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禾園健康保健 (8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圖/ 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 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小兒科周怡宏醫師


其實,在人的一生中尤其是年紀愈小愈容易罹患感冒,在接觸團體生活後大部分的孩子們一年平均感冒可達十~十二次,幾乎是每個月一次,有時會是輕微型感冒,症狀不明顯,有時會是比較嚴重的感冒,有就是伴隨著發燒及其他明顯徵狀,但隨著年齡的增加感冒次數就會漸少。這與得了感冒後,身體內產生的免疫力有關,所以一些老是抱怨小孩提早接觸團體生活而常患感冒的父母應該可以放心了!因為在正確用藥的原則下,越早進入團體生活,孩子越能提早產生自體免疫力,對孩子未來的健康是有幫助的,以下特地為您蒐集專家針對一般家長對於孩子感冒時會產生的疑慮所進行的解答,希望能對各位家長及相關幼教人員有所幫助:


孩子感冒了,可以不吃藥嗎?
感冒時要多喝開水、多休息是大家所熟知的。多喝開水可以減低呼吸道分泌物的黏稠度,讓喉嚨與氣管舒服一些。多休息可以培養免疫力,讓感冒早一點好。吃藥的目的只是讓患者在感冒的過程中舒服一些罷了!並不能縮短病程。『早治療早好』與『早治療好免得傳給家人』都是不正確的觀念,所以不應該作過份的治療,如打針、打點滴、住院。所以一般來說感冒不見得一定要吃藥,但是吃藥的好處有二。其一是讓患者舒服些
且可以讓照顧者較好照顧(如果用藥得宜的話 ),其二是減少併發症的機會,因為感冒時,身體尤其是上呼吸道抵抗力減低,容易受細菌感染。常見的併發症如鼻竇炎、氣管炎、中耳炎等。事實上要不要讓孩子吃藥以下有幾個判斷標準:


1.帶孩子看醫生,問診過程真的很重要~


  只要孩子有異狀最好還是帶孩子去看醫生,但要特別注意問診這部份,很多家長都會忽視問診的重要,而忽略醫師並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也不是神仙,無法算出孩子的病程狀況發展,要知道許多疾病雖病況相同病程卻不同,若未從頭到尾仔細向醫師陳述孩子的病程發展狀況,容易誤導醫師判斷,導致醫師誤診機率增高,進而出現孩子老是吃藥吃不好的狀況發生,很多時候是因為吃錯藥,例如:過敏當作感冒醫再加上照護者太依賴藥物,反覆一個月下來反而讓小朋友的身體慢慢的跟著依賴藥物,甚而產生抗藥性,藥愈吃愈,就像吸毒者越吸毒吃毒越重一樣。以下一定要告訴醫師幾件事:


   1)有病況出現的時間點,例如:何時開始有流鼻涕、咳嗽、發燒等症狀。


   2)病程發展狀況,例如:本來是清鼻涕後來轉為濃鼻涕、吐出來的東西有痰且   吐完痰聲有減少、鼻涕是一直流不停還是只是某幾個時間點有流


   3)影響孩子睡眠、情緒、活動力等時間點及病況,例如:孩子發燒度數及每隔 幾個小時會燒一次?燒到幾度時活動力就不好?有無夜咳狀況?


   總之,問診過程中需要考慮的蠻多的,如:咳嗽緊不緊、痰多不多、什麼顏色的、會不會惡臭、喉嚨痛否、鼻涕的顏色、還有患者的工作、年齡大小、對藥過敏狀況等。


2.首先先確定孩子的疾病是屬於哪一種?


  『病毒性的疾病』沒有特效藥靠的全是小孩子自已本身的抵抗力,例如:冒、手足口病(腸病毒)….等。這些病毒性疾病所用的藥全都只是緩解孩子不舒服感受,讓孩子情緒可以穩定,但對於治療並沒有太大功效,基本上這些疾病大約都會在三到七天就會自已好。
 
『細菌性的疾病』一定得服用藥物才會好,而且要配合醫生的用藥,醫生說吃幾天就一定要吃幾天並且配合回診,例如:鼻竇炎(流黃鼻水)中耳炎、肺炎等。所以小朋友只要咳嗽有痰且是黃色的就一定要吃藥且要吃一定的療程,因為通常這些藥都會含有抗生素。


   總之,不論是哪種性質的疾病都得配合多服開水、多休息,當然一定要先給醫生診斷並且詢問孩子是屬於哪種疾病?不同疾病所衍生的照護方式及給藥內容都會有所差異,例如:腸胃型感冒與腸胃炎同樣都是又吐又拉,但照護方式及給藥都不一樣,若不想讓孩子一直吃藥,建議直接詢問醫師是否沒症狀時就可以斷藥,不要自行斷藥


3.照護過程絕對比吃藥還重要!


  每種病況照護方式不同,例如:如果醫師診斷孩子有痰,一定要詢問醫師『痰』是集中在身體內哪一部分,『痰』集中在左肺部,左肺部就要多拍痰並搭配喝溫開水、減少吃甜食機會,這些照護動作都比吃化痰藥來的優,也可以避免發生明明孩子感冒已經好了 一兩 個禮拜了,怎麼還會莫名發燒的現象(前次的病況僅是假性好轉)。


   總之,遇上孩子有流鼻涕(濃或清)、咳嗽(有痰或無痰、是日咳還是夜咳)等病況,每一樣照護方式都不同,一定要詳細詢問醫師該用甚麼方式正確照護孩子,讓孩子在病程中可以較為舒適,因篇幅關係下次有機會園長再與各位分享每種病況的正確照護方式


感冒的原因和病程!
感冒是由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的感染,其症狀有以下一種或數種: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咳嗽。喉嚨痛、聲音沙啞、發燒、疲倦、頭痛、腹瀉等。感冒之所以有各種不同程度和樣式的症狀表現是因為能夠引起感冒的病毒至少有一百多種。由於不同的病毒感染,加上每一個人個別抵抗力不同對相同病毒的反應也有所差異,所以呈現出來的症狀自然多樣,甚至有人僅停留在潛伏期,無任何徵狀顯現,這也是為甚麼明明家人沒人生病,孩子卻生病的緣故了。
感冒的潛伏期約一至三天。然後通常由喉嚨不舒服開始,接著其它症狀產生,在第三、四天時達到高峰。如果沒有併發症的話,一般四至十天會症癒。感冒之所以會好,是由於身體受感染後產生了抗體把病毒消滅的緣故。
醫生是怎麼開感冒藥的?
既然知道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照理說醫生只要開一些藥把病毒殺死了,感冒也就好了!問題是,目前全世界還沒發現安全而可以殺死感冒病毒的藥。所以醫生實在拿那些感冒病毒沒辦法,只得讓它們愛怎麼作怪就怎麼作怪!也因此醫生只能就症狀著手,開藥使症狀減輕些,患者因而能夠舒服一點。為了達到目的,醫生先要問清楚了症狀,加上聽診的補助,以便對症下藥。偶而碰上一些搞不清楚的民眾, 不先詳述病情,只說:『我感冒了!包幾包藥來吃。』那真是不曉得怎麼下手,除非他願意吃綜合感冒藥!
吃綜合感冒藥好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藥。我們都知道安非他命和嗎啡是毒品,可是安非他命在過去也曾被當作藥物使用,嗎啡則一直到現在仍然被使用在醫療上。 那麼 醫師是毒品給患者嗎?不,醫師開的是藥。那麼嗎啡到底是毒品還是藥呢?也許我們可以把藥定義為:一種物質適時適量的應用於個體,好處大於壞處是藥,反之為毒品。

常有民眾在門診問醫師:『你開的藥有副作用嗎?』其實,這可以說是外行人的問題,哪有藥沒副作用的?當我們打開藥品手冊來看,就可發現幾乎每一種藥都有它的副作用。就算我們認為最沒問題的維他命丸,如果使用不當的話都有它們的副作用。醫生開藥只不過是在好處與壞處之間衡量罷了!

感冒既然只能針對症狀下藥,那麼對一個感冒沒有咳嗽的人給含咳嗽成份的藥合理嗎?一個沒有流鼻水的人給流鼻水的藥合理嗎?這豈不算是給了毒品或者說是下錯藥。因為只有接受到副作用而沒有正作用嘛!事實上,綜合感冒藥可說是一網打盡的藥,有的還宣稱可治八種感冒症狀呢!試問:如果你的感冒症狀只有兩種的話,你願意使用那含有八種症狀成份的藥嗎?當然如果考慮方便性、省時或省錢的話則另當別論。

吃了感冒藥都會想睡覺嗎?

不少人都以為吃了感冒藥都會想睡覺。其實,醫生看感冒總會就患者的症狀與個人差異仔細斟酌考量的,沒有鼻子方面症狀的話,一定不會開那些含有鎮靜副作用的藥。就算是同樣鼻塞、流鼻水的兩個人,也會因為生活工作與接受意願的差異而給予不同份量、種類和使用方式的藥物。譬如說上班族、司機和學生,能夠讓他們上班、上課時精神不集中嗎?這時候在白天可開輕一點的或乾脆不給,晚上再加重一些。若不放心,建議可以再詢問一下醫師。
早點吃藥會早點好嗎?
大多數人都以為感冒早一點吃藥就會早一點好,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不論在用不用藥的狀況下,感冒通常開始時症狀輕微,二、三天後最為嚴重,然後漸漸恢復。從起初的症狀又無法預測往後的變化而先給藥,所以往往下一次再來的時候便是:『怎麼藥愈吃愈嚴重!』、『本來沒有咳嗽,藥吃了後反而咳嗽起來!』。
多開幾天藥對嗎?
常有家長會要求多開幾天藥,甚至說開一個禮拜。這是相當不對的!感冒既然只能針對症狀給藥,照理說應該要天天換藥才是,因為症狀會變嘛!頭痛、發燒可能吃一天藥就好了,還要繼續吃同樣的藥嗎?喉嚨痛可能兩天就改善了,也該停藥了!所以頂多開三天藥是較合理的。
為什麼晚上睡覺時咳嗽得厲害?
感冒咳嗽常在晚上睡覺時惡化,尤其是小孩子,咳到嘔吐是屢被提及的。因為白天時小孩子可輕易吞入過多的鼻水,但在睡覺時鼻水倒流沉積,在喉嚨容易引發咳嗽。針對這種情形,側臥也許會有幫助,給流鼻水的藥比咳嗽藥來得恰當。其實咳嗽不只是因為以上原因,還得注意吃的東西,例如不要吃甜的(如此會增加痰的量更容易咳嗽)以及不要吹冷氣跟吹電風扇,不然會更咳嗽喔。


為什麼有人感冒超過一個月?
雖然感冒通常四至十天會好,但是咳嗽持續超過一個月的也並不少見,這與感冒後氣管較不穩定有關。一般來講,如果感冒比預期還久的話,應該考慮是否為過敏性鼻炎、氣管炎或長期吸煙引起的咳嗽,因為這些症狀也常被誤以為是感冒。
如何預防感冒?

一般人都以為『冷到』才會引起感冒,如:貪涼衣服穿得太少、小孩半夜踢被等。其實不只如此,過度疲勞、心情鬱悶、熬夜都容易引發感冒。
感冒是很會傳染的,一個人有了感冒,時常全家人均會得到,而且很難避免。其實感冒患者大約在前三、四天具有傳染力,如果能夠在這 三、四天與家人隔離的話,也不失為避免傳染的好方法。也許有人會問:醫護人員或老師天天與感冒患者在一起,應該時常被傳染呢?其實不見得!若是在有對外窗戶的空間下(通風良好的室內),醫護人員及老師跟患者相處的時候,縱然患者咳嗽、打噴嚏,病毒也易被流動的空氣稀釋掉。不像家人共處在緊閉的室內,空氣不流通而且家人較常有手和手的接觸,導致感冒病毒在鼻涕中的濃度最高,易經手傳染,所以與患者接觸後馬上洗手也可避免被傳染。


總結


總而言之,感冒不需特別用藥即可自行痊癒,但是可以針對症狀治療以緩解不適。很少情況下感冒會合併細菌性感染,如:肺炎。正確而良好的居家支持性療法(包括水分增加、減少衣物、清除鼻涕)都能夠有效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感冒的預防方法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很簡單,只是大家要養成好習慣,方法包括健康飲食、充足睡眠、適當運動,全都能夠增強抵抗力。其次是要避免接觸感冒的病人(尤其是症狀不明顯,但已有能力傳染者)。再來是平時避免用手接觸口、鼻、眼睛,以免病從口鼻進入呼吸道;當自己已經感冒時,則要記得打噴嚏時應該使用紙巾掩住口鼻。記得勤洗手,尤其身邊有感冒的人時。保持室內適當的溼度。
至於什麼時候需要找醫師看診呢?當有以下條件時,建議您要即 時諮詢 醫師,包括:


(1) 有合併細菌感染的可能症候時(如高燒40℃ 以上、畏寒顫抖、呼吸喘、濃痰或鼻涕、咳嗽持續7天以上。


(2)出現臉部壓痛或發熱等疑似鼻竇炎症候時。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昶閔、高麗玲


 


花蓮慈濟醫院小兒腸胃科主任朱家祥表示,不建議兩歲以下的幼兒吃素,主要是因為蔬果中缺乏維生素B12,若不吃肉類,至少要吃奶、蛋,同時補充維他命製劑,否則一旦長期缺乏維生素B12,恐引發惡性貧血,影響生長發育。此外,由於幼兒易偏食,如果只偏好特定種類的素食,而未注意到成長過程該有的營養均衡,更容易營養不良。


 


有些人會讓寶寶一出生就開始吃素,但林口長庚醫院發現,這些寶寶會因沒有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肪,出現鐵及鋅缺乏,有發展遲緩、蒼白瘦弱等後遺症。醫師建議兩歲以下寶寶最好不要吃素,若非吃不可,也應餵哺母乳並加強補充營養。


 


出現發展遲緩現象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趙舜卿近兩年門診發現,有十幾名自八個月到兩歲不等、出生後就開始吃素的寶寶,因大多喝豆奶,沒有喝牛奶或母乳,結果一半寶寶缺鐵,三、四成缺鋅,六分之一則是缺鐵又缺鋅。


 


 一般健康寶寶的血液中鐵含量平均為每百毫升七十至八十微克,缺鐵的吃素寶寶中,有人鐵含量甚至不到每百毫升二十微克,若持續缺鐵,有可能營養不良、貧血;至於缺乏鋅則是智能發展會受影響。趙舜卿指孩童成長需攝取大量鐵和鋅,但吃素寶寶因缺乏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肪,部分明顯有蒼白瘦弱、發展遲緩、智能發育不足現象。


 


 「一般寶寶約七、八個月會爬,一歲會叫爸媽,但這些吃素寶寶有的一歲還不會喊爸媽,有的十個月大還不會爬。」趙舜卿說,若真要讓孩子吃素,最好兩歲以後再吃,若非吃素不可,也應哺育母乳。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建議最好等青春期發育成熟後再吃素,若非得一出生就吃素,應注意營養,如可補充綜合維他命、維他命B群,或九個月大後多補充橄欖油、花生、豆腐等植物性蛋白質。


 


幼兒吃素注意事項


 


2歲以下吃素應補充營養:


 


盡量哺育母乳。


 


可請教小兒科醫師補充綜合維他命滴劑。


 


9個月大添加副食品時,可多吃豆腐或橄欖油、亞麻油、花生油等,用植物性脂肪與蛋白質取代。


 


若貧血、皮膚病變,可能缺乏維他命B12,可適度補充。


 


吃素雖有益健康,但吃素的方法要正確,一定要注意「葉菜類、根莖類、豆類、五穀類及堅果類」等「五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不是光吃青菜就可以的。前述五大類雖是素食,但各項營養素都包含其中,不用擔心影響孩童生長。


 


吃素幼兒可能問題


 


缺鐵、鋅、維他命B12等,可能造成貧血、發展遲緩、臉色蒼白、瘦小等。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台灣新生報


小寶寶上吐下瀉、脫水瘦一圈,家長最心疼,該給孩子吃什麼才好?醫師表示,可選擇米湯稀飯、白吐司,還有愈生愈好的蘋果和香蕉,再慎選益生菌,可幫助縮短病程。



中華兒童保健協會理事長、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宏昌昨天說,病毒性腸胃炎的特徵是發病後有吃才會拉,但不吃又不行。此時,母乳寶寶可以繼續哺餵,如果寶寶瀉得厲害,母乳可稀釋一半,再視情況慢慢增加濃度,喝配方奶的小朋友則要換成不含乳糖的配方奶。



開始吃副食品的6個月以上寶寶鬧腸胃炎時,李宏昌推薦餵食米湯,就是稀飯的上層湯汁,吃得不錯,再吃些稀飯,不要吃米精,因為米精的蛋白質成分會加重腹瀉;沒有米湯稀飯時,改吃白吐司也可,不要吃含有乳糖和蛋白質的牛奶吐司。



另外,香蕉和蘋果有雙向調節腸胃的功能,李宏昌說,用在止瀉時,要挑選愈生愈好的香蕉和蘋果;如果用在通便,則以軟熟為佳。另外,大孩子和成人在病毒性腸胃炎時,可以喝些茶,不限種類。李宏昌說,茶可收歛水分,減少水瀉次數。



有的家長會問,能不能給孩子吃益菌產品?李宏昌認為,在寶寶開始上吐下瀉時,補充益生菌可以縮短病程;不過,益生菌產品種類繁多,業者宣稱五花八門的保健功效,衛生署近期將邀集業者討論後,訂出益生菌保健食品規範,讓消費者有參考依據。



入秋以來,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造成腸胃炎的病毒蠢蠢欲動,李宏昌提醒,這些病毒的傳染力很強,大人感染後,狂拉猛吐1、2天就受不了,何況嬰幼兒,一旦脫水到體重減輕超過5%,或眼眶下陷、流不出眼淚時,光是喝水還不及補充水分,要盡快就醫。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鐘麗華


近年發現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的第一型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外國研究初步顯示,喝母乳6個月以上有助減少罹病風險。



台灣兒童糖尿病關懷協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羅福松強調,目前第一型糖尿病罹病原因不明,不過,美國曾進行7、8千個第一胎生下糖寶寶的家庭調查,分析飲食與環境的危險因子,發現未喝母奶、太早吃麥粉、維他命D缺乏,或遭克沙奇病毒、先天性德國麻疹病毒等傳染,都可能引發第一型糖尿病。



若發現孩童喝多、尿多、體重突然下降,最好就醫檢查;羅福松強調,提早確定罹患糖尿病,才能儘早控制血糖,減緩10年內出現白內障、15到20年視網膜小血點等併發症。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呂適存 小兒科醫師



 


發燒是家長們最常遇到的問題,小寶寶患了病,最容易出現的症狀就是發燒。發燒很容易被察覺,父母的注意力也很自然的被它吸引,尤其當體溫升的比較高時,家長的緊張度也隨著升高,家長的情緒可以說是隨著體溫的上下而起伏。


小叮嚀:溫度的高低並不能表示得病的輕重,照顧寶寶生病時,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真正造成發燒的原因,才能下正確的診斷。


發燒會燒壞腦子嗎?


   人的腦子不是那樣脆弱的,例如我們所洗三溫暖、蒸汽浴、或是洗溫泉,溫度不是都遠超過攝氏四、五十度以上,比我們人體最高發燒的溫度還高嗎?但是腦子也不會壞,對不對?所以人腦對於熱的耐性是很強的,發燒只是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一般而言,至少要攝氏四十二度以上才開始造成腦子功能受到擾亂,退燒了以後又會恢復正常。


   但是如果是如果所得的疾病是腦子本身的問題,例如腦炎、腦膜炎等,則不需要燒的多高,腦子己經壞了。所以醫師在處理發燒時的重點,是要分別發燒的原因是甚麼?對症治療,而不是急著退燒。


先了解孩子的正常體溫


每一個人的體溫在一天之中都是隨時間而波動的,要知道嬰幼兒是否有發燒就必需先測得他的正常體溫,有一個比較的基礎。現在用耳溫槍來測體溫,非常快又方便,而且不會令小寶寶不舒服,家長不妨平日在早起時、中午、睡前各為寶寶記錄一次體溫,連續做三、五日,有了這個標準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甚麼時候的體溫是不正常了。


突然發燒怎麼辦?


最常造成發燒的是感冒,如果在家中小寶寶突然出現發燒的症狀,家長要如何分辨是甚麼原因引起?尤其在夜裡需要不需要立刻送醫呢?


一般而言,除了發燒以外,要看同時有沒有別的症狀出現;如果同時有咳嗽、流鼻涕、痰等這一類的標準症狀,當然最可能發燒的原因就是一般的感冒,即使有四十度的高燒,父母還是不用擔心,如果不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只是感冒,發燒是不會傷到腦子的,此外,家中若有退燒葯,不論口服劑或肛門塞劑都可以先給他使用,如果家中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用冰枕或溫水拭浴幫他先退燒,第二天上午再去看醫生就可以了。


如果小於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因突發的高燒而引起抽筋,請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因為發燒引起的抽筋並不影響小寶寶的腦子。短暫的抽筋現象,只是表示小寶寶還小,腦細胞還沒有發育好,容易在高燒的時候因為腦神經細胞之間的「漏電現象」而引起抽筋。長大了以後自然就沒有這種現象了。所以三歲以下的小寶寶忽然發燒時,建議也是先用各種方法幫他退燒,如果萬一有了抽筋的現象時,家長也不要太慌亂,只要先用筷子或湯匙外纏紗布放入牙齒間,並且把口鼻內的口水、鼻涕、嘔吐物清乾淨,保持寶寶呼吸道的通暢就可以。不必在意送醫的時間相差一點,因為在醫學上不會因為只相差這段短時間而影響到治療,造成嚴重的後果。












為甚麼有些小寶寶發燒會抽筋呢?


   這是三歲以下的小寶寶一個特殊現象,寶寶在三歲以前,因為腦細胞的髓鞘(細胞外緣那一層類似電線外皮的絕緣層)還沒有發育好;當寶寶發燒時,腦細胞所發出的訊息會有亂傳的現象,而形成抽筋(痙攣),一般在醫學上稱之為「發燒性痙攣」。這種短暫的現象是不會將來影響到小寶寶小寶寶的智力或身體發育的。一般如果家長擔心,醫生會讓小寶寶在發作後的七至十天,做一次腦電波,証明給父母看腦子沒有問題。


  在醫學上此時只是要分別出少部份長「腦瘤」或是有「癲癇症」的情形。因為這些少見的病也可以被發燒誘發而發生抽筋的現象。所以一般而言,父母不必為簡單感冒的發燒而擔心。


  寶寶長到三歲以上,這種因為發燒而引起的抽筋就很少了,到了六歲以上腦細胞的發育己經完成,就不會因為發燒而引起抽筋了。


  發燒最主要是一個警訊,通知你身體有地方生病了,發燒本身還有幫助殺菌及提升抵抗力的做用,所以不太高的發燒是不必急著退燒的。


  一般人急著退燒的原因是因為發燒時常令人非常不舒服,例如頭暈、肌肉痠痛、噁心相吐等等,尤其小寶寶會更不安,所以父母主觀上就會驚慌。


怎樣的抽筋要考慮到不是發燒所引起呢?


  有些人腦子本身有問題,例如有癲癇、先天性的水腦、腦子發育不良,腦部受傷過、得過腦膜炎等等,可能在發燒的時候會使腦子已經有的不正常現象特別明顯,例如:癲癇的患者有一點點發燒就會引起抽筋發作。這些情形之下,溫度不高的發燒也會引起抽筋,但是這一些抽筋是有潛在疾病的。


  這一類抽筋與發高燒引起的抽筋有甚麼不同呢?


一、如果發燒的不高(例如不到攝氏卅八度)也會抽筋。


二、如果抽筋的現象只發生在身體的一側或部份,例如:只有左手或左腳,這表示腦子局部有問題,有其它癲癇、腦瘤之類影響到腦子局部的問題。


三、如果年齡超過六歲時,發燒引起抽筋。


四、如果反覆性的一發燒就抽筋。


發燒時手、腳抖動,是抽筋嗎?


  發燒時如果只有手腳發抖,但是身體上大關節沒有不自主的動作,也沒有眼球固定不動,頸部僵直的現象,意識也清楚,則應該只是發燒引起的冷顫現象,不是抽筋。


  抽筋的現象基本上應該會有眼球固定不動,頸部僵直,再加上大關節或是身體的一部份出現不由自主的抽動或痙攣的現象,抽筋時的意識時常會短暫喪失的。


用口服退燒藥還是用肛肛門塞劑(栓劑)?


  國人時常會優先選擇給寶寶用肛門塞劑退燒,而在國外則用的很少,基本上肛門塞劑是使用在不方便口服及意識不清的患者,例如嚴重嘔吐、昏迷,其缺點是塞劑容易造成肛門疼痛,大便時亦會疼痛,甚至於引起腹瀉及反射性肚子痛,因為塞劑在肛門內溶化的時候,葯的濃度很高,容果刺激該處的腸黏膜,造成紅腫,潰瘍等。


醫學上很多退燒藥都有做成口服劑與塞劑兩種劑型,如果一樣的劑量(例如都是用阿司匹靈150毫克)無論口服或塞劑其效果是完全相同的,若家長的感覺不同,則純屬個人心理問題。當然有的時候用劑量大的塞劑,則會感覺效果快一點,但是得擔心過量的問題。


其它的退燒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泡)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每三~四小時用溫水( 37℃左)毛巾全身上下搓揉或用溫水( 30-40℃ 左右)泡十五~二十分鐘,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或補充電解質液:
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一般來說,要比平時喝水量多10%,例如:平時喝一千CC,發燒時喝水量應為一千一百CC,若不喜歡喝水,也可以果汁.蔬果汁.冬瓜茶.蓮藕茶...等替代,但以白開水的效果最好。


四、冰枕:現在市面上的軟冰冰枕甚為方便,冷度也不會太冷,較大幼兒及兒童可用,但是仍不建議用於一歲以上的幼兒。


手腳發冷是發高燒的前奏


  生病時,手腳發冷,有的時甚至出現冷顫的現象,家長常會覺得他冷而盡量給他多穿衣服,殊不知這種現象是發高燒的前期現象,這是一種反射性的血管收縮,所以手腳冰泠。 若不處理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後,常會出現攝氏三十九度或四十度以上的高燒。處理的方法如下:


(1)用沖或泡溫水澡,可以將不平衡的體溫立刻調整平衡,同時有降溫作用。


(2)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吃退燒藥,口服退燒藥後大約也是半小時到一小時後才有效,此時剛好把迅速升高的體溫降下來,不要只一眛的加衣服,反而會形成體溫散不掉的惡性循環。  


最常造成寶寶發燒的三大原因:感冒、中耳炎、泌尿道感染


  發燒的原因很多,各種感染都會發燒,感冒雖然最常見,但是其它部位的感染一樣會有發燒的現象,例如腦炎、中耳炎、肺炎等等。


  要注意的是如果發燒的時候沒有別的感冒症狀存在,不咳嗽,也沒有流鼻涕、鼻塞,喉嚨也不痛時,就要考慮到是不是不是感冒?有沒有它症狀或不舒服存在?例如:如果同時有嘔吐,頸部僵直時,就要考慮是否得到腦炎、腦膜炎;如果發現小便的量太少、顏色不對,就要考慮是否有小便發炎。


  小朋友最常見的三種最常造成發燒的疾病是:感冒、中耳炎、與泌尿道感染。


  有時候在感冒的同時也會合併有其它地方的感染,不能只注意到感冒而忽視了其它的併發症。例如:最常見的是中耳炎。所以在醫學上做檢查的時候,用耳鏡檢查耳朵是標準動作之一,其意義就是怕同時有可中耳炎的存在,但是外表的症狀還不明顯。最常造成中耳炎的原因是感冒的細菌病毒由耳咽管向上感染到中耳,醫學上稱之為上行性感染。嚴重的中耳炎可以看到膿流到耳朵之外,但是大部份由外表是看不到甚麼不正常的。


  此外,很重要的另一個疾病就是泌尿道感染,這也是最常引起寶寶發燒的三大疾病之一。泌尿道感染包括在尿道、膀胱以及腎臟的任何一部份發炎。平均每一千位小朋友中有1.4位至2位有泌尿道感染,年齡愈小,小男生比較多,大約一歲以後,女生比較多。所以當小朋友有原因不明顯的發燒時,驗尿檢查也是很重要的。大小孩在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頻尿、小便痛、甚至於有小便失禁、腰痛的現象。小的嬰兒則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黃疸等現象,看不出泌尿道方面的症狀,所以非常容易誤診。


  一般性的小便發炎基本上要連續服葯兩個星期才能完全恢後,比較複雜的還要反覆驗尿確定。中耳炎的治療也是要至少兩個星期,這兩種疾病千萬不要太早停葯,因為有的時候表面上不發燒了只是表示症狀好了一部份,剩餘在裡面的細菌還沒有完全根除,太早停葯容易復發、出現併發症或軟轉為慢性。少部份的泌尿道感染是因為泌尿器官先天上發育畸型,例如腎臟的型狀不對,輸尿管進入膀胱的角度不對等等,則要要用手術治療。



如果發燒時沒有合併任何咳嗽、鼻涕等感冒症狀:


  如果在忽然發燒的時候,小朋友並沒有任何像是感冒的徵候,則有可能是:


一、感冒早期,其它症狀還沒不明顯。


二、要考慮到有感冒以外的其它疾病引起發燒,例如中耳炎、泌尿道感染、腦炎等等。


以上這些疾病有時候會出現標準症狀,例如:中耳炎會耳朵痛,腦炎會嗜睡、不安,腸胃炎會有嘔吐、腹瀉。 但是也有可能這些症狀還不明顯,外表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以上的標準症狀,不論是家長或醫生都很容易有明確的處理方向,就不會太慌亂。


如果沒有任何可以辯識的合併症狀,單純的只有發燒現象時,建議家長的處理原則是:若小寶寶除了發燒之外,其它方面都還正常,包括吃奶的量正常,睡的還平穩,玩的也正常,沒有特別的吵鬧不安、或是變得特別安靜的時候:大致上這個小寶寶(或小朋友)是沒有甚麼立即性的嚴重疾病,可以從容檢查。若是去看病,我們會建議不必去看急診,看一般的門診就夠了。


    在醫院急診室值班的時候,時常會教同時值班的資淺醫師如果家長著急帶著突然發高燒的小朋友來看病,此時,若小朋友竟然還玩的很高興好像沒事一樣,這一種情形應該不是重病。相對的,如果發燒的溫度不高,但是小朋友看來精神體力很差,可能這時候的病情要比前面發高燒的小朋友的情形還要嚴重。所以,生病的病情是否嚴重是要看一個人的整體情形,而不是只以溫度的高低為唯一標準。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李玉芬


整齊清潔是個好習慣,不過大家也都知道過度強調清潔,所謂的「潔癖」是一種心理病。現在科學家又說,不但潔癖是心理毛病,太過清潔的環境還有害生理健康。


在此之前,衛生醫學界就有一種說法,嬰幼兒時期接觸一定量的細菌和灰塵將啟動人體免疫系統,為日後抵禦威脅做準備。如果把所有生活用品都清洗得一塵不染,就破壞了免疫系統該有的能力。


英國「每日郵報」根據一項統計數據報導說,去年英國人花了約合十二億美元購買清潔產品,結果是過敏病例越來越多。其他方面的觀察研究也顯示,生活在農村的兒童比較沒有敏症、哮喘和濕疹這些毛病,原因可能是鄉下比較不乾淨的環境,反而讓小孩的免疫系統可以充分發揮功能。


英國科學家還把這個理論擴展到抗癌問題上,他們認為,現代人癌症比例上升的原因,可能就和免疫系統沒有充分發揮功能有關,如果在一個不斷接觸過敏原、細菌或某些毒素的環境中成長,人體免疫系統可以始終保持高度警惕,癌細胞就沒機會擴展。


而一些專家認為,如果出生幾周後就被送進托嬰中心的小孩不大可能染上兒童白血病。因為在含有各種細菌的環境中,嬰兒正在形成的免疫系統一開始就處於活躍狀態,人體抵抗力因此大為增強。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記者王昶閔


許小姐的女兒出生不久就開始輕微咳嗽,本以為是過敏,沒想到過完滿月生日的夜裡,就疑似因嗆奶而呼吸中止昏厥,送醫急救後隔天又突然呼吸停止,終於診斷出是感染百日咳所致。



許小姐昨表示,女兒在加護病房治療期間曾多次呼吸中止,讓她每天都很擔心,深怕失去心愛的女兒,所幸治療順利,病情逐漸穩定,一個月後出院,但她仍憂心呼吸中止是否導致腦部缺氧受損,還要長期觀察。



台北市立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邱婷芳表示,一歲以下未打完百日咳疫苗的嬰幼兒,是感染風險與致死率最高、症狀最嚴重的族群,九成以上的新生兒感染後需要住院,年紀越小感染,發生痙攣、呼吸停止、癲癇、腦病變的併發症越嚴重。



邱婷芳表示,根據美國二○○六到二○○九年統計,百日咳死亡病例中,近九成是小於三個月的新生兒;我國同期雖無百日咳致死新生兒病例,但不排除有部分新生兒猝死是百日咳引起,只是未做相關檢驗。



邱婷芳表示,百日咳屬飛沫傳染,治療不難,使用一般的紅黴素即可,但診斷卻不容易,去年我國確診的個案約九十例,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更高。



邱婷芳指出,百日咳初期症狀很像感冒,開始會出現持續性咳嗽,伴隨嚴重的咳嗽吼聲、吸入性哮聲,有時還會咳嗽咳到吐、或咳到眼結膜下方出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成人感染後,症狀甚至比一般感冒還輕微,卻可能傳給家中新生兒或兒童



林口長庚婦產部產科主任鄭仁博表示,新生兒因肺部發育尚未成熟,感染後較少以咳嗽表現,反倒容易出現臉部發黑、肺部塌陷、呼吸中止等症狀。邱婷芳表示,一旦呼吸中止超過三分鐘,腦部就可能因缺氧而受損。



鄭仁博表示,百日咳是常規接種疫苗,但超過十年未接種就可能失去保護力,除產婦以外,經常與寶寶接觸的坐月子中心工作人員、保母或家人,應補接種新型的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合一疫苗,一劑一千八百元,一到兩週就有抗體,避免在外感染百日咳後又傳給寶寶。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Q1:藥物要吃多久以後才會起效用?


A1:一般來說,內用藥物要40分鐘後才會起效用。


Q2:一歲以前可以替寶貝補充一些藥物性質的營養品嗎?


A2:其實,寶寶的腎臟功能要到一歲以前才會與成人相同,勿隨意聽信他人介紹而讓孩子服用,應詢問醫師後再行決定。(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要到滿一歲才能開始慢慢接觸成人食物的原因)


Q3:皮膚藥膏到底一次的量要抹多少?


A3:皮膚藥膏大部分都含有類固醇,若家長忌諱的話,可於醫師開藥前,先詢問醫師外擦藥品是否含類固醇。基本上含類固醇的藥品擦的次數不可過多,務必要按照醫師指示擦拭,此外,一次擦藥的量不宜過厚,有家長以為擦越厚越有效,其實,只要擦薄薄一層皮膚即可吸收,避免造成孩子皮膚的負擔。


Q4:口服藥最好搭配開水服用?


A4:因有些飲品與藥物有相互作用,可能導致藥品吸收變差,影響療效,建議若無特別註明,還是要以白開水配藥品服用。


Q5:孩子吃了藥如果吐出來,需要補吃嗎?


A5:吃了藥馬上吐需馬上補服藥品;若是半小時才吐則不需補服藥品。


Q6:孩子用藥需要磨粉嗎?


A6:並非全部的藥品都適合磨粉,事實上藥品磨粉比較容易受汙染,且安定性變差、保存期限較短,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已磨粉分包的藥品應於醫師當次開立之療程內吃完,以免變質。)


Q7:糖漿或懸浮液的使用及保存方式?


A7:未開封過的在室溫下保存即可;開封使用過的則要依照指示冷藏或室溫保存至其有效期限。乾粉懸浮液應於第一次使用前加入冷開水混合均勻。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鵝口瘡是六個月以下的嬰幼兒較容易發生的疾病,不過因為鵝口瘡的病症與奶垢極為相似,也因此經常被家長忽略,嚴重者會導致嬰幼兒食慾不振,以下我們將針對此病症做個簡單介紹,讓家長們可以更了解"鵝口瘡":


Q1:甚麼是鵝口瘡?


鵝口瘡主要在被感染寶寶的口腔兩側內及舌頭,出現白色斑塊的病況,且不能輕易地用棉棒或溼紗布移除,若是感染程度較輕微,通常無明顯症狀發生;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


Q2:鵝口瘡與奶垢要如何區分?


奶垢可以輕易刮起,但鵝口瘡被刮起會出血且會因疼痛而食慾大減。


Q3:造成鵝口瘡的原因?


1.寶寶吸吮過久或使用過大奶嘴導致口腔黏膜磨損,以致白色念珠菌伺機快速生長。


2.寶寶服用廣效性抗生素也是引起鵝口瘡的可能原因。


3.哺育中的母體有過多壓力或有口服抗生素的狀況時。


Q4:如何降低鵝口瘡發生機會?


使用消毒紗布沾煮沸過的溫開水替寶寶清潔口腔(牙齦.舌頭.口腔兩側),一天兩次(每次二~三分鐘,其中一次最好在睡前)。



Q5:如何照顧有鵝口瘡的寶寶?

藥物:


1.抗黴菌藥物通常一天分四次於飯後使用。


2.在餵藥之前,應先用少許溫開水潤濕口腔。


3. 若是使用的抗黴菌藥物為懸浮液,則將懸浮液滴入口腔兩側。


4.若是使用的抗黴菌藥物為粉劑,則以棉花棒或以紗布包手指沾藥物塗抹口腔。


5.在服藥後三十分鐘內,不要讓寶寶進食任何東西。


6.服藥期間至少七天,或白色斑塊消失後至少再服用三天。

衛生:


1.仔細清潔乳頭、乳暈以及奶嘴和玩具等可能與寶寶口腔接觸的物體。


2. 任何可能與寶寶口腔接觸的物體在清潔時,可浸泡攝氏55度之清水至少十分鐘。


3.為寶寶清潔口腔時需徹底洗手。


4.當寶寶患鵝口瘡時,每次餵食時間應減少至二十分鐘並儘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Q6: 發生下列情況之一時,應立即就醫:


1.治療五至七天後仍未改善。


2.寶寶仍不願意進食。


3. 鵝口瘡情況越來越嚴重。


4.不明原因之發燒發生。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諮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任 黃亮迪


             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 張瑞幸  


 


一.什麼狀況下稱作"早產"?


一般來說,懷孕37週之前分娩都算是早產,若寶寶出生時的體重若低於2500公克,則稱為「低體重」,若低於1500公克,則屬於「極低體重」。因為出生體重愈低的早產兒面臨的問題愈多,所以懷孕32週以前分娩或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寶寶,更需要後續長期觀察及追蹤。


 


二.早產兒的真正年齡?


當您帶著早產寶寶到醫院作健康檢查時,醫師一定會根據早產寶寶的真正年齡也就是「矯正年齡」去作評估和診斷。那麼,什麼是矯正年齡呢?其實就是寶寶實際的月齡大小。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任黃亮迪表示,每一位寶寶依據不同的月齡,會有不同的行為及生心理發展,但是早產寶寶是「提前出生」,所以在各種生長評估上,就得扣掉提前出生的週數,才能算是寶寶「真正的月齡大小」,並協助醫師做出正確的評估。


譬如說,早產7週的寶寶的月齡現在是4個月大(約16週大),媽咪可能會想幫寶寶添加副食品,但是若計算出寶寶的矯正月齡,寶寶其實只有16週-7週=9週大,約2個多月大左右,因此最好可以等寶寶的矯正月齡為4個月以後再添加即可。


 


三.如何計算真正年齡(矯正年齡)?


公式:出生後起算月齡-(足月40週-實際出生週數)=真正年齡(矯正年齡)


譬如寶寶是懷胎35週出生,以寶寶現在的月齡是16週大來看,但是寶寶其實是提前5週分娩,所以寶寶實際上的年紀,只有16週-5週=11週大。


 


四.早產兒與非產兒不同處~


1.腸胃消化速度慢


黃亮迪醫師表示,到了懷孕後期,是胎兒身體各部位器官發育的重要時程,但是早產寶寶因為提前離開母體,使得早產寶寶的腸胃消化系統無法達到一個成熟度、腸胃蠕動的功能不成熟,加上寶寶出生後又必須開始運作,消化吸收寶寶吃進來的奶水,所以早產寶寶的腸胃系統和足月寶寶相較之下,是相當敏感又功能不足。


2.比足月寶寶更容易發生溢奶


黃亮迪醫師表示,因為早產寶寶的腸胃蠕動未成熟,無法有效率地消化吃進來的奶水,因此胃部排空的時間也會變長,加上寶寶的食道括約肌(連接食道和胃部的肌肉,可說是負責食物進入胃部,並讓食物不會又跑回食道的重要閘門)發育尚未成熟,因此跟足月寶寶相比,早產寶寶更容易出現溢奶的情形。


3.口咽協調能力差


早產寶寶除了腸胃消化功能不佳之外,早產寶寶的口咽協調能力也不理想。一般足月寶寶在出生後很快就可以做到一邊喝奶一邊呼吸,但是早產寶寶就不同了,他們幾乎要發育到矯正年齡34週左右,才可以做好一邊喝奶一邊呼吸的動作。所以在此之前,當媽咪餵食早產寶寶喝奶水時,一定要隨時注意寶寶是否有出現嘴唇發紫的情形。如果出現上述情形,一定要迅速就醫,讓醫師確認是否需要進行靜脈營養注射,來補充寶寶的營養需求。


4.熱量需求比足月高


一般的足月寶寶每天每公斤體重約需要攝取120大卡的熱量,才能供應寶寶正常發育的需求。但是,早產寶寶出生時的體重比一般足月寶寶不足,加上提早分娩,早產寶寶的心肺功能較差,腸胃機能不成熟,身體機制為了要達到正常的運作、吸收足夠的營養,會需要消耗更多的熱量,因此早產寶寶每天每公斤體重得攝取130140大卡的熱量才足夠。


5.蛋白質及水分需求高


馬偕紀念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張瑞幸表示,一般來說,正常的足月寶寶攝取蛋白質的劑量約每天每公斤體重2.2公克,但是,小於1500公克極低體重早產寶寶的蛋白質需求量卻得提升到每天每公斤體重33.6公克不等,蛋白質的攝取比例最好要佔總熱量攝取的7%~12%。母乳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其中又以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為主,比例大約是64。乳清蛋白的分子更小更容易被腸胃消化吸收,又含有豐富的胺基酸,因此是寶寶最好的營養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孕媽咪在產下早產寶寶後,媽咪體內分泌的乳汁成份會因應早產寶寶而和足月生產的媽咪有所不同!早產媽咪的乳汁中的蛋白質比例較高,其中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比例更高達82,因此母乳對早產寶寶來說,是更重要且寶貴的營養來源!


6.脂肪&醣類的攝取


母乳中的亞麻油酸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容易經腸道吸收,因此是早產寶寶非常需要的營養素。此外,一般足月生產的媽咪的母乳主要醣類成份是乳糖,但是早產媽咪的乳汁的醣類成分,則是一半為乳糖,一半是葡萄糖聚合物,分子更為細小,更容易讓早產寶寶消化吸收。


7.礦物質的攝取


在礦物質攝取上,一般足月媽咪的乳汁的鈉含量較低,但是早產媽咪的乳汁成份中,鈉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反而是適合哺餵早產寶寶的乳汁。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早產媽咪乳汁中的鈣、磷比例比較不足,因此醫師可能會視狀況,建議媽咪在乳水中添加母乳營養劑(HMF),以提高鈣、磷及其他礦物質的含量。


8.維生素的需求


維生素及微量元素也是早產兒維持正常代謝功能的重要營養素,不過媽咪並不用過於擔心,因為早產媽咪的乳汁中的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對寶寶來說,並不會有過量的危險。


張瑞幸醫師表示,許多家長很擔心早產寶寶是否無法正常吸收營養,或是光哺餵母乳,會不會造成早產寶寶營養不良的情形?事實上,當媽咪產下早產寶寶時,醫師一定會觀察寶寶的成熟度及臨床症狀來判斷,是否需要額外添加營養補充劑。正常來說,如果早產寶寶為極低體重兒(體重不足1500公克者),寶寶的吸吮能力又不佳,甚至還伴隨腹脹、腸胃蠕動不佳的可能性,那麼可能就會以靜脈注射來補充營養,直到寶寶的體重到達理想狀態為止。


 


五.早產媽咪的疑惑


Q:假使早產媽咪乳汁不夠,怎麼辦?


假使媽咪的乳汁不足,或是無法以母乳餵養(譬如媽咪有B型肝炎),醫師會建議改以專為早產寶寶設計的「早產兒配方奶水」來餵養早產兒,其特色為含有較高的熱量、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且乳清蛋白成份較高,比較容易讓腸胃消化吸收。


Q早產寶寶分娩後,可以馬上進行產檯哺乳嗎?


黃亮迪醫師表示,在正常的狀況下,假使孕媽咪在懷孕期間沒有早產的跡象,屬於足月生產,胎兒經醫師診斷也沒有不良狀況時,當媽咪在產檯上分娩出寶寶之後,醫護人員會將寶寶抱到媽咪的身上,讓媽咪直接在產檯上開始哺餵母乳。但是假使寶寶分娩後有出現(1)寶寶出生時的體重小於1500公克;或是(2)寶寶的體溫不穩定,且有呼吸不順、活動力差;或是(3)寶寶有急性感染的跡象,那麼,醫護人員會先將寶寶送往新生兒觀察室或是新生兒加護病房接受觀察。不過,媽咪並不需要擔心寶寶在新生兒加護病房中,若沒有哺餵母乳,寶寶是否會肚子餓?因為醫護人員會視寶寶的狀況,讓媽咪先將奶水擠出,再以鼻胃管灌食或是給予靜脈注射。


Q 早產寶寶回家後,需注意哪些地方?


當早產寶寶的體重、體溫皆趨於正常足月寶寶的狀況,就可以出院回家囉!但是早產寶寶出院後,家長還是得密切觀察寶寶才行,黃亮迪醫師強調,早產寶寶的體溫調節能力比一般足月寶寶還要差,且容易發生嗆奶或呼吸困難的狀況,因此家長一定要盡量做到不要讓早產寶寶離開自己的視線超過10分鐘以上,隨時注意寶寶的呼吸、膚色變化,才能幫助早產寶寶順利長大哦!


Q瓶餵母乳時,該注意哪些問題?


1)早產寶寶的抵抗力極低,家長(或保母)在餵奶之前,一定要肥皂徹底將手清洗乾淨。


2)家長在餵奶時,請早產寶寶抱起頭部抬高45 度,要避免讓早產寶寶躺著喝奶,避免寶寶發生嗆奶危機。


3)家長在餵奶時,一定要隨時注意奶瓶中的奶水量,並將奶瓶傾斜,讓奶嘴充滿奶水,才不會讓早產寶寶吸入空氣又產生脹氣!


4)家長在餵奶後,一定要讓早產寶寶坐著或斜靠在大人肩上,輕拍或摩擦早產寶寶的背部,幫寶寶順利打嗝。假使家長已經做了拍打嗝的動作,但是寶寶仍未打嗝,這時家長可以幫寶寶墊高上半身,減少寶寶出現溢奶的狀況。


7)餵奶時應採分段餵食,並注意早產兒的膚色及唇色,若有發紺現象,應先停止餵奶,並給予刺激,待早產兒的膚色及唇色恢復後再繼續餵奶。


Q瓶餵時,要選哪一型的奶嘴


因早產寶寶的吸吮能力較弱,所以假使您要選擇瓶餵,那麼在奶瓶用奶嘴的挑選上,請挑選圓孔型較為適合。因為圓孔型的奶嘴,即便寶寶沒有做出吸吮的動作,奶水還是會從圓孔中一滴一滴地慢慢流出(流速以每秒一滴最適當),適合吸吮能力較差的寶寶使用。


Q早產寶寶回家後,除了哺餵母乳,還需要補充額外的營養劑嗎?


為了讓寶寶順利茁壯,需多家長都會詢問醫師,是否需要再幫寶寶補充額外的營養劑,黃亮迪醫師表示,在每次的健康檢查中,醫師會根據寶寶的頭圍、身長、體重,去評估寶寶的生長曲線是否正常。假使生長曲線都在正常範圍,那麼就不需在額外補充營養劑。假使媽咪的乳汁不足,或是早產寶寶有出現營養不良的狀況,那麼醫師就會建議家長再幫寶寶補充「早產兒特殊配方奶水」。這種「早產兒特殊配方奶水」的成份,熱量高且乳清蛋白的成份較高,脂肪較低,足以幫助早產寶寶的腸胃吸收,補充足夠的營養所需。


Q早產寶寶接觸副食品的時間,需要延後嗎?


張瑞幸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當寶寶四~五個月大時,就可以適量增添一點副食品,但是早產寶寶比較特殊的是,由於是提前出生,所以腸胃消化功能較足月寶寶不成熟,連帶著日後接觸副食品的時間也要往後拉長,因此家長應該要以早產寶寶的矯正年齡來考量是否該添加副食品。


 


結語
當早產寶寶經醫師診斷確定可出院後,就表示早產寶寶的健康狀態已達到一定的穩定度。不過,持續追蹤早產寶寶的健康狀態還是相當重要的喔!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台灣兒科醫學會.禾園嬰幼兒學校.育兒生活雜誌


最令身為父母的我們頭痛的問題?
23個月的寶寶尚不會說話,對於周遭的聲音只能嘰嘰咕咕的回應;等到大約1012月大時,開始說出第一個語彙;1歲以後聽懂的字彙逐漸增加,開始邁向牙牙學語階段,但認識的辭彙還是很有限,因此,當寶寶生病時,往往無法說清楚到底是哪裡不舒服,常令媽媽、爸爸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心想這時候要是有一位對寶寶病史、身體狀況皆瞭然於胸,並能做出適切診斷的醫師不知有多好!
選對醫師 讓醫師成為寶寶的健康守護者
平常的時候,醫師可以協助家長評估寶寶的生長曲線及發育成長狀態、提供嬰幼兒保健服務、疫苗追加接種、教導正確的衛教觀念、傳授照顧技巧等;而在寶寶生病時,更可以對照寶寶之前的病歷、審視家族相關病史、依據家庭狀況等背景,做出更好、更全面的診斷與治療;並能在需要的情況下,適時提供轉診服務。建議家長們,在寶寶健康的時候,就要積極幫寶寶物色適合的醫師,才不會在寶寶忽然生病時而病急亂投醫呦!
寶寶感冒要看小兒科、內科還是耳鼻喉科好?
近年由於有多起感染腸病毒71型重症的小朋友個案,家長帶去耳鼻喉科就診,因症狀與感冒很相似,而延誤了治療腸病毒的黃金時期。此事引爆了醫界對於究竟該看小兒科或是耳鼻喉科的軒然大波,事實上
所有經過醫學訓練的人都知道,即使熟悉所有內外科知識的醫師,還是沒有能力可以適當處理所有嬰幼童病患。就像內科部感染症專科醫師,雖受過成人感染症完整訓練,但在他們的小孩生病時,仍然會到小兒科就診。有位專看成人的感染科醫師甚至說,有次他的小孩發燒,他當晚馬上帶去讓小兒科醫師診治。 那位 醫師察覺小孩有嚴重病徵,馬上要求住院,後來證實是敗血症,且及時挽回一命。他很慶幸地說,還好,當時馬上帶去看小兒科醫師。


對此,魏亞夫表示,術業有專攻,兒鼻喉科和小兒科在其專業上的知識和能力都是無庸置疑的,但由於小兒科對於幼兒身體能做整體的診察及判斷,因此建議當小朋友生病時,一開始還是先看小兒科,之後依病情的發生位置、症狀等情況再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至其他專科進行治療,但也由於如此,政府機關對於一般幼托園所找尋配合醫療院所的規定,為了整體考量也都建議找小兒科醫師配合為主。


為何大多數醫生在寶寶剛生病時,仍會尋找小兒科醫師?


兒科醫師的專業是十八歲以下兒童的各種疾病,兒科專科醫師都受過至少三至五年的專業 訓練,所以嬰幼童病患就診當以兒科醫師為優先,再者,兒科醫生擁有充分的嬰幼童疾病知識、完整的兒科訓練與詳細的身體檢查,這些都是診治嬰幼童病患的絕對必要條件,詳細的身體檢查則包括心肺、腹部等全身部位,不應只檢視咽喉、耳部與鼻子,舉例來說,腸病毒感染不只涉及咽喉部的水泡與潰瘍,還涉及可能出現的脫水病徵、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神經異常等,因此所有診治腸病毒感染兒 童的 醫師,都必須具有能力檢查並分辨這些病徵,而這些都是大部分小兒科醫師可以做到的。


寶寶出現甚麼病症時,必須去看耳鼻喉科?


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它是一種病毒感染。目前醫界上並沒有經濟有效、又少副作用的抗病毒藥物可用來治療感冒,所以沒有讓感冒比較快好的方法。


但在沒有併發症的情況下,感冒病程的長短決定於所感染到的病毒的量、強度,以及患者免疫力的狀況,這和用藥與否以及是否給予局部治療無關。輕微的感冒可能只要兩三天就自行痊癒,較嚴重的感冒則會有一到兩個星期的病程,所以,臨床上給予感冒患者治療的目的只在減少患者不舒服的程度,以及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而這些目的靠藥物治療就可以達到,至於藉由醫生協助進行吸鼻涕及噴藥等局部治療動作,雖可以讓患者鼻塞、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得到立即的緩解,但其效果是短暫的(最多僅有12個小時),接下來還是要靠藥物的使用才能達到同樣的目的。簡單來說,即使沒有局部治療,同樣的效果在服藥後一兩個小時也能得到。所以,局部治療對感冒來說並不是必要的。尤其是對嬰幼兒來說,洗喉嚨、抽鼻涕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可怕且不愉快的經驗。


所以,如果確定只是感冒,而且症狀輕微,可以不用先急著就醫,因為它可能自己好。如果不確定只是感冒(有時可能是過敏),或者感冒症狀較嚴重(如發燒、咳得厲害、鼻塞嚴重、流黃涕、肺部有痰……)時,應該找家醫科、小兒科、或一般內科就診。當然,如果確定只是感冒,患者的耳鼻喉也十分不舒服時,看耳鼻喉科若可以帶來短暫的舒服感也未嘗不可,總之,怕會有其他併發症,最好還是先去看小兒科比較安全。


如何找尋適合寶寶的醫師6項評估重點



  1. 專業能力
    醫師從哪一家醫學院畢業?畢業後在哪家醫院受訓、實習?是否取得小兒科醫師證書?是否有加入其專業領域的醫學會/委員會?是否有繼續進修、充實其專業知識?
  2. 詳細問診
    醫生是否有花足夠的時間去問診並檢查症狀出現的位置?還是問診不超過3句,就大手一揮、唱名下一位?
  3. 細心治療
    醫生在開處方時是否秉持謹慎的原則?醫生有沒有鼓吹您購買昂貴的產品或做沒有必要性的醫學檢驗?
  4. 豐富經驗
    兒童生病時可能剛開始只有很細微的症狀;病情發展卻很迅速、變化很大。醫生是否有豐富的兒科經驗,能夠注意到寶寶的反常?
  5. 良好衛生
    診療環境是否乾淨衛生、有沒有定期消毒?醫生在看病人前是否會洗手?醫生有沒有做好一般性防護措施(如戴口罩、手套)?
  6. 充分教導
    好的醫生就像一位老師一樣,會依病人的教育程度和理解能力調整說明方式。醫生有告知病人診斷結果、用藥方式的義務;好的醫生還會教育病人預防保健的觀念;面對病人提出的問題,也能不厭其煩地回答。

 


我們的小叮嚀:
三個月以下的嬰幼兒由於體內還有媽媽的抗體,所以不容易生病;一旦生病的話,往往都是必須住院的嚴重情況。另外,魏亞夫指出2歲以下的寶寶常見的疾病包括急性細支氣管炎、病毒性感染的哮吼、輪狀病毒感染、沙門氏桿菌、病毒疹等,這些疾病多是透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感染,而大人跟環境通常都是造成寶寶生病的兇手!提醒家長們,從外頭回到家要抱寶寶之前,第一個動作就是先洗手並換上乾淨的衣服,才能避免把細菌帶給小朋友。
魏亞夫發現一個現象,3歲以前的寶寶生病多是家長把細菌、病毒帶回家;從而讓小寶寶沾到、吃到或聞到,因此,若家中有人有出現生病徵狀,不論是否輕微到不需看醫師的狀況,建議最好戴上口罩,避免病菌透過口鼻傳染。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蘋果日報


新生兒聽力缺損若未及早發現,很可能在成長過程受教育時,被當成遲緩兒,失去許多感官刺激、學習的機會。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蘇怡寧表示,台灣約有1%到2%的新生兒先天就有聽力受損的問題,比例其實很高,但卻沒有被正確診斷出來,未及時接受助聽器或其他的教育刺激,導致孩子被誤當成「智能有問題」,父母其實應從最早的語言學習等各方面來觀察,及早發現問題。統計發現台灣每年約有2000至4000個新生兒,有先天聽力缺損的問題,身為家長的我們不得不留意。


孕前做胚胎選擇


先天性耳聾或是新生兒聽力缺損,與基因遺傳有關,若父母親均帶有基因,媽媽懷孕後會有1/4的機會胎兒會罹病、1/2會帶此基因、1/4則是基因正常。如果家中曾經有過聽力障礙的小朋友,建議在計畫生育下一胎前,可做基因篩檢,開始懷孕前就先做檢查選出正常胚胎,再植入母體內著床懷孕,避免再次生下有遺傳疾病的小孩。蘇怡寧醫師表示,這些孩子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少了聽力的正常刺激,經常在父母未及早發現的情況下,因反應不佳而被誤當成遲緩兒教育,其實只要及早戴上助聽器,加強各種學習,可和一般孩子無太大差異。 孩子的發展學習過程中需受聽力刺激,家長要多觀察孩子的反應。





此檢查技術為胚胎著床前的基因診斷技術,從醫學倫理考量,不鼓勵一般大眾拿來做全面篩選的工具。蘇怡寧醫師說明,過去也曾有研究顯示吃太多四環黴素,也可能會刺激耳聾的基因表現,而有聽力受損的情況,若家中未出現過聽力有問題的小孩,家長其實只要多觀察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有無異狀,及時尋求專業協助即可。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行政院衛生署


        攸關國內140多萬7歲以下孩童的公費兒童健檢有新變革。為提升篩檢品質,衛生署將現有兒童預防保健的9次篩檢濃縮為7次,但增加自閉症、聽語篩檢題項,並將3到7歲才做的斜弱視檢查,提早至1、2歲進行。新制將於99年2月1日起實施。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說,現行9次檢查中有2次未遇到預防接種,使該2次健檢用率偏低僅約3、4成,因此將1歲以內做4次檢查,調整為1歲半內做4次,以利與預防接種時程相近。另將3到7歲2次檢查,減為1次,並要求國小一年級新生入學時,校方須確認孩子是否完成第7次檢查。
         目前3到7歲會進行斜弱視等視力檢查,新制也提早在1歲半到2歲間進行1次檢查。為早期發現孩子是否有聽力或語言障礙,也增加相關檢查題項。 
         兒童預防保健濃縮為7次後,除例行身高、體重等身體健檢,醫師在每次健檢時還會透過家長日常記錄,了解嬰幼兒飲食、睡眠等習慣,確保預防事故傷害,並依不同年齡進行聽力、視力等檢測。衛生署已將新版兒童健康手冊送至醫療院所轉給家長,吳秀英提醒家長在手冊內「家長記錄事項」,應仔細記錄孩子動作、語言等發展,以利醫師評估兒童健康。


詳洽國健局(04)2255-0177



兒童預防保健新變革資訊


●實施日期:2/1
●次數變革:9次縮減為7次
●新增檢查:
※聽語:
˙18~24個月增2題,如「會聽從簡單指令,『去拿鞋鞋』」;「會以肢體表達,如揮手再見」。
˙3~7歲增8題,如「能說出4個顏色,模仿畫3個圖形」;可和人一問一答聊天。
※自閉症:
˙18~24個月增加2題,「會用手指出有趣東西,與人分享」、「玩遊戲時會用相似物品取代正確玩具,如以積木當汽車」。
●注意事項:小一新生入學時,校方檢查孩子確實完成7次檢查。


●醫師團隊小小叮嚀:


1.家長可觀察嬰幼兒是否有分享式注意力,即眼神會跟隨、注視、互動。若經確診為自閉症,可及早介入輔導。


2.1到3歲是腦神經發育關鍵期,若有語言、聽力、認知等發展遲緩,應及早介入治療。


3.幼兒若眼神不正、講話時不會看父母親應就醫檢查。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最近天氣變化大,許多至小兒科就診小朋友得腸胃型感冒比例一周增加了兩成,除了腸病毒肆虐,輪狀病毒、腺病毒和諾羅病毒通通來攪局,小兒科門診人滿為患,不少小孩因連日上吐下瀉住院治療,由於這些病毒容易相互傳染,若未做好個人衛生,往往一人得病,隔幾天全家淪陷都成了病號,多數病號都是感染輪狀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共同的症狀都是上吐下瀉,也可稱為腸胃型感冒。目前在台北市就出現腸胃型感冒引發胰臟炎的病例,一名9歲男童住院3天吐了50多次。為了讓家長們可以提早預防腸胃型感冒,並避免腸胃型感冒侵入校園,我們特為您整理以下相關資訊,希望可以幫助家長更加瞭解腸胃型感冒:


一.罹患原因:


以西醫來說,腸胃型感冒是經由口糞及飛沫傳染,通常是小朋友沒有洗手就拿東西吃或者接觸了病人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所致,甚至於在玩具和家中硬物表面也可發現此病毒,接觸後潛伏期一至三天。


以中醫來說,腸胃型感冒會發生的原因與平時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關,如:平日吹著冷氣或電扇睡覺、直吹冷氣或電扇、喝的水或飲料的溫度為室溫或冰水時,在氣溫回暖時候,神經器官回復知覺為排除身體過多的水分及濕氣,所顯現出來的徵狀。


二.罹患症狀:


感染這些病毒初期症狀都和感冒極為類似,但病程發展不太一樣,輪狀病毒在前1、2天是以「吐」為主,第3、4天開始「拉」;感染諾羅病毒嘔吐症狀比腹瀉嚴重,同時還會合併有腹痛情形;腺病毒初期比較像感冒,有倦怠、微微發燒,流鼻水、喉嚨痛,2、3天後開始又吐又拉。

1.初期病症:


有輕度發燒、小便減少,糞便帶水有酸味、進食後約15~30分鐘嘔吐完即退燒,或喝水後15拉分鐘待水吐完或水瀉後即退燒。如果再度進食或喝水會立即體溫上昇、倦怠,直到吐、瀉後恢復部分體體力。如果繼續多喝水或處理不當就伯進入中期病症。


2.中期病症:


眼睛緊縮的不適、發高燒、急性頭痛、腹瀉、噁心者,再處置不當,即進入重度期病症。


3.重度期病症:


喉痛如刀割、口水難嚥、頭暈、發燒合併腹痛與腹瀉,再處置不當,即進入極重度期病症。


4.極重度期病症:


糞便帶血、腹脹嘔吐合併高燒者,此乃急症,須立即送醫。


三.「腸胃型感冒」的居家照顧 :

如果醫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請家長們了解,病毒性的腸胃炎並不可怕,但是必須配合幾個重要原則,才不至於引發更多的嘔吐與強烈的腹瀉症狀,並嚴格監控幼童的飲食狀況。建議如下:





1、剛吐過要禁食四小時:

假如孩子剛吐過,至少禁食4個小時。期間若孩子吵著要喝水或吃東西,須拒絕並安撫;因為要讓抽筋過的胃,有時間恢復排空的機會。若因不忍,讓孩子繼續吃東西,勢必又會引發另一次的胃痙攣。真正沒辦法時,可用小藥杯裝2030ml的兒童專用電解質水或稀釋後的運動飲料,每半小時潤喉一次。





2、飲食控制:

禁食牛奶、優酪乳、養樂多、高脂類、油炸類以及糯米食品,大人須加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23天為原則,並亦需參照症狀的進展來調整食物的攝取。





3、進食以清淡、少量多餐為準則:
(1)
可用白稀飯試著恢復進食,除了加鹽,亦可加糖,不只供給鈉離子,亦有足夠的葡萄糖以供能量的補充,或可選擇海苔醬、花瓜、豆腐等清淡不油的食物搭配。

 


(2)可單吃土司、饅頭,亦可烤焦來吃;若要塗上果醬(如蘋果醬),僅可塗上薄薄一層,但絕對禁止使用奶油或花生醬。




(3)蘋果泥也有天然的止瀉功能,而其中的果糖亦可作為部分的能量補充,屬上上之選。


 


(4)喝溫熱的鳳梨汁,會立即緩和嘔吐及水瀉的症狀





4、若未斷奶的嬰兒患了腸胃型感冒,出現腹瀉症狀時,一般可將原來的奶粉稀釋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或使用止瀉奶粉(可不用稀釋,已將乳糖去除),且停止一切副食品。另外,餵食米湯或以其沖奶,亦可改善腸胃症狀,再視病童的排便情況,慢慢將牛奶濃度調濃。但是,若嘔吐及腹瀉嚴重時,嬰幼兒容易有脫水現象,須就醫治療。

 


5、吹冷氣散熱是不對的方法。務必保暖、保溫出現微汗後,小便量會增加,糞便就會漸漸成型,此時燒已退去,但喝水仍需節制,12小時內最好是用溫水漱口,經過12小時體力、精神改善以後,漸進地増加飲水量至正常。


 


6、小便量增加後,即可進食半流質的食物,次日即可恢復正常,但必須是清淡的食物。


 


7、平時最好改喝溫開水。     

.如有以下狀況請儘速就醫 :


※持續腹瀉超過三日,且每日超過五至六次。



※發燒,發冷。


※劇烈腹痛。


※嚴重嘔吐,以致完全無法進食。


※皮膚乾燥,小便變少。


※嘔吐物出現血絲。


※出血黑便,血便或草莓醬狀便。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目前園內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BABY都是喝母乳,所以到底要選擇親餵和瓶餵常常是爸爸媽媽們在孩子出生後最大的困擾,為了讓孩子可以喝得更好,讓爸爸媽媽們可以餵得更輕鬆,我們將針對園內家長常遇到的「親餵」、「瓶餵」問題一一為您釋疑:


  1.親餵的寶寶到底有沒有喝到足夠的母奶?


寶寶的吸吮力是超過任何擠奶力氣,只要寶寶在餓的狀況下進行哺餵且沒有表現出掙扎或哭鬧的行為,即代表孩子有喝到足夠的奶。


※在寶寶未餓的狀況下哺餵,並不代表孩子有真正喝到母奶,此時反而是寶寶利用吸吮獲得安全感的成分居多。


 


2.多久喝一次母奶是正常的?


不管是瓶餵或是親餵,低於三小時的哺餵時間對寶寶及照顧者都不是件好事,正常來說每三~四小時哺餵一次是合理的狀況,每次哺餵時間以不超過半小時為限。


 


3.白天用奶瓶餵,卻發現寶寶一次只喝二十~六十CC,這樣會餓到嗎?


首先,家長們需先了解寶寶的胃其實只有他的小拳頭大,要評估每位寶寶們每餐應該要喝的量,應該要先衡量孩子胃的大小,正常來說,越小月齡喝的量越少,不太可能一次喝到一、兩百的量,除非寶寶體格較好,因此採瓶餵時常會因父母的期待而造成過度餵食,喝多反而不健康,而且如果又遇到孩子厭奶期,相信家長也會發現孩子的胃口變得更差甚至不肯再喝進任何一口奶,在此建議家長遇到此狀況也不必過度擔心,孩子是有自我的求生本能,強迫餵食反而會造成孩子對奶的厭惡感,甚至在情緒不佳的狀況下反而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在愉悅的狀況下雖然喝的少反而會吸收的更好,且保持定時餵食(四小時喝一次),將能有效奠基孩子未來良好的飲食習慣。


 


4.奶粉比較營養?奶粉比較有飽足感,不像喝母奶每個小時甚至半小時就要吃?


事實上,配方奶不會比母奶還要有營養,但別忘了牛奶是給有四個胃的小牛喝的,所以在消化上會比較久,也因為消化時間比較久會讓寶寶感覺比較有飽足感,而母奶也並不需要半小時~一小時餵一次,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還不到餓的感覺就喝,間接造成不願意認真喝奶的狀況。


 


5.為何寶寶總是在哭,似乎很累卻又睡不著,是不是喝不飽?


親餵的寶寶喜歡被抱著及吸吮的感覺,在孩子沒有安撫奶嘴的狀況下,容易把奶瓶及親餵當安撫奶嘴來滿足他們的吸吮需求和安全感,而不是真正有餓的感覺,因此有邊親餵邊睡覺習慣寶寶較容易有這問題產生,建議若一歲以前的寶寶有其他照顧者在照顧時,在哺餵時間未到時適時給予寶寶安撫奶嘴,可以有效提高寶寶的睡眠品質。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一到秋冬季節,過敏體質的人就會開始出現打噴嚏、咳嗽、眼睛癢等症狀,尤其最近風飛沙嚴重,使得過敏氣喘病患大增,醫師提醒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平時養成外出戴口罩的習慣,發現空氣品質不佳時儘量減少出門,才能降低發病的機會。



每到秋冬時節,過敏體質的小朋友噴嚏就打個不停,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王崑伊說,滿天飛舞的粉塵、居家環境中的塵蟎、黴菌、動物毛髮等,都是常見的過敏原,而秋冬因為氣溫變化大,對過敏體質的人來說,本來就是很大的刺激,稍一不注意,很容易就會引起眼睛發癢、鼻子過敏、咳嗽,甚至氣喘等呼吸道症狀。



王醫師指出,季節性過敏症狀大多好發於清晨或是剛從溫暖的被窩中起床,接觸到冷空氣,就會開始打噴嚏,若是又碰到像風飛沙這樣惡劣的空氣品質,肯定整天不舒服。因此,他特別建議家有過敏兒的家長,養成小寶貝外出就戴口罩的習慣,並且每天向地方環保局查詢當天的空氣品質,若是空氣品質不佳,就儘量減少外出活動,才能降低過敏的可能。



戴著口罩、減少外出,雖然沒有天涼好個秋的詩意,但是和紅鼻子、紅眼睛,再加上兩管鼻涕的天涼好個『哈啾』相比,還是好得多了!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 蔡宜靜醫師    



「便秘」是嬰幼兒十分常見的一種症狀。因為嬰幼兒習慣性喝牛奶,纖維攝取較少,導致排便次數很少,糞便較硬,且有排便困難現象。其實便秘的發生,跟家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而心理、大小便訓練的技巧和飲食習慣,也都是構成便秘的重要因素。

如何判斷家中寶貝有沒有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變硬不易解出,ㄣㄣ時間拖長,即使天天排便,只要是排便困難都算是便秘,若是二、三天解一次,排便過程順暢,則不算是便秘。因此小朋友1-2天沒有ㄣㄣ,爸爸媽媽也不必過度緊張,次數多寡因人而異,沒有必要擔心糞便毒素被人體吸收,除非超過四天沒有排便,才需要注意是否有便秘的問題。


不要懷疑!!一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憋便"了~



當寶寶長大並學會走路後,由於周遭環境多采多姿、極具吸引力,導致寶寶即使想排便仍會繼續玩耍,這樣長期下來,他們漸漸就能養成忍住大便不解的習慣。至於兩歲以上的孩子,可能會因學習環境的廁所有氣味而影響其上廁所的意願;另外,廁所設計不良,也可能會使孩子不願意上廁所而造成便秘。
不過,由於引起嬰幼兒便秘的成因很多,例如:寄生蟲感染、極度的營養缺乏與蛋白質缺乏、內分泌問題、腸內酵素缺乏導致吸收困難等諸多因素,均能造成便秘現象的產生或是腸胃蠕動不佳,腸內細菌發酵產生氣體,造成脹氣,此時寶寶也會出現胃口不好,肚子痛或脹氣情形。


導致嬰幼兒便秘的原因,可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腸胃功能問題:
小兒疾病中,有一種「先天性巨大結腸症」,主要是因體內的一段腸子肌肉與黏膜層缺乏,或是沒有神經結,因而經常處於收縮狀態,以至於該段沒有可蠕動的腸子,因無法排出大便而造成嚴重便秘,這類便秘往往在嬰兒新生時期。如果確定為巨結腸症,就必須以手術切除有問題的一段腸子。


2.    飲食不當:
寶寶吃的食物偏重高蛋白,而缺乏碳水化合物及纖維,若是加上水分攝取不足,低殘渣的食物或飲食量太少,都可能造成便秘。


3.    遺傳問題:
爸爸媽媽如果容易便秘,寶寶也會有遺傳便秘的傾向。


4.    心理因素:
有些家長對小朋友的排便習慣,太過強調,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尤其是二~三歲時期),或是幼兒本身對廁所或上廁所這件事排斥,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便秘。


5.    訓練不良:
有的孩子因為貪玩,沒有在有便意的時候解大便,使得大便變硬,這時如果因為硬便使排便不適而忍住大便,將使得大便更乾硬,容易將肛門口的黏膜撐裂,每次排便都會疼痛,孩子就更不願意解大便了。如此惡性循環,便秘的情形會更加嚴重。
因此建立時間觀念是很重要的。小朋友天生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要孩子懂得妥善地分配自己的時間,甚麼時候該做甚麼,是需要家長從小訓練培養的。因此,當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教導他們認識何謂時間,讓他們對吃飯時間先有一個概念,並嚴格限制該吃飯的時候,手邊的事情或是玩耍都要停下來。


6.    感染疾病或發燒:
發燒造成排汗過量,數天後所排的大便較硬。


7.    使用瀉藥:


   如果父母誤以為小孩便秘,就使用瀉藥,腸道來不及填滿就已經空了,導致正常的反射動作慢慢消失;除非醫生指示,否則不要給孩子使用瀉藥,記住時間一到,腸道自然會把糞便清除乾淨。


如何改善便秘問題?


不少爸爸媽媽常會為了寶寶大不出「便便」而煩惱不已。事實上,「便秘」是嬰幼兒常見的症狀,以下禾園將提供幾種可改善便秘情形的幾種良方與家長們分享:


1.飲食方面:


讓寶寶多攝取高纖維質的食物。四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給予稀釋蔬菜汁和稀釋果汁,稀釋一倍以上,含渣最好,以提高水分與纖維含量。一歲以上的寶寶,可以讓他吃些水果如香蕉、木瓜等。如果寶寶便秘不是疾病所引起,盡量讓寶寶少吃容易產生硬便之食物,如:芭樂或蘋果。此外 ,一歲半以上的寶寶食物應以高纖為主,如全榖類的麥片、糙米粥、蔬菜及水果,食物纖維會使糞便中的水分增多,並促進腸道蠕動,並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攝取過多(肉類、奶油、油炸物、冰品、巧克力、蛋、起司),因為這些食物,胃部排空的時間較長,無法促進腸道蠕動,比較容易造成便秘,應避免攝取。如果寶寶排斥吃蔬菜,可以將蔬菜及少許肉類剁細,煮成什錦粥,增加纖維攝取。


2.排便習慣養成:


訓練寶寶每日排便,是爸媽每日必做的課題,例如:每日定時讓寶寶坐馬桶,即使沒有大便也要讓他坐個十來分鐘,如此才能有效預防寶寶便秘。


3.勿過度依賴軟便劑:


軟便劑在短期使用上雖沒有問題,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傷害到腸黏膜及腸神經,亦可能造成電解質異常,或是導致腹瀉情形發生。


4.水分補充及奶粉更換:


首先必須確保寶寶飲用足夠的水分(每公斤需30cc水量)。此外,食用配方奶粉的嬰兒,如果5-7天以上才解一次大便,且解出的是硬便,可以考慮其他蛋白質含量較低的奶粉,或是有添加膳食纖維的奶粉,因為多吃蛋白質或脂肪,糞便會較硬。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醫療團隊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藥物迷思


Q1:「藥即是毒」,孩子生病一定得吃藥嗎?


A:不一定;「藥即是毒」主要是要提醒民眾應小心使用藥品。然而,如果家長能遵守醫師指示,且在醫藥(醫師、藥師)就診的情形下嚴格把關「對症下藥」,藥品本身是相當安全,它不僅不是毒,還能適時的改善孩童的身體不適;至於孩子生病是否一定得吃藥,那麼就得看孩童罹患的疾病,如果只是一般感冒,醫師開立藥物主要目的是緩解患童不適,但若不吃藥也不會加重感冒。(陳琦華藥師)


 


Q2:孩子按時服藥一天後病情仍沒改善,需要趕緊換醫師再開新藥嗎?


A:不一定;若患童病情越來越嚴重,家長應帶孩童回原本的就診單位,詢問醫師是否有新的疾病出現,而不是馬上更換醫師,因疾病的病程是「點、線、面」的延伸;此外,若孩童病情維持原狀,身為家長的你可以再觀察一至兩天;若孩童病情有稍微改善通常代表藥物是有效的。(鄭吉元藥師)


 


Q3:孩子服藥後病情已改善,家長是否可以自行停藥?


A:視藥物的臨床用途而定,如果醫師採取的是「症狀治療」,當孩童不適症狀如流鼻水、鼻涕、咳嗽等症狀消失,這些藥品當然不需要再繼續使用;但若是「抗生素治療」就應完成該療程,否則未來會有抗藥性的問題;此外,若是慢性疾病如癲癇、糖尿病、紅斑性狼瘡等就不能隨意停藥。(陳琦華藥師)


 


Q4:上次醫師開的藥沒吃完,是否可以留到下次使用?


A:不行;舉例來說,導致感冒的病毒有一、兩百種之多,其症狀多少都有些許的差異,有的感冒是以腸胃炎症狀表現,醫師則會針對腸胃炎部分予以治療;但有些感冒就沒有腸胃炎的症狀,而是出現咳嗽、流鼻涕等典型症狀,兩者之間在用藥上是有絕對的差異。因此,我們會告訴讀者千萬不要自行當醫師、藥師,否則,一不小心則有可能影響自身的健康、導致病情惡化等危險。(鄭吉元藥師)


 


退燒藥



Q1:孩子發燒一定要立即退燒,否則會燒壞腦子?


A:發燒本身不會燒壞腦袋,除非某些引起腦部病變的原因,如腦炎、腦膜炎等情況,才可能損傷腦袋。當孩童發燒時,家長大致可依下列方法作初步的處理,給孩童穿寬鬆、透氣的衣服,減少被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宜保持在2324 。給予孩童足夠的水分,一般而言,10公斤者一天至少應攝取1,000㏄水分,20公斤者一天至少應攝取1,500㏄。耳溫超過38 可睡水枕(小於3個月),冰枕(6個月以上)。39 以上可用溫水擦澡。(陳琦華藥師)


 


Q2:孩子服用退燒藥多久未退燒,該繼續服用退燒藥?或改用塞劑退燒?


A:孩童發燒若超過38.5 ,家長可以先給予孩童口服退燒藥,若服藥後一小時仍未退燒,才考慮給予退燒栓劑。但退燒栓劑(Diclofenac),目前用於兒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尚未被確認,所以有任何疑問可以直接與醫生討論。(鄭吉元藥師)


 


★發燒也有週期性


「燒燒退退」是發燒正常的表現,通常需23天的時間,才能真的退燒。家長在使用退燒藥時,應遵守正確間隔時間,一般而言,口服退燒藥約46小時使用一次,而退燒栓劑則每6小時使用一次。


 


Q3:孩子服用退燒藥也塞退燒栓劑,4小時後發燒情況「仍沒改善」,需送醫嗎?


A:在上題我們有說過,發燒其實是起起伏伏的;但是,倘若家長幫孩童測量體溫時,孩童體溫有逐漸升高的現象,我們仍建議應帶孩童回去給原醫師做詳細的評估。(陳琦華藥師)


 


抗生素


Q1:聽說服用抗生素會出現所謂的「抗藥性」,所以最好要求醫師不要開抗生素藥品?


A: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是在不當的使用下所衍生出下的問題。孩童生病是否得開立抗生素,家長應交給醫師專業的判斷,若確定為細菌感染當然得使用抗生素治療且應完成該療程。(鄭吉元藥師)


 


Q2:為何孩子鼻竇炎得使用抗生素治療,但鼻子過敏卻不用使用抗生素?


A:鼻竇炎是細菌感染所致,所以得使用抗生素治療;而過敏性鼻炎(鼻子過敏)是身體對過敏原所產生過度敏感的抗體反應,因此,不需要抗生素的治療,不過倘若因過敏性鼻炎延誤治療或誤以感冒治療而併發「鼻竇炎」,必要時也得使用抗生素治療。(陳琦華藥師)


 


類固醇



Q1:千萬不能使用含有類固醇成分的藥品,因為「類固醇」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A:類固醇用藥雖然會影響孩童的生長發育,但絕大多數患童於停藥一年左右,就會逐步恢復正常發育;然而,類固醇雖然可能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但為病情需要,在醫師的監控下,利往往遠大於弊,家長務必信賴專科醫師的處置,不要因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而延誤孩童的病情。(鄭吉元藥師)


 


兒童藥劑 


Q1:聽說現在有所謂「兒童藥劑」,什麼是兒童藥劑?


A:所謂「兒童藥劑」顧名思義即兒童的專屬用藥,兒童藥劑能夠滿足小朋友生理特性及需求,常見用藥方式包括懸浮液、口服液劑、糖漿劑等喝的水劑,也有可咬碎吞服的咀嚼錠,以及含入口中就溶化的口溶錠等,讓小朋友不再畏懼吃藥。此外,水劑部分會附上專用量具或餵藥器,讓家長好掌握正確劑量。(陳琦華藥師)


 


Q2:並不是每種疾病都有兒童藥劑,因此,只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即便是成人藥品也沒關係?


A:目前國內約有69種兒童藥劑,包括止咳和祛痰藥、過敏性鼻炎、皮膚癢的抗過敏藥以及退燒、止痛藥;治療中耳炎、呼吸道或腸胃道等感染的抗發炎藥以及氣喘、止瀉、補充電解質或維生素等口服的藥物。然而,當孩童生病時沒有任何兒童藥劑可使用時,家長只要在依照醫師指示下正確使用「成人藥劑」其實也可以相當安全的。(鄭吉元藥師)


 


Q3:給孩子吃藥,應將藥物磨粉?


A:有些藥品一經拆裝、磨粉,藥品的安定性就會改變,尤其在台灣的高濕度環境,更容易使藥品變質加速,即使分包在玻璃紙或玻璃瓶內,也會因與空氣接觸、吸潮、遇光而招受破壞;此外,有些藥品對胃有很強的刺激性,也不適合磨粉等。但由於藥品種類繁多,不適合咬碎或磨粉的藥品,通常外型並沒有特色,一般民眾無法知道哪些藥品可以磨粉哪些不可以,這時可參考藥袋標示或諮詢你藥師,當藥師告訴你某個藥不宜磨粉服用時,也請遵照指示整粒吞服。(陳琦華藥師)


 


★不宜磨粉的藥品劑型參考


腸溶錠、持續釋放劑型、腸溶微粒膠囊、膜衣錠、軟膠囊、易潮解藥品、舌下錠等。


 


用藥安全



Q1:藥品副作用看起來都很恐怖,該如何避免副作用發生?


A:任何藥品都可能有程度不一的副作用,而藥單上所列的副作用主要是用來「提醒」民眾,但不一定會發生在每位患者,除了極少數案例外,一般為短暫且可恢復的,若服藥後有任何不適,有可能是疾病本身所致,未必都是藥品引起,所以用藥後出現新的症狀時,請隨時與醫師或藥師聯絡。至於如何避免藥品副作用產生,一般來講,家長只要遵守醫師指示讓孩童定時、定量、正確途徑(如口服、栓劑、外用藥)服用,基本上是不用太擔心藥品副作用的問題。(鄭吉元藥師)


 


Q2:媒體常報導醫療院所開錯藥的新聞,家長該如何避免領(吃)錯藥?


A:拿到藥袋時應先確認藥袋上的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看診醫師的名字等這是領到藥時的優先檢視動作,以防誤拿別人的藥品;其次應留意藥物的名稱、作用,與這次就診的原因是否相關,若你的病症不在藥袋標示的臨床用途内,應再向醫師或藥師確認;此外,在藥袋上通常都會標示藥物外觀,應留意外觀是否與藥袋內的藥物相吻合。(陳琦華藥師)


 


Q3:當醫師開立兩種以上用藥,有無正確用藥順序?


A:藥物大致可分為飯前、飯後服用,基本上飯前(飯後)使用的於用餐前(後)3060分鐘使用即可,至於,哪種藥應先吃或後吃,彼此間的影響關係其實沒有那麼大,不過,有些藥(如止瀉劑)的確必須與其他藥品間隔23小時,否則會影響藥物的吸收,然而這些都會於藥袋上說明,因此,當家長拿到藥時不要急著給孩童餵藥,應事先詳讀藥袋說明。(鄭吉元藥師)


 


Q4:孩子幾歲時才可以開始服用藥丸?使用藥丸時,家長該注意什麼?


A:這並沒有標準答案,原則上45歲的孩童,當孩童吃稀飯、乾飯都沒有吞嚥問題時,多半能服用藥丸。不過餵孩童吃藥丸時,家長仍要注意藥丸的大小,必要時可以詢問醫師、藥師,藥物是否能撥半使用;若孩童真的不會服用藥丸,建議家長可以要求醫師開立兒童專用的糖漿、懸浮液、咀嚼錠等劑型藥品替代。(陳琦華藥師)


 


Q5:吃藥時應搭配溫開水服用,那麼水量應喝多少才夠?


A:水量約在150200㏄左右。(鄭吉元藥師)


 


Q6:孩子吃藥時不喜歡搭配開水,是否可以用其他飲料代替?


A:藥物宜使用溫或涼開水調和服用,以免破壞藥物成分;但倘若孩童真的不敢搭配開水服用,則可以利用糖水替代,切忌與果汁、茶、牛奶等合併使用,以免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陳琦華藥師)


 


幼兒餵藥技巧 


Q1:餵寶寶吃藥時,寶寶總是哭鬧不停動來動去,該怎麼辦?


A:基本上在餵新生兒與較大嬰兒吃藥,最大的不同是寶寶對藥物的反應,新生兒通常比較不會有對藥物強烈抗拒的反應出現,但隨著月齡的增加,較大的寶寶有了吃藥的經驗,就會出現排斥的反應。因此,在餵較大寶寶吃藥時,就必須留意寶寶的反應與肢體動作,以免辛苦餵入口中的藥一下子又全部被寶寶吐出來。(陳淑賢主任)


 


餵藥小撇步



1.身為家長的你應該協助孩童將吃藥與美好的事物連結在一起,如孩童吃完藥之後,給他吃點他喜歡的點心,「正向增強」孩子吃藥的行為。


2.預防寶寶吐奶:餵奶前1520分鐘餵藥即可降低吐奶發生。


3.增加寶寶吃藥興趣:家長可以不定時更換餵藥工具,增加寶寶吃藥的興趣。


 


Q2:餵寶寶吃藥時,應將寶寶的頭往後仰,以利寶寶吞服?


A:未滿周歲的嬰兒應抱在懷裡採「半坐的姿勢」且仰角高於45度,可利用餵藥器(如滴管)將藥擠入舌下或舌頭旁邊以防嗆到。家長在餵藥時應不要急著大口餵,一次一小口即可,此外,邊餵時應邊跟寶寶說話:「快好了,再一口,寶寶好棒喔!」稱讚寶寶。(陳淑賢主任)


 


兒童服藥技巧

Q1:為了讓孩子能乖乖服藥,所以不妨騙孩子「藥物就是糖果」?


A:千萬不能跟孩子說藥是糖果,如此會混淆孩子的認知,造成不必要的危險。(陳淑賢主任)



Q2
:藥品太苦,因此可以將難以下嚥的藥粉放在冰淇淋或布丁等食品上面,讓孩子吞下?


A:藥品太苦,家長可以用一些輔助的東西讓藥變的可口一點,如霜淇淋、巧克力糖漿、果醬、布丁、軟糖等,是沒有關係的;但千萬不要將藥品與糖水之外的飲料想混合,不僅會影響藥效的問題,還可能導致孩童以後不敢接觸這些食物。(陳淑賢主任)


 


藥效問題


Q1:孩子服完藥後,病情馬上好轉,表示這位醫師開的藥很好?


A:不一定。某些疾病有所謂的自然療程,即不吃藥也會自然痊癒,其中又以「感冒」最為常見,換言之,若在感冒即將轉好時,服用醫師所開的藥物,感冒當然就好的快;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即「醫師診斷正確」,如「氣喘」,使用止咳化痰藥物效果並不佳,若能給予正確的氣喘藥物,即能有效改善氣喘之不適。因此,醫師開的藥好不好,則有賴於「醫師正確的診斷及正確藥物處方」及「疾病本身是否本身即將自然好轉」。(黃璟隆醫師)


 


Q2:孩童服完藥之後病情馬上好轉,表示醫師藥下的很強?


A:一般來說,在兒科不會有所謂藥下的很強的問題,因為兒童用藥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兒科是依照孩童「體重」、「體表面積」來給藥,且用藥應符合衛生署的規範。(黃璟隆醫師)


 


Q3:針劑比起任何口服用藥來的更好、更有效?


A:錯。針劑看起來雖然比「皮膚貼劑」、「口服」等藥效來的快,但在「用藥安全」上卻是最不安全的,因為,一旦注射錯誤將出現過敏、休克等全身性反應,不僅如此,注射的行為也會造成孩子不同程度的身心傷害;因此,用藥原則的應以「皮膚貼劑、口服、注射」為先後順序。(黃璟隆醫師)


 


注射問題



Q1:為什麼疫苗注射後不需要搓揉注射部位?


A:早期認為注射傳統三合一疫苗,搓揉後會造成發炎及副作用增加,但是後來經過醫師的臨床研究發現並沒有明顯的數據證明搓揉後會造成副作用的增加,反而在抽血發現搓揉後孩童抗體含量升高,不過這只針對傳統三合一疫苗所做的研究;換句話說,輕微的搓揉或是利用棉花球輕壓注射部位都是無妨的。(傅仁煇醫師)


 


Q2:為什麼注射部位有大腿、手臂、臀部等差別?


A:注射部位的差別主要在於注射時不能打入血管,也不能傷到神經因此多半為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卡介苗為皮下注射因此在手臂。其餘幼兒時期之疫苗因為大腿肌肉較厚,較少神經或血管,都注射在大腿(此時期的臀部肌肉較少且有坐骨神經,所以會避免注射在臀部);較大之兒童肌肉注射可打在臀部,等到小學高年級或青少年以上手臂的三頭肌較厚時即可打手臂。(傅仁煇醫師)


 


Q3:什麼情況下孩子才需要點滴注射?


A:點滴注射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對孩子而言,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傷害,因此,除非孩子出現「脫水」或「靜脈注射點滴藥物」或「特殊的處理如急救」,否則,原則上孩子能不打點滴就盡量不打。(黃璟隆醫師)


 


Q4:打點滴時,注射血管之皮膚出現紅腫等現象是正常的嗎?


A:不正常。當注射血管之部位有紅腫的現象,極有可能為「發炎反應」,此時家長應觀察孩子皮膚周圍是否有發熱症狀,若有應該通知醫護人員更換注射部位,除此之外,有些孩子的皮膚對膠帶、優典消毒藥水較為敏感、另外點滴不順等,也都會造成皮膚紅腫的現象。(黃璟隆醫師)


 


Q5:孩子注射點滴時,其輸液的滴下速度都很慢,是正常的嗎?


A:孩子注射點滴其輸液量的多寡是依「體重」來計算,原則上來說年紀越小的孩子,其輸液的速度也就越慢,但是如果孩子有脫水的問題,基於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輸液的速度也就會比較快。然而,輸液的快慢是依據「維持量」及「流失量」來計算,輸液速度太快有可能造成肺水腫,太慢則水分不足以供應身體所需,因此家長千萬不要自行調整輸液速度,以免影響孩子的健康。(黃璟隆醫師)


 


子宮頸疫苗(HPV疫苗)


Q1:何謂子宮頸疫苗?


A:昔日俗稱的子宮頸疫苗,現在已正名為HPVHuman Papillomavirus,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亦言之,是用來預防最常見的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黃玉成醫師)




Q2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應於何時開始注射?

A:衛生署目前核准使用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女性為9歲到26歲,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45歲以下女性注射嘉喜四價子宮頸疫苗,其保護力可達9成且安全性與對照組一樣。(黃玉成醫師)


 




























種  類



Cervarix保蓓(二價疫苗)



Gardasil嘉喜(四價疫苗)



製造藥廠



葛蘭素史克藥廠(GSK



默克藥廠製造(Gardasil



預防病毒



1618人類乳突狀病毒;即可預防子宮頸癌


 



6111618型人類乳突狀病毒;即可預防(尖性濕疣)菜花、子宮頸癌



如何接種



第一劑量:醫師評估方能接種


第二劑量:首次注射後1個月


第三劑量:首次注射後6個月



第一劑量:醫師評估下方能接種


第二劑量:首次注射後2個月


第三劑量:首次注射後6個月



費  用



每劑約4,000



每劑約4,000



附  註



若無法按照時程接種,最晚應於一年內完成3劑疫苗注射;此外於疫苗接種後,請留院觀察30分鐘才離院。





Q3
:男生也可以注射子宮頸疫苗(HPV疫苗)嗎?


A:目前學術界有兩種看法,有的認為女生接種疫苗預防子宮頸癌即可,男生無須接種;有些人則認為兩性都接種疫苗,對於病毒感染的保護才會有加成效果。(黃玉成醫師)


 


Q418歲下的孩童施打子宮頸疫苗(HPV疫苗)是否只能給小兒科醫師評估?


A:衛生署規定目前能夠評估施打子宮頸疫苗的醫師有家醫科、婦產科、小兒科醫師;雖然如此,建議18歲下以下的孩童應優先給兒科醫師評估較為恰當。(黃玉成醫師)


 


Q5: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副作用?


A: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局部痠痛,有些敏感的人其疼痛的時間還可能超過一天,至於發燒副作用則較不常見。(黃玉成醫師)


 


Q6:哪些人不適合接種子宮頸疫苗(HPV疫苗)?


A:對於子宮頸癌疫苗成分有過敏記錄者、或曾經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有出現過敏反應者、已懷孕的婦女等,皆不適合。(黃玉成醫師)


 


Q7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保護效力可持續多久?


A:疫苗的保護力無法保證百分之百,而且會引起子宮頸癌與生殖道疣的種類多達數十種,所以疫苗只能降低感染風險,而無法百分之百預防所有疾病。至於未來是否要再追加注射,由於目前疫苗剛使用沒多久,所以不知道以後是否需要。(黃玉成醫師)


 


Q8:網路流傳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效期及安全令人存疑,因此不建議民眾施打?


A:迄2008年底,美國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嘉喜)已超過二千三百萬劑,接種者共通報了11,916件不良反應(任何人均可上網通報),其中94%屬於不嚴重的反應,在屬於嚴重反應的6%中,臨床表現都不具共通性,所以專家認為與疫苗接種不具因果關係,安全沒有疑慮。


研究報告指出四價HPV疫苗可以預期降低65%〜70%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及預防罹患外陰癌、陰道癌,預期降低90%的生殖器疣的感染,及預期降低97%人類乳突狀病毒1618型的感染<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資料來源:H1N1新型流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 日期:2009-10-20

今(10/20)日指揮中心表示,諾華公司首批H1N1新流感疫苗37萬劑將於10月22日運抵桃園國際機場,通關驗收後即配送至各縣市衛生局。新流感疫苗計畫將如期展開,開打順序如下:11月1日(週日)開始接種受災地區安置場所住民,11月2日第一線醫護人員開打,11月9日嬰兒(6個月以上未滿1歲)開始接種;11月16日起,若國光疫苗取得使用許可,則第二、第三、第四位順位(孕婦、1歲以上至國小入學前的幼兒、重大傷病者)將同時開打。12月1日起將針對國小、國中生、高中生等學生族群,在校施打,希望於學生期末考及放寒假前完成接種工作。其它順位者亦隨疫苗到貨期程,陸續開放,計劃農曆春節(2月14日)前能開放至第11順位,並完成1,200萬劑的疫苗接種,以達到最大的集體免疫效果,降低春節期間返鄉人潮南北交流所造成的散播風險。

指揮中心將於開打前一週公布接種地點,目前排訂於11月9日開打的嬰兒,將會由衛生局主動聯絡,並公布施種場所,如未接獲通知者,亦可持身分證明文件、健保IC卡及兒童保健手冊至指定的接種地點施種。

預計11月16日開打的孕婦、1歲以上至國小入學前的幼兒、重大傷病者,因人數較多,合約醫療院所將多於前者。指揮中心特別強調,疫苗接種作業是比照航空器登機模式進行,將依序逐一公布疫苗接種族群與時程,民眾無需著急,配合政府所公布的接種資訊,依序前往施種。

H1N1新流感疫苗接種係採免費、自願性接種,依據指揮中心日前民調資料顯示,有六成民眾願意接種新流感疫苗。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



有些小朋友常會有中耳炎發作,常令父母很困擾,國外一項最新研究結果指出,中耳炎的發生率可能與空氣品質有關。國內醫師表示,目前已知與中耳炎相關的空氣污染物為二手菸,家長應讓孩子遠離二手菸。


一.中耳炎目前研究已知會發生的原因如下:


1.長期性接觸空氣污染的環境,如:二手菸環境...等。


(李秉穎表示,二手菸會影響呼吸道的防衛機制—纖毛,進而增加罹患感冒、中耳炎的機率。所以說,「家長能做的就是別讓孩子抽二手菸」。)


2.長期性有過敏性鼻炎疾病,且未對症下藥進行治療,導致反覆性中耳炎。


3.天生體質及耳朵結構有關,例如:耳咽管出口被附近淋巴組織(腺樣體)塞住。


4.未在流感季節打流感疫苗或是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等。


二.已經罹患中耳炎該怎麼辦?



治療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使用適當的抗生素藥物治療10-14天左右,多半可以痊癒。若小朋友出現中耳積水的症狀,9成會在3個月之內消失。但若無法自行吸收,則必須評估裝置中耳通氣管,以避免中耳炎反覆發作或發燒,醫師將積水抽吸乾淨後,會把管子卡在耳膜上,不需要取出,以後會自行脫落。自行脫落的時間,由數週到一、兩年不等。


三.如何發現孩子罹患中耳炎?


由於急性中耳炎若出現中耳積水,小朋友未必會告訴家長自己有不舒服等問題。因此家長不妨觀察是否出現電視越開越大聲,或是叫小孩的時候其反應不佳、總要叫好幾次才聽到等現象或常常抓耳朵或抓頭。建議在上呼吸道感染痊癒後,不妨讓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