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9 00:00 (更新:2020-03-31 16:30)by 前橋明

現代嬰幼兒正面臨作息紊亂的夜型化危機,常躁動不安、容易生氣,日本嬰幼兒作息權威前橋明教授建議,只要多帶小孩到戶外玩,父母所遭遇的各種育兒問題和擔憂都將消失殆盡。

缺乏運動、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排便習慣不固定......這幾年,孩子身上的問題實在不少。長期從事嬰幼兒發展研究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醫學博士前橋明也觀察到,現代小孩普遍有著早上就在喊累,一點也不想玩;不太和其他小孩交朋友;躁動不安,動不動就生氣;沒力氣,心裡少有感動等症狀,或許父母視之為「正常」,但其實這是「很不正常」的問題。前橋明提醒千萬不能對此見怪不怪,因為如果任其慢性化、嚴重化,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低下,引起荷爾蒙分泌異常,孩子的活動能力將會嚴重惡化。等到孩子進小學,或升上國中,他們會無法專注念書,甚至有可能變成整天關在家裡不出門的繭居族。

聽起來很嚇人,但這就是孩子們的現況。不過,前橋明指出這個狀況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多到「戶外遊戲」。透過戶外活動舒服的感到疲累早睡早起自律神經功能提升身心健康成長自律神經正常運作。這麼簡單,就能改變孩子的未來,只要多到外面活動身體,暢快玩耍。

前橋明在新著作《動得夠,孩子更好教!──幼兒作息權威的24個祕訣,提升孩子各種潛能》序言中提到,或許父母會想,孩子有堆積如山的事情非學不可,只顧著玩怎麼行?但對孩子此時此刻和將來而言,在外玩耍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孩子若能在遊戲中盡情,沉浸在大玩特玩中,父母所遭遇的各種育兒問題和擔憂都將消失殆盡。

他也強調,幼兒六歲左右,神經功能的發展大約達到成人的90%左右。在神經系統急速成長的幼兒階段,孩子有過多少不同的運動經驗,體驗過多少遊戲,對於他這輩子的運動機能好壞,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個發展的最適期,一旦錯過就不再來。以下是本書精彩內容摘要:

 

多讓幼兒走路有益身心

在現今社會中,孩子們的運動時間和空間持續減少,家長們卻對此毫不在意。或許很多人認為,孩子就算沒運動,反正身體還算健康、精神不錯就無須擔心。其實,不運動造成的問題多多,例如有些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專注力不足、無法和朋友和平相處,以及欠缺意志力和力氣等。這些症狀其實都與幼兒成長期欠缺運動,大大有關。

 

現代社會的父母工作忙碌,育兒種種常得遷就,甚至無力扭轉現狀。結果日積月累出許多勉為其難。例如,孩子們跟著大人晚睡,過著夜型化的生活,電視、電玩和智慧型手機的強光刺激,也擾亂了原本的健康作息。結果孩子太晚起床來不及吃早餐,早上無精打采的狀況愈來愈多。這就是惡性循環。

孩子的生活基礎,其實是建立在好好吃、好好玩、好好睡這三件事上。這些基礎一旦崩解,身為人所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會隨之瓦解。

此外,孩子們每天的步行量,正在大幅減少中,1985年的幼兒每天平均步行量有一萬兩千步,在1998年後衰退到只剩五千步左右。面對這樣的銳減,著實令人著急。從孩子的步行量,大致能看出他的體力。體力,正是確保孩子能恰如其分的好好玩耍、好好吃飯,以及好好睡覺的基礎力量。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小孩就是體力比較差啊。我認為,這不是一句話輕輕帶過就沒事了。體力差的孩子缺乏毅力,也無法維持專注力。日常的活力不足,許多面向都會發生問題。

那麼,該如何增加步行量呢?

我推薦的方法是:走路上學,就這麼簡單。走路上學不僅可以增加步行量,提升體力,親子間邊走邊聊天的對話,更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

我也很了解,許多父母可能覺得,上下學的接送不過是例行公事,不管是直接開車或騎自行車,還是以省時優先吧。但是,陪孩子走一段路上學,可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時光,足以孕育孩子心靈和身體,塑造人格。

戶外遊戲培養空間能力

現在孩子看電視的頻率真的很高。各式節目讓人學習到許多新知。但我認為,還是需要多多考慮「盯著電視太久」的問題。我希望爸媽了解一件事,不管電視的畫質如何提升、功能多強大,其間提供的終究是一個「平面世界」。

如果孩子長時間盯著電視瞧,就培養不出距離感和空間感,日常生活中,也容易發生和來自前方或側方者相撞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電視培養不出空間認知能力。如此一來,和朋友玩耍時,也可能遇到球飛過來卻不會閃避,被球直接砸中臉部,或是摔倒時不會用伸手撐住自己......等等狀況。令人心驚的是,過度沉浸在平面世界,造成了身處立體世界的人,不具備真實世界該有的空間距離感。

如果你也擔心自己的小孩欠缺空間認知能力,我建議,多讓孩子玩公園裡的攀爬架。在攀爬架上,不只是上下攀爬,還會自然產生很多立體的活動,像是「爬行前進」、「鑽」、「繞圈」等。孩子必須手腳並用,讓手和腳各司其職,才能完成整個動作。

在玩攀爬架時,就算沒用眼睛去看一眼,也會知道自己的頭大概到哪個位置,心裡會計算著,該怎麼鑽過去,頭才不會敲到鐵竿。這就是空間認知能力。

再者,攀爬架也很適合和朋友一起玩,而且可以變化出多種遊戲。例如,比賽攀爬的速度,或是利用高低差來玩「鬼抓人」,只要爬得比鬼高,鬼就不能抓你。攀爬架也可以當成扮家家酒時的房子,也可以做為祕密基地。透過攀爬架,孩子能充分和玩伴互動,邊玩邊動腦、動身體、動心思。

我並非否定電視的價值,也不主張父母必須強制關掉電視、禁看電視。但我認為,大人有責任要讓孩子們知道,屋子之外有更好玩的東西。

若讓孩子來選,他們一定會選擇比較好玩的東西。之所以執著於電視,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外面有多好玩,不知道其實有一些只存在立體世界中,足以令人流連忘返、十足有趣的體驗。不同於以往,現今的居家環境是如此舒適宜人,令人不想出門,也正因為如此,大人們更必須把孩子帶出門,體驗室外的活動。

每天至少在外玩半小時

遇上天氣好的日子,一天內至少讓孩子在外面玩個30分鐘吧。也可以把30分鐘拆成好幾段。比方說,早上媽媽還在做早餐的時間,是不是可以由爸爸帶孩子到外面散步一下呢?如果住家附近有公園的話,也可以帶顆球去玩個10分鐘。或是走路去買東西時,也讓孩子幫忙提東西。如果孩子就讀的幼兒園路程較遠,無法走路上學的話,父母可考慮把腳踏車停在半路上,留一半的路程步行,這也是另一種方式。

想增加戶外活動,不需勉強而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常惦記著找機會到戶外走走,並試著多到外面去玩。玩遊戲不需要拘泥場地,而且,運用身體就能玩的活動,不計其數。

一聽到「戶外活動」,大人們很容易只想到運動場或是主題樂園之類的地點。但這充其量只是大人的自我滿足。孩子就算沒有任何遊樂設備,得靠自己找樂子來玩都不是問題。踢石頭、踩影子、撿葉子都好,什麼都可以玩。孩子是玩耍的天才,只要父母能和他們一起走出屋外就夠了。

玩得愈多,情緒愈穩定

我發現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愈是玩得滿頭大汗的孩子,穩定性愈高。大人應該也有過類似的經驗,運動流汗後,身心覺得格外舒暢。

當人的身體開始活動,體溫便會上升。血液循環變好了,就能充分輸送養分,把氧氣送達腦部。如此一來,就能產生提振精神的效果,也有助於舒緩情緒。流汗能帶來好心情的說法,確實有其根據。

身體有活動,心也會跟著動起來。孩子每天在生活中,其實累積了各種不安、憤怒、恐懼及不滿,而紓解這些情緒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就是找一個能讓孩子沉醉其中的遊戲。

好動坐不住的小孩,愈是不讓他動,他往往愈愛動來動去。很多例子顯示,運動能量無處發洩,反而對情緒造成負面影響。想擁有健全心靈發展,就必須適度的紓解能量。

孩子愈常運動,情緒愈能發展,當情緒愈成熟,運動的內容也更豐富多變。如果你憂心孩子的情緒問題,就讓他盡情暢快、汗流浹背的大玩一場,這就是最棒的解方了。

運動機能更是促進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礎。基礎打得好不好,足以影響基礎之上所建構出的樣貌。幼兒期的戶外活動,是孕育未來的重要體驗。而且,這也是父母能和孩子共處的寶貴時間。

對孩子身體和心靈而言,對想保有親子時間的父母來說,此時此刻就是最重要的。不論再怎麼忙,也要想辦法擠出時間,帶孩子到外面去玩,因為,戶外遊戲絕對值得你這麼做!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動得夠,孩子更好教!──幼兒作息權威的24個祕訣,提升孩子各種潛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