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9 00:00 (更新:2020-04-30 12:13)
引用自《華人育兒百科》,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復健科王錦滿醫師
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 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
環境中的豐富感覺訊息則包含: 前庭覺、 本體覺、 觸覺、 視覺、 聽覺、 嗅覺與味覺等。
正常功能的兒童大腦可以接收並整合由環境而來的感覺訊息, 並經由整合做出適當的反應。 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 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 環境中的豐富感覺訊息則包含: 前庭覺、 本體覺、 觸覺、 視覺、 聽覺、 嗅覺與味覺等。
「統合」 過程中,大腦必須接收多彩豐富的感覺經驗, 做出反應與修正, 經由一次再一次的統合, 使功能更加提升與完善。
感覺統合的重要性
兒童由胎兒時期、 出生到學齡前, 大腦是處理感覺輸入的中心;正常狀況下,大腦是個組織良好的系統。 由出生到學齡前這段學習急速發展的時期,兒童藉由各種感覺輸入, 來認識與學習自 己身體的動作控制,和自己在動作當中與周遭環境的相互對應與互動關係。例如: 學習在活動的空間中,適當地對抗地心引力;在相對應的空間中,做出適當大小的肢體控制與活動度;也要學習各種不同的大小、輕重、快慢、材質的感覺輸入,所代表的不同與各自意義。
最後,以大腦為中心, 把這些感覺輸入與動作學習,經由大腦做感覺與動作的「 統合」, 學習如何適宜與有效地去控制或適應環境, 以因應環境中對活動的需求與要求,並在環境活動中, 以及與他人相處互動中扮演好適當的角色。
例如:在與同儕遊戲互動中做一個好的玩伴與同伴、在學習中是個稱職的學習者, 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相處融洽。兒童在這些過程中與環境互動中,學習了某些能力後,可以繼續在大腦的好奇與冒險驅策下,更進一步地提升自我的能力。
什麼是感覺統合治療?
其理論基礎是 1 950 年代初期, 由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 Dr. Jean Ayres) 創始, 依據神經心理與發展理論所發展出來, 她利用此理論治療介入學習障礙的兒童, 並察覺到有些智力正常兒童,具有動作笨拙或是有課業學習不佳的情形, 之後她也觀察到其他有神經行為發展問題的兒童, 包括自閉症、 學習障礙、過動兒、 情緒困擾、 行為異常等,發展出職能治療師進行臨床治療的「 感覺統合參考架構」 。
現代台灣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1、先天因素:
例如疾病、 遺傳、 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 藥物、 吸菸、 喝酒、 生病、 經常吃油炸食物、胎位不正導致固有平衡異常、 安胎臥床活動變少、 剖腹產等。
2、環境因素:
台灣由於現代化的結果, 居住於城市兒童的生活活動空間相較於過去年代過於狹小及受限,且局限於室內的活動時間也相對較多, 因
此缺乏各種大動作感覺刺激, 減少了大動作的練習與經驗。
3、教養因素:
由於東方文化背景與西方的不同,台灣家長對兒童的教養上相對而言較為保護。 此外, 由於現代社會家中兒童生得少, 照顧者相較於以往的年代過度保護與寶貝 家中小孩,日常生活中 事事代勞, 甚至請外勞或家管,或由爺爺、 奶奶照顧, 凡事「 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到了已經可以自 行進食的年齡,仍由大人餵食,過度溺愛的結果反而剝奪了動作練習的機會,使得兒童缺乏活動的經驗。
另一種過度保護的原因是,父母因過度擔心孩子於活動中受傷或弄髒, 因而限制孩子的活動。 此外,部分新住民新手父母相對較弱勢, 在教養兒童方面的能力與技巧較不足, 且可以尋求與獲得的支持及協助也相對較缺乏。
感覺統合失調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關係
有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會因坐不住( 一直動來動去) 、 衝動、嚴重分心或學習困難等問題, 而衍生出類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因而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而另一方面,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也常合併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 因吃過多高熱量食物與甜食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影響,這類飲食對健康也有不良影響, 故建議家長儘量讓發展中的兒童少吃甜食為宜。
改善感覺統合失調的方法有哪些?
醫生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一般來說, 家長常常不清楚究竟該去看兒童復健科好呢? 或兒童心智科比較好? 然而兩者確實有不同的差別, 為了避免錯失了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理念,若家長有足夠時間又不確定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建議可以最好在一發現問題時,兩科都去看一下,畢竟兩科醫師的專長與訓練過程各有所長, 可以經由不同的面向與觀點為診斷,提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案與建議。
一般而言, 過動、 不專心、 自 閉、 行為問題, 建議要看兒童心智科; 但這些問題合併發展遲緩、 笨手笨腳、 過分敏感、 語言構音、 學習跟不上相近年齡的兒童, 或擔心有感覺統合失調問題, 則建議去看兒童復健科。
許多家長接受朋友、 親戚、 家人或是老師的建議, 到門診就直接要求要做感覺統合的評估與治療, 以為感覺統合的評估與治療是萬靈丹或是神奇的魔杖, 會帶來孩子巨大的改變, 就可以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與困擾。 給家長的建議是感覺統合不是一種獨立的治療方式, 而是職能治療師進行治療時的架構之一, 經評估後這個架構可提供治療上某些幫助, 但仍需家長與兒童、 治療師及醫師間的密切配合。
此外, 有些家長在門診結束時, 會問: 「 不用吃藥嗎? 」 在此提醒家長, 感覺統合失調問題是不需吃藥的, 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也是在症狀較嚴重的孩子才需要吃藥。
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總括來說, 在安排活動時, 亦需依照孩童不同年齡與個別能力來安排與選擇:
1.粗大動作的活動: 跑跳、 鑽爬、 溜滑梯、 盪鞦韆、 球類運動、 跳繩、 騎腳踏車等;
2.精細動作的活動: 堆積木、 塗鴉、 玩黏土、 串珠珠等。 讓兒童學習各種基本能力, 並獲得充分發展是學齡前的重要課題。 以下依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 給家長一些建議:
〈 活動建議〉 0 ∼ 6 個月 嬰幼兒時期
可多給予各種不同的感官刺激, 例如:
1、發展視力的刺激: 常陪寶寶玩, 對著他說話、 看著他, 並可準備簡單圖案的安全圖卡, 色彩要黑白 分明或對比鮮豔,來刺激視覺發展。
2、發展聽力的刺激: 若環境許可, 建議出生後可做聽力篩檢。 在日 常互動中多跟小嬰兒說話, 多注意幼兒的聽力反應行為, 若有疑問及早就醫檢查與評估。
3、提供發展觸覺的刺激: 多擁抱小嬰兒,可以撫摸、擁抱或輕輕拉嬰兒的手或腳,或讓嬰兒的雙手、 雙腳互相接近輕
輕摩擦, 也可給予一些安全的抓握玩具, 來刺激抓握動作的發展。
〈 活動建議〉 6 個月 ∼ 1 歲幼兒時期
可以多提供爬行的機會, 接近 1 歲時多練習蹲下、 站起與移動能力。
〈 活動建議〉 1 ∼ 3 歲兒童
1、此時兒童已會穩穩地走路, 是探索期。 這時候兒童居家活動範圍的環境清潔與安全安排要多注意, 玩具選擇體積不可太小, 以免誤吞。 有時也可以到戶外活動或公園散步走走, 戶外或草地地面微幅的高低起伏, 有益提升兒童的平衡能力。
2、建議活動: 如擊掌、 記憶配對翻卡片、 踩腳邊氣球、 打地鼠、 盪鞦韆、 鴨子走路、 學小狗往前爬、 抱著轉圈圈、 用棉被包起來疊三明治等。
〈 活動建議〉 3 ∼ 6 歲兒童
1、此時孩子已開始有自 由 意志, 可以玩扮家家酒。 孩子對日 常生活與家事活動感到興趣, 在安全原則下可以提供機會, 讓他自 己動手做。
2、這時有些孩子已到幼兒園上學了, 在學校課程中有運動、 體操、 律動與舞蹈課程, 可以多安排參與這些課程。 游泳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 可以提升肌耐力與肢體協調的能力。
3、假日 期間適時安排適當的戶外與運動活動, 以遊戲的方式給予更優質與豐富的感覺刺激, 活動進行中也須即時給予正向的回饋, 以加強兒童的成就感與自 信心,以增進學習能力及提升將來入學時的適應能力。
4、建議活動: 如擊掌、 記憶配對翻卡片、 踩腳邊氣球、 打地鼠、 盪鞦韆、 123 木頭人、 大風吹、 1 是頭 2 是蹲下 3 是轉圈圈、 丟接球、 平衡木等。
〈 活動建議〉 學齡期後孩子
1、此階段孩子所從事的遊戲與運動難度與複雜度會更上一層樓。
2、建議活動: 如下棋類、 走迷宮、 玩積木、 七巧板、 拼圖、 大家來找碴或玩撲克牌, 是可以進行的遊戲。
3、各式球類、 游泳、 慢跑、 直排輪、 獨輪車、 舊版國民健康操、 丟沙包, 也是很好的運動與戶外活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