禾園可以開辦24小時的托育班,也有許多國外的參訪團體指名要求參訪禾園或進一步合作,甚至,有家長為了要能順利入班,即便班級額滿,都仍苦苦哀求我們超收他們的孩子,結果當然都被拒絕,其實,老實說身旁認識的所有同業朋友都會覺得不應該放棄這個賺錢的好機會,但是我總覺得孩子從出生就是個有生命有感情的個體,托嬰工作並不是設備好就可以代表一切,但如何將保育工作做到無懈可擊及如何將設備與孩子的發展做完整的配合才是最重要且最難的一環,而我認為禾園在這一塊還有很多可以努力及成長的空間,尤其在看過以下這篇文章後,更是讓人感觸很深,也是園長我為甚麼堅持不開辦24小時托育班的緣故,在學校我也常要求老師們只要對孩子好的事,寧願冒著沒學生的風險,我們也要堅持,因為不是每個家長天生就會教養孩子,老師的責任除了要教孩子更要引導家長學會如何正確教養孩子。


24小時的托育對孩子的影響


文/張瀞文


每當台灣高中、大學的學力測驗考季,就會有許多家長陷於煩惱,其中一樁常見的煩惱是,我的孩子功課不會很差,也很聰明,也有志向、目標,但就是提不起勁讀書,總是說一些對自己沒信心的話,越接近考季,就越懶散,早上都睡不醒,晚上又很晚睡,書也唸不下去,這該怎麼辦?


這些孩子可能會被帶去看精神科醫師,被斷定是憂鬱症,開始吃起了治療憂鬱症藥物,但是吃了也不見好轉,或被帶去見輔導老師,接受一些性向評估,也得到很多鼓勵,結果還是一樣,沒力、憂鬱、焦躁、不安,有目標、有夢想,卻沒動力,就像汽車裡頭沒汽油,發動不了,到不了目的地。


其實根據統計,這些孩子幾乎有個共同特點,嬰幼兒期有與父母親不當分離的經驗,或者是嬰幼兒期有承受過心理創傷,但是創傷是隱約的,不是嚴重受虐的創傷,可以歸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1.      嬰兒期開始到學齡期,交由他人或機構24小時照顧或者是雖在自家生活,白天佣人照顧,睡眠前皆由佣人哄抱入睡,夜晚也跟佣人共睡。


2.      自嬰兒期就不斷聽到負面言語,包括你很笨、很壞、不要你了、早知道不要生你、又生女兒沒有用等,讓負面情緒與負面自我概念跟著孩子一起長大,在心中長成一棵盤根錯節的大樹。


3.      嬰幼兒就喪失雙親中的一個或是兩個,或是雙親長期缺席,導致與父母的連結中斷,無法從父母處得到生命動力。


以上情況中,尤以嬰兒期24小時由非父母照顧,是最不容易被發掘的問題根源。


嬰兒到底會不會有憂傷?嬰兒會不會有無助感?就算會,旁人也不會知道,自以為聰明的大人認為嬰兒不會也不懂什麼什麼叫做無助,什麼叫做憂傷。


常有照顧者跟雇主父母說,「不會啦!嬰兒不是吃就是睡,你們每天晚上來接回去,反而讓她不容易適應你家的環境,晚上還出去,容易生病、驚嚇,24小時都在我這裡,對他比較好啦!」


此時,爸媽聽了,罪惡感減輕大半,因為晚上帶孩子回家,不僅多了交通奔波,妨礙加班與休閒娛樂,孩子的夜晚照顧與夜哭,更讓新手父母手忙腳亂,導致白天工作時精神不濟以及夫妻爭執,另外,孩子在家過夜,也影響到夫妻的性生活,新手爸爸抱怨孩子壞了他的好事,也會抱怨妻子過度在意孩子的反應,忽略了先生的存在,也因此,當照顧者說,24小時在照顧者家或機構對孩子最好,無異是天降甘霖般的福音,夫妻倆暨當了父母,還可以沒有罪惡感地過著沒有孩子的神仙生活。


然而,嬰兒無言表達自己,他的感覺誰知道?我們來想像一個住在照顧者家或機構的嬰兒的心聲。「自從滿月後,媽媽說要去上班,要找個阿姨照顧我,媽媽就消失了,剛開始一個禮拜來帶我回去一次,後來,來看看就走了,有時候兩個禮拜都沒來,有時候帶我出去逛逛,又送我回來。每次媽媽要離開,我都很想跟他回去,我好傷心,剛開始我會哭很久,後來我不哭了,因為我知道哭再久也沒用,阿姨還會罵我,雖然我沒再哭了,還是有很想哭的感覺。」、「在媽媽肚子裡是最幸福的,天天都聽到媽媽的聲音,聽到媽媽的心跳,感覺到媽媽的快樂與不快樂,當媽媽快樂,我就快樂,當媽媽不快樂,我就用我的心安慰她,希望她快點快樂起來,我可以感覺到媽媽知道我在安慰她。但是,出生之後沒多久,就很少聽到媽媽的心跳,幾乎聽不到了!我每天最想念媽媽的時候就是睡覺前那段時間,好想聽媽媽的心跳,聽媽媽唱歌給我聽,阿姨不是我的媽媽,沒有我熟悉的心跳聲,沒有媽媽的味道。有時候我好絕望,不知道要相信誰?我最信任的媽媽,為什麼都不來?為什麼把我給別人?是我不乖嗎?是我不好嗎?好想念媽媽,真希望不要出生,回到媽媽的肚子裡!」、「最近媽媽來帶我回去,我已經不會像以前一樣高興了,因為高興之後,就更難過!媽媽說,我跟她不親了!她責備我不願意找她,是她先不要我的,我不敢相信她是愛我的,我不信任媽媽,但是我又好愛她,好想她,我必須讓自己不想她,在阿姨家的日子才過的下去!我也讓自己不要對媽媽抱著希望,不要期待太多,這樣就不會對媽媽失望,我開始讓自己心裡沒有太多希望,就不會因為失望而難過了!」


嬰兒時期,長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信任感與不信任感的心理能力將不完全發展,潛意識中難以信任親近的人我的母親,逐漸衍生成對自我的不信任感,總是自問自答,是我自己不夠好嗎?一定是我不夠好!我就是不夠好,從難以信任母親,衍生成難以信任自己以及身邊的人。


根據愛瑞克森教授的理論,信任感與不信任感不完全發展的嬰兒無法取得嬰兒期必須完成的心理能力希望。


希望的心理能力不足,導致在未來每一個成長階段無法有足夠的自信與動力展望目標並面對挑戰,總是臨陣逃脫或是陣前投降,如同一個登山者,有企圖、目標、裝備、體力、技術,旁人看他萬般皆俱,一點都不懷疑他會成功,出發前他卻口口聲聲說自己一定辦不到,他無法像想自己成功的樣子,無法相信自己會成功,因為希望能量非常薄弱,讓他無法展望未來。


同時,嬰兒想念母親又見不到母親,得不到母親足夠的擁抱,憂傷的情緒便深深潛藏在嬰兒的內心深處,跟著嬰兒一起長大。


強大的不信任感與弱小的信任感伴著嬰兒長大,到了幼兒期,前者發展成羞愧懷疑的心理能力,後者發展成自主性,此幼兒的自主性必然不足;有些幼兒的憂傷轉成憤怒,自主性不能由正向行為表現,便跟著憤怒一起出現。


有些孩子在幼兒期已經回家跟父母同住,就變成父母口中的小魔星,他們都是無辜的小魔星!誰能了解他們的苦痛呢?若是學齡期才回家,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每天都在挑戰父母的智慧與EQ


然後,青春期時分,累積的情緒與不平衡心理張力,將到達巔峰,顯現出的問題大都是來自嬰兒期就失去對父母、自我與這個世界的信任­,而這些無助又無辜的孩子,目前仍就被大量複製,特別在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


若是你家有欲振乏力的孩子,停下來,看清楚孩子痛苦的身影?用以下方法幫幫他們~


1.      不要再一昧地責怪孩子而是努力鼓勵孩子。


2.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嘗試去完全體會他的感受。


3.      常常跟他提到那段無法與他相伴的時期,說出當時你對他的想念與愧疚,多跟他談起你對他嬰兒期的記憶,共同看以前的照片,讓他重新感受當時的你與現在的你對他的在意與關愛。爸媽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彌補孩子心裡那塊巨大的空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