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閱文章 https://www.ho-yuan.com.tw/INDEXPAGES/CareBaby.php?Dsn=107&type=&page=1#ps
詳閱文章 https://www.ho-yuan.com.tw/INDEXPAGES/CareBaby.php?Dsn=107&type=&page=1#ps
感謝🙏知性與專業兼具的 #光禹 主持人 溫暖專訪 歡迎收聽/線上收看 也歡迎一起加入!!
讓愛在溫馨的每一天存在~
《許孩子一個幸福夢想園》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7185?sloc=main_mb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 0~6 歲學前教養關鍵解答》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1979
文/張瀞文 圖/禾園文教
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 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 而困惑苦惱! 學步兒「難纏」, 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 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 又可以怎麼 做, 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 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 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 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 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令父母又愛又氣的學步兒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 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有人稱學步 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 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 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發展。
重要發展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 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怎麼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作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認為,孩子 因為年紀小,難以清楚表達心中想法。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在路上看見迎面而來的大哥哥手中的氣 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麼講,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氣了。遇到這些不明所以的 情緒,先不要問理由,因為孩子很難說清楚的,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 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 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 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 了。」
重要發展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 「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 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 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 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怎麼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這時期,只 要孩子有自發性探索的慾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嘗試的事不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 傷害,就容許孩子盡情探索吧。
1. 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
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 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 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櫥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 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 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 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辨 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 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 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
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 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 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尺寸適合、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 蕉,分配他自己的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
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 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 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 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重要發展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也會發展出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怎麼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 允許孩子黏你:
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 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林佩蓉提醒,有些時候孩子的「黏」反而呈現他的不安全感,擔心父母一離開就不回來了。安撫 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信賴」;每次要離開,都讓孩子知道,告知他你會回來的時間,並 且言出必行。幾次之後,孩子會知道你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降低不安全感。
2. 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
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 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 怕黑喔!」 接著運用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 穩定的生活作息:
《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 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 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重要發展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 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 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 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 示。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 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 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 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或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 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怎麼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 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 欣賞他的勇敢:
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 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天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 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 故意投降:
《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 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 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 動把背心脫掉。
3. 轉移注意力:
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 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 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 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 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 (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 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 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 好的身教:
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 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重要發展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 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 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父母可以怎麼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 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 和孩子建立好關係:
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 作時,儘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 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儘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2 .讓孩子加入你的工作:
林佩蓉認為,每天一定要有一段「全心全意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那段 時間裡,放下家事、關掉電話,認真陪伴他。在這段時間之外,如果你有其他的事要做,讓他知道:「媽媽肚子餓,需要好好吃飯的時間。」或者邀請孩子加 入你的工作:「媽媽現在要洗碗,你幫忙擦桌子好不好?」
3. 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
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因 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 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 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 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 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更高 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 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 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 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林佩蓉舉例,三歲幼兒的生活步調和大人截然不同,他們是緩慢、重視過程的,可是大人卻常以 匆忙的步調要求孩子。所以父母最常說的話是「快一點」,最常做的事是代勞孩子應該學習的生 活自理能力,這些「身教」讓現在的孩子普遍情緒不佳、沒有耐心,也不願意等待。要養出從 容、好情緒、懂得生活的好孩子,父母自己得先放下腳步才行。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 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 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 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 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 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 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 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 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 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為避免不當使用發燒藥品,針對發燒藥使用,以下為相關校園用藥規範:
一切依照醫囑單用藥,醫生交待什麼狀況下用退燒藥就什麼時候用。
不論有無發燒,孩子生病本就具傳染力,除了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請家長接回照顧外,所有使用物品應消毒也避免其他孩子使用,環境消毒也應注意使用工具是否會造成交叉感染或間接感染。
生病的孩子情緒很重要,情緒好身體才會恢復快,最好由平日照顧者親自照顧,「視病如子」是專業照顧者必要的態度。
我們的聯絡本有詳載每次體溫測量結果(沒生病ㄧ天量二至三次;有生病ㄧ天最少測量三至五次)憑記錄家長就可提供醫生參考,也避免問診時因病況說明不清楚導致醫師誤診。
一般來說,吃了退燒藥沒退,通常就是直接送醫的警訊,且ㄧ天也建議只吃ㄧ次單獨開的退燒藥(非含藥包內),若要吃到兩次以上,代表退不下來,此時最好直接看醫生。以下是可彈性不用退燒藥的狀況:
1.發燒時,活動力、食慾、睡眠都無影響。
2.退燒藥非此次醫囑單所開(例如:有些家長會留存之前醫師開的藥,混在新藥包裡要求要用,且非醫師同意)
每次發燒即通知ㄧ次家長,並留有知會記錄,照顧者不能只告知家長發燒幾度,要確實詳述目前孩子精神、食慾、活動狀態,若已達醫囑標準需用發燒藥,請與家長確認是否要使用。
作者/中華國際全齡關照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王俐文
這幾年不管公立、私立或各種公私協力的托教機構,甚或是居家保母或是家庭本身,都出現多起「不當管教」案例,每每令人生氣難過許久,不禁自問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我們的教育體系出了什麼問題?「少子化」現象已經讓「孩子」成為社會中最稀有的一群人,但在亟欲保護的狀況下,卻又頻繁發生造成孩子身心傷害的不當管教事件。
在每個家長將應承擔的家庭責任理所當然堆往幼教老師肩上的今日,第一個被犧牲的就是幼教老師的家庭。我進入幼教業,已經將近25年。從老師到學校創辦人,從打掃、佈置、文書、修繕、溝通協調、自製教具、教學、彈琴、科學、藝術、管理等等,各式各樣的幼教瑣事都做過,各式各樣的挑戰也試過,皮膚越來越差,肩膀越來越厚,動作越來越快,打扮越來越少。從不會眼觀四面變成耳聽八方,從沒膽子的實習姐姐變成什麼都不怕且眾多孩子口中喊的媽媽,從怕髒不敢碰變成再髒都可以自己來……在這樣的職場鍛練下,每個幼教人在回到家庭後,都早已精疲力盡。
「無死角」的監視錄影、提高罰鍰與增加裁罰方式,就能遏阻「不當管教」問題再發生嗎?增加情緒管理課程就真的能讓家長不再憂心?改變公私幼比例就能夠減少「不當管教」問題?當了全心全意的好老師,就無法真的當全心陪伴的好爸媽。幼教人的家庭背後總有不同的故事,一個能讓自己流淚的故事,有犧牲有心酸,有無奈有傷心,把心力奉獻在成就他人的家庭身上,像無數的安全繩網一樣的交織著。我常說,最有福氣的行業,幼教業當之無愧,因為助人成長幸福,才是幼教業的使命,想要謀利,只會對幼童帶來傷害。
這些不當管教案例,到底在違法背後隱藏多少潛在的問題?「不當管教」在學前教育中,似乎已成為長期不被尊重、層層被剝削下報復式的情緒宣洩結果,更道出在教育金字塔最底層的幼教老師,在受壓迫下的反彈現象。政府-校園-家庭所產生的壓迫鏈,讓孩子不知不覺成為改善少子化政策下的犧牲品。
許多幼教人不敢喊「我幼教人我驕傲」,是因為幼教業一直以來都被大眾當成僅有「看顧」功能的勞力工作,就像《做工的人》這部戲中所呈現的工人角色一般,卻不曾想過,一間房子的建造、一個人的品格及學習態度的養成,少了基礎教育及施作,都將造成永久的後天不良問題。
越是奠基的工作,越是不被看見,就如同房子蓋好了,大家只會稱讚設計建築師,忽略一間房子需要多少專業的工人冒著生命危險來成就一位建築師。孩子學成了,大家也只會記得最後階段的指導老師,卻忽視了教一個「似懂非懂」的孩子,比教一個「什麼都懂」的孩子還要難。我們的社會對於「表象」成品的重視仍舊多於「根基」啟蒙,不當管教問題並非只是單一機構問題,而是整個幼教體制弊病下的惡果。
回首過去,所有的幼教人在踏入幼教業時,無不是抱著愛孩子的初衷而來。在家裡,他們也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疼愛的孩子,在職場,他們不求富貴只求付出,內心也都有想要完成的夢想。有人想要平凡安穩的生活,有人想要幫助更多的孩子,有人想要組成幸福家庭,有人想要繼續學習,為孩子帶來更豐富的新知。儘管不被重視,儘管沾滿孩子們的口水及訓練孩子自理後的髒穢物,都願意為了心中的夢,一直撐下去,一直努力著。
即使這份工作走的很累、很無力,被政府當成犯人管理,讓家長當成僕人使喚,受到旁人不尊重的眼神看待,內心仍像藤蔓一樣,牢牢的牽絆住那份堅韌。相信每個努力的幼教人,都不想因為體制產生的問題,而被迫讓大眾用放大鏡檢視;每個用心在付出的幼教人,都不想要自己所有的舉止行為都被透明化檢討;每個在職場的幼教人們,都想能利用專業來教導正在牙牙學語的孩子們,也想給予每個孩子更美好順遂的未來。
但曾幾何時,這些抱著愛孩子初衷踏入幼教業的人,卻變成傷害孩子的陌生人,專業的快樂場域,淪為傷害孩子的恐怖煉獄,該是倍受尊敬的「貴」人老師,如今成為祈求原諒的「跪」人老師。時至今日,不當管教已成為幼教人深怕誤入的黑暗叢林,更不是一塊警告牌祭重罰就能阻擋得了!
我認為不當管教並非罰責重就能遏止,因為當重罰產生,亦代表孩子的傷害已經造成。更何況,哪個不當管教不是在監視器下發生?調閱監視器,不也代表傷害孩子的存在事實?另一方面,再多的情緒管理課程,都只是暫時壓住某些失控行為。因此,在傷害已造成的狀況下,重罰只是撫慰人心的一種做法,並不能真的遏止不當管教。
在所有的工作環境中,整天和小孩相處的幼教業可能最為單純,但也因為過於單純,老師就像長期受虐的婦女,習慣被說服,也習慣被不合理的對待。在層層剝削及苛刻的對待下,他們隨時處在壓力爆炸的邊緣。你眼前所見的每座幼教獎盃,其實都是用汗與淚一點一滴的築起,用方巾一次一次抹出孩子可愛的臉,用愛牢牢的抱住每一位純真的孩子所換來的。
幼教並非什麼不專業的職業,而要如同醫生一般的敏銳、律師一般的伶俐、藝術家一般的美感手巧,教授一般的求知見解,偵探一般的抽絲剝繭,但又是誰讓這麼專業的幼教人變得不專業?
幼教人的初衷因何消失殆盡?可能的原因包含:
「少子化」造就了父母責任無止盡的轉嫁,也成就了包金包銀的孩子們;
「少師化」形成了業界寧爛勿缺的奇特現象,不專業充斥在專業的場域上;
「缺友善」來自於幼教政策的現況,犯人式無彈性管理讓人與人相處更具隔閡;
「缺地氣」很會考證照的老師不見得很會帶孩子,很會帶孩子不代表很會教孩子,很會教孩子不見得能教出好孩子,不當管教不乏評鑑績優、公辦民營的機構,也不乏知名大專院校所培育出來的師資,可見學前教育在產、官、學界均已失能;
「阻自由」平價的同時,帶來的是不當管教的危機,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長期阻礙私校收費,在人工最昂貴的時代,卻無法回歸市場自由機制,是教育最無奈的現象。
以上這些,都是抹滅幼教人初衷的真實原因。唯有徹頭徹尾檢討才是真正預防不當管教的好方法,校園生活才會回復原有的幸福快樂,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
(原文出處:天下雜誌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9629)
文:資深蒙特梭利老師 - 李坤珊 (親子天下雜誌 24 期)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懼,讓他勇敢跨出第一步?當幼兒害怕,讓他知道大人會等待,不會撒手離開。大人願意等待,對孩子來說,代表大人接納他的掙扎;孩子安心,才能跨越心中的恐懼。
我的孩子是不是像顆草莓,一碰就瘀青受傷呢?直到今 天,每當思考該如何處理孩子受挫時,我都會問自己這個 問題......
不剝奪孩子經歷害怕的過程
下午放學後,我在教室裡整理碗盤。七歲的梅根悄悄走進來,低著頭說:「我想念你!我可以在 這裡待一下嗎?」正如她三歲起,我們就有的默契,我張開雙臂,緊抱了她一下,說:「好呀! 我就在這兒等你。」就這樣,梅根在圖書角待了十分鐘,直到哥哥來接她。
梅根跟了我三年。她來自一個不快樂的家庭,她的眉頭老是鎖得緊緊的,也拒絕嘗試任何新事 物。我花了三個月才讓她開口說話。在那三個月裡,我不斷以言語來說明她的情緒和想法,讓她 知道我會盡力了解她,也幫助三歲的她了解自己。
比如,她不願意上廁所,因為她害怕門會關上。我就對她說:「我知道梅根怕門關起來,但上廁 所是隱密的事,應該把門關上。我知道你害怕,那你留個小縫,我在門外等你。」就這樣,連續 兩個月,每次她要上廁所,就留個小縫。她總從縫裡看我是否在那兒?而我也總說:「我就在這 兒等你。」慢慢的,我愈離愈遠,讓她在安心的基礎下,放心的關上了門。
我並沒有因為她害怕,就順從她的害怕,讓她不關門,因為那反而阻擋了孩子嘗試的機會,並強化她的害怕。換句話說,為孩子擋住害怕,反而剝奪了他經歷畏懼的過程。適度的經歷那些過 程,不但不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反而會讓孩子面對生命的勇氣,慢慢發芽。
我也沒有高高在上的批判孩子的害怕,或否認她的情緒和想法,硬要她趕快勇敢。相反的,我不 加評斷,直接指認她的情緒,進而提供合理的方案,讓她嘗試新的開始。
我善用了幼兒必須看見成人在旁邊,或需要成人以肢體動作(例如 擁抱)來增強信心的心理特性,所以提出「我在門旁等她」的保 證。讓幼兒知道,在面對害怕的路上,成人會等待,不會撒手離 開。大人的等待,對孩子特別重要,因為那訊號是「接納」──接 納他決定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不奪走孩子決定是否要放手一試的 過程,生命的韌度,才有機會緩緩增強。
不奪走孩子掙扎的過程
兩歲十個月的普莉,在教室搆不著水龍頭,在操場也踩不動任何三輪車。開學三天了,她只願意 待在我身旁,看著其他孩子上上下下溜滑梯。第四天,她看著我,慢慢的走向滑梯的階梯。每爬 上一步,就看我一眼,直到到了滑梯的頂端。
她的臉龐寫滿了畏懼,眼中充滿了擔心。我走向滑梯底端,仰頭告訴她:「我知道你害怕,坐下 來,慢慢往下滑,我在這兒等你。」我們相互對看,我等著她的掙扎,直到她從上端輕輕的滑下 來,我們的眼光從未離開對方一刻......
從普莉又笑又怕的表情,我知道她信任我的「等待」,因為我肯定她的害怕,沒有剝奪她經歷畏 懼的過程。她信任我的「不放棄」,因為我允許她的擔心,沒有奪走她要不要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
不剝奪孩子經歷畏懼的過程,面對生命的勇氣,會慢慢發芽。不奪走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 他的生命韌度,會緩緩增強。雖然成人的陪伴和等待是關鍵,但允許孩子經歷適度的畏懼,則是 愛和智慧。
不擋住孩子面對害怕的選擇
那年冬天,雪下得好厚。幾天下來,操場上不只蓋滿大雪,也結了厚厚的冰。孩子們迫不急待的要去操場上玩雪「溜冰」!但對卡倫來說,可 不是這樣的。
聽到我宣布要到外面玩,卡倫就哭了。問他為什麼?他就一直哭:「我 不要摔跤,我不要摔跤!」當其他十九個小孩忙著穿雪衣、雪褲、雪鞋 時,我只得先把放聲大哭的卡倫抱到懷中,安撫他的恐懼。
等他哭聲稍減後,我說:「珊卓拉老師必須帶你們出門,荷莉老師沒辦法一個人帶十九個小朋友。別 擔心,到操場時,我會一直牽你的手。」有了這個協議,四歲的卡倫很 快著了裝。當然,到了外頭,我也遵守我的承諾,一直牽著他的手。
整整三十分鐘,他一步都沒有離開我,我也沒推開他,但我一直注意他 的觀察,用問題來幫助他了解自己。比方說,順著他的眼光,我知道他 在笑那幾個以鴨子姿勢、滑在冰上的孩子。於是我說:「他們玩得好開心對不對?冰好滑喲,因為冰滑,所以才能滑得那麼快呢。」就在這零星的對話, 回教室前,我注意到卡倫一手拉著我,而腳已開始來來回回的在冰上滑來滑去。
隔天,到戶外前,卡倫跑到我面前說:「你會拉著我的手對不對?」我對他點點頭,他放心的穿 好了雪衣出門。到了操場,我先去開圍欄的門,讓那些迫不急待的孩子們陸續通過,直到只剩下他。
我和卡倫兩人,大概隔著十步的距離,我只說:「我站在這裡等你喲。」然後蓄意側過頭去跟助 教說話,給卡倫掙扎的時間、給他面對害怕的選擇。因為我知道在那個剎那,過多的言語(比如 說:「別害怕,你是大孩子了......」)只會增加他的恐懼,提醒他的憂慮;一直注視著他,也可
能強化他選擇依賴。但短短的一句肯定,反而能讓他安心;不但安心有人接納他的掙扎,也安心 沒有過多的選擇讓他徬徨:「我勢必得往前走走看!」
正如我對卡倫的了解,他等了一會兒,就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向我。 等他到我身旁時,我還沒開 口,他已手足舞蹈的說:「我做到了!我做到了!」十分鐘後,他已加入鴨子滑冰的陣容,笑得 人仰馬翻。
不阻礙孩子面對失落的畏懼
看著孩子從跌倒中長大,從眼淚裡成熟,對父母來說,是很捨不得的。某天翻到女兒寧寧在五歲 那年,為我父親所畫的幾張輓聯照片。畫中的寧寧自己,淚流滿面,在外公的棺木旁,她則畫滿 了愛心和花朵。畫輓聯,完全是她自己的主意。她說:「我要跟外公說我很愛他,我要畫畫給 他,說再見。」
如何讓孩子面對至親的死亡,我們的傳統有好多禁忌。而其中一個假設點是,我們認為孩子無法 處理對失落的恐懼,好像只要大人不說、不讓孩子看見、聽見,孩子
對於失去至親的恐懼就會減低?但我們忽略了兩個事實:
首先,孩子並不會因大人不說,就停止尋找答案。因為孩子的經驗 少,所以來自他們自己的解釋,通常會帶來更大的恐懼。比方說:
「一定是我不乖,所以他氣死了。」
第二,「至親突然不見」,其實比「好好說再見」要來得可怕。突 然不見,像是被丟棄;好好說再見,則有一個完整的結束。有了結束,才有新生的開始。
有了這個認識,那年在處理父親喪事的過程中,我和我妹妹決定 帶著寧寧,讓她完整、慢慢的走完向外公說再見的路。我們帶著 她頌經,我妹妹更以一個紙盒和娃娃,對五歲的寧寧解釋外公的身體 到哪裡去了。因為有了說再見的過程,寧寧對失去外公沒有恐懼,只有懷念。還記得喪禮後,我 們回到美國。有人送寧寧一顆氣球,但上車前的一瞬間,寧寧把它丟上天空,對我說:「我要把 氣球送給外公玩......」
不剝奪孩子經歷畏懼的過程,面對生命的勇氣,會慢慢發芽,那是我的見證。
文/禾園文教集團 創辦人王俐文
圖/禾園托嬰中心
「翻身」是寶寶人生第一次透過「靠自己」的平行移動,「平行移動」讓寶寶第一回看到世界的廣度。孩子從出生開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學習,不論是「視覺所見、聽覺所及、嗅覺所聞、觸覺所感、味覺所嚐」都是影響孩子未來腦力發展的重要關鍵,寶寶學會翻身除了是運動技能的進一步發展開始,也代表已經進入敏銳度發展黃金期,更能促進智力發展。
「站立」是寶寶人生第一次依靠「身旁物」的垂直移動,「垂直移動」~讓寶寶頭一回看到世界的高度。
從被抱著觀察身旁的人事物到能自己扶站看到周遭的人事物,這對寶寶來說,除 了是平衡控制學習的開始,更是意識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一個簡單的扶站過程更意味著寶寶憑藉自己解決目標問題能力的發展變化,寶寶的腦部發展此時期不容小覷。
2016-01-29 00:00 (更新:2020-04-30 12:13)
引用自《華人育兒百科》,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復健科王錦滿醫師
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 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
環境中的豐富感覺訊息則包含: 前庭覺、 本體覺、 觸覺、 視覺、 聽覺、 嗅覺與味覺等。
正常功能的兒童大腦可以接收並整合由環境而來的感覺訊息, 並經由整合做出適當的反應。 大腦執行整合的能力就是「 感覺統合」( sensory integration) , 環境中的豐富感覺訊息則包含: 前庭覺、 本體覺、 觸覺、 視覺、 聽覺、 嗅覺與味覺等。
「統合」 過程中,大腦必須接收多彩豐富的感覺經驗, 做出反應與修正, 經由一次再一次的統合, 使功能更加提升與完善。
感覺統合的重要性
兒童由胎兒時期、 出生到學齡前, 大腦是處理感覺輸入的中心;正常狀況下,大腦是個組織良好的系統。 由出生到學齡前這段學習急速發展的時期,兒童藉由各種感覺輸入, 來認識與學習自 己身體的動作控制,和自己在動作當中與周遭環境的相互對應與互動關係。例如: 學習在活動的空間中,適當地對抗地心引力;在相對應的空間中,做出適當大小的肢體控制與活動度;也要學習各種不同的大小、輕重、快慢、材質的感覺輸入,所代表的不同與各自意義。
最後,以大腦為中心, 把這些感覺輸入與動作學習,經由大腦做感覺與動作的「 統合」, 學習如何適宜與有效地去控制或適應環境, 以因應環境中對活動的需求與要求,並在環境活動中, 以及與他人相處互動中扮演好適當的角色。
例如:在與同儕遊戲互動中做一個好的玩伴與同伴、在學習中是個稱職的學習者, 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相處融洽。兒童在這些過程中與環境互動中,學習了某些能力後,可以繼續在大腦的好奇與冒險驅策下,更進一步地提升自我的能力。
什麼是感覺統合治療?
其理論基礎是 1 950 年代初期, 由職能治療師愛爾絲博士( Dr. Jean Ayres) 創始, 依據神經心理與發展理論所發展出來, 她利用此理論治療介入學習障礙的兒童, 並察覺到有些智力正常兒童,具有動作笨拙或是有課業學習不佳的情形, 之後她也觀察到其他有神經行為發展問題的兒童, 包括自閉症、 學習障礙、過動兒、 情緒困擾、 行為異常等,發展出職能治療師進行臨床治療的「 感覺統合參考架構」 。
現代台灣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1、先天因素:
例如疾病、 遺傳、 母親於懷孕期間使用 藥物、 吸菸、 喝酒、 生病、 經常吃油炸食物、胎位不正導致固有平衡異常、 安胎臥床活動變少、 剖腹產等。
2、環境因素:
台灣由於現代化的結果, 居住於城市兒童的生活活動空間相較於過去年代過於狹小及受限,且局限於室內的活動時間也相對較多, 因
此缺乏各種大動作感覺刺激, 減少了大動作的練習與經驗。
3、教養因素:
由於東方文化背景與西方的不同,台灣家長對兒童的教養上相對而言較為保護。 此外, 由於現代社會家中兒童生得少, 照顧者相較於以往的年代過度保護與寶貝 家中小孩,日常生活中 事事代勞, 甚至請外勞或家管,或由爺爺、 奶奶照顧, 凡事「 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到了已經可以自 行進食的年齡,仍由大人餵食,過度溺愛的結果反而剝奪了動作練習的機會,使得兒童缺乏活動的經驗。
另一種過度保護的原因是,父母因過度擔心孩子於活動中受傷或弄髒, 因而限制孩子的活動。 此外,部分新住民新手父母相對較弱勢, 在教養兒童方面的能力與技巧較不足, 且可以尋求與獲得的支持及協助也相對較缺乏。
感覺統合失調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關係
有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會因坐不住( 一直動來動去) 、 衝動、嚴重分心或學習困難等問題, 而衍生出類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的症狀,因而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而另一方面,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也常合併出現感覺統合失調的症狀。 因吃過多高熱量食物與甜食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影響,這類飲食對健康也有不良影響, 故建議家長儘量讓發展中的兒童少吃甜食為宜。
改善感覺統合失調的方法有哪些?
醫生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一般來說, 家長常常不清楚究竟該去看兒童復健科好呢? 或兒童心智科比較好? 然而兩者確實有不同的差別, 為了避免錯失了早期診斷與治療的重要理念,若家長有足夠時間又不確定真正的問題在哪裡,建議可以最好在一發現問題時,兩科都去看一下,畢竟兩科醫師的專長與訓練過程各有所長, 可以經由不同的面向與觀點為診斷,提出更完善的解決方案與建議。
一般而言, 過動、 不專心、 自 閉、 行為問題, 建議要看兒童心智科; 但這些問題合併發展遲緩、 笨手笨腳、 過分敏感、 語言構音、 學習跟不上相近年齡的兒童, 或擔心有感覺統合失調問題, 則建議去看兒童復健科。
許多家長接受朋友、 親戚、 家人或是老師的建議, 到門診就直接要求要做感覺統合的評估與治療, 以為感覺統合的評估與治療是萬靈丹或是神奇的魔杖, 會帶來孩子巨大的改變, 就可以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與困擾。 給家長的建議是感覺統合不是一種獨立的治療方式, 而是職能治療師進行治療時的架構之一, 經評估後這個架構可提供治療上某些幫助, 但仍需家長與兒童、 治療師及醫師間的密切配合。
此外, 有些家長在門診結束時, 會問: 「 不用吃藥嗎? 」 在此提醒家長, 感覺統合失調問題是不需吃藥的, 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也是在症狀較嚴重的孩子才需要吃藥。
家長可以為孩子做什麼?
總括來說, 在安排活動時, 亦需依照孩童不同年齡與個別能力來安排與選擇:
1.粗大動作的活動: 跑跳、 鑽爬、 溜滑梯、 盪鞦韆、 球類運動、 跳繩、 騎腳踏車等;
2.精細動作的活動: 堆積木、 塗鴉、 玩黏土、 串珠珠等。 讓兒童學習各種基本能力, 並獲得充分發展是學齡前的重要課題。 以下依孩子不同的發展階段, 給家長一些建議:
〈 活動建議〉 0 ∼ 6 個月 嬰幼兒時期
可多給予各種不同的感官刺激, 例如:
1、發展視力的刺激: 常陪寶寶玩, 對著他說話、 看著他, 並可準備簡單圖案的安全圖卡, 色彩要黑白 分明或對比鮮豔,來刺激視覺發展。
2、發展聽力的刺激: 若環境許可, 建議出生後可做聽力篩檢。 在日 常互動中多跟小嬰兒說話, 多注意幼兒的聽力反應行為, 若有疑問及早就醫檢查與評估。
3、提供發展觸覺的刺激: 多擁抱小嬰兒,可以撫摸、擁抱或輕輕拉嬰兒的手或腳,或讓嬰兒的雙手、 雙腳互相接近輕
輕摩擦, 也可給予一些安全的抓握玩具, 來刺激抓握動作的發展。
〈 活動建議〉 6 個月 ∼ 1 歲幼兒時期
可以多提供爬行的機會, 接近 1 歲時多練習蹲下、 站起與移動能力。
〈 活動建議〉 1 ∼ 3 歲兒童
1、此時兒童已會穩穩地走路, 是探索期。 這時候兒童居家活動範圍的環境清潔與安全安排要多注意, 玩具選擇體積不可太小, 以免誤吞。 有時也可以到戶外活動或公園散步走走, 戶外或草地地面微幅的高低起伏, 有益提升兒童的平衡能力。
2、建議活動: 如擊掌、 記憶配對翻卡片、 踩腳邊氣球、 打地鼠、 盪鞦韆、 鴨子走路、 學小狗往前爬、 抱著轉圈圈、 用棉被包起來疊三明治等。
〈 活動建議〉 3 ∼ 6 歲兒童
1、此時孩子已開始有自 由 意志, 可以玩扮家家酒。 孩子對日 常生活與家事活動感到興趣, 在安全原則下可以提供機會, 讓他自 己動手做。
2、這時有些孩子已到幼兒園上學了, 在學校課程中有運動、 體操、 律動與舞蹈課程, 可以多安排參與這些課程。 游泳也是一種很好的運動, 可以提升肌耐力與肢體協調的能力。
3、假日 期間適時安排適當的戶外與運動活動, 以遊戲的方式給予更優質與豐富的感覺刺激, 活動進行中也須即時給予正向的回饋, 以加強兒童的成就感與自 信心,以增進學習能力及提升將來入學時的適應能力。
4、建議活動: 如擊掌、 記憶配對翻卡片、 踩腳邊氣球、 打地鼠、 盪鞦韆、 123 木頭人、 大風吹、 1 是頭 2 是蹲下 3 是轉圈圈、 丟接球、 平衡木等。
〈 活動建議〉 學齡期後孩子
1、此階段孩子所從事的遊戲與運動難度與複雜度會更上一層樓。
2、建議活動: 如下棋類、 走迷宮、 玩積木、 七巧板、 拼圖、 大家來找碴或玩撲克牌, 是可以進行的遊戲。
3、各式球類、 游泳、 慢跑、 直排輪、 獨輪車、 舊版國民健康操、 丟沙包, 也是很好的運動與戶外活動
重要!很重要喔!
各位家長一定要重視,幼兒視力保健
您知道嗎?
兩歲以下幼兒不要接觸螢幕產品喔!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手心...手背...弓起來刷一刷...好了沖水吧」、
「啊!忘記要洗20秒了啦!」 洗手步驟好多,
記不起來又不知道該洗多久嗎?
和小羊老師與鯨魚老師一起,輕鬆愉快的學會魔法洗手歌 不但好玩又好唱,唱完、洗完,剛好也過了20秒唷!
魔法洗手歌傳送門https://youtu.be/rc9kii7mdgc
寶寶何時開始認識圖形
10-12個月,其實,寶寶已經有了一定的圖形認知能力,可以開始教他認識一些基本簡單的圖形,如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此時期的寶寶對於這些圖形,已經可以分辨出形狀的差異,對大小的認知也較早就表現出來了,半歲前的嬰兒已經具備辨別大小的初步能力。
在家如何教寶寶認識圖形
1、用玩具認形狀
家裡的玩具都可以成為寶寶認形狀的工具,例如圓圓的皮球、方形的小汽車、圓柱形的水桶等等,可以在寶寶玩玩具的時候,問「皮球是什麼形狀」、「小汽車的窗戶是什麼形狀」,如果孩子開始不知道,爸媽可以先跟寶寶強調一下具體形狀,然後再接著問,加深寶寶對各種形狀的印象。
2、用積木教寶寶認識圖形
1歲寶寶在了解圖形訓練時,積木是很好的教具。你可以事先準備好幾個形狀的塊或紙板,父母說每個圖形的名稱,讓孩子給你相應的塊或紙板,如:「把圓形給媽媽」,「給媽媽找一個三角形」等等。當孩子們認出這些數字時,他們會被教導說出每個圖形的名字,比如指著三角形問孩子:「這是什麼形狀?」對於這些數字,家長還可以教孩子認實物,至於看球告訴孩子:「這是一個圓圈。」
3、用鑲嵌及鑲空的玩具教寶寶認識圖形
稍大一點的寶寶,還可以用一些鑲嵌及鏤空的玩具來學習,然後可以慢慢使用幾何圖形組。進一般這個年齡的孩子只能掌握一些簡單的圖形,對比較複雜的圖形還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家長要有耐心,也不要要求太高,讓孩子從簡單學起,循序漸近。
近年~不論公私立機構或一對一褓母照顧,虐兒事件總時有所聞
政府更是束手無策,似乎只能等問題發生消極解決
相信在少子化的衝擊下,不論是公立機構或是私立機構或是個人褓母,費用已經不是唯一爹娘考量是否送托的重點,未來能受到爹娘青睞的重點將取決在
『托育品質的優劣』
在禾園多年的努力及長久累積的經驗下,透過新開發的全安認證課程,能有效讓孩子的托育環境不再充滿危機,讓家長更加放心
『全安課程』正式啟動導入各校園
新聞原文
托育「擔憂」只靠「訪視及稽查」來解決
行政院長賴清德表示,台灣少子化問題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育兒環境不佳,據調查,社會新聞常出現保母或托育機構虐嬰虐兒,孩子出生常常找不到適合的人照顧,即便政府單位提出多項措施並頻繁訪視及稽查,虐嬰虐童狀況仍舊有增無減。
托育「問題」不能只靠「廣設公幼」來解決
在賴揆指示下,政院力推的「私立公共化」政策,決定補助就讀私幼的家庭,每人、每年 2~7 萬元不等學費,最快今年 9 月上路實施,初估首年中央加地方經費共 300 億元,解決 0~5 歲幼兒托育問題。
托育品質持續受關注「私幼軟實力」成選擇趨勢
禾園文教創辦人王俐文認為,現今台灣已經步入日本後塵,並正式進入到少子化精緻托教時代,硬體設備已經不再是父母首重的托育選擇,整個托育軟實力才是托育機構在這少子化衝擊下能存活下來的關鍵,因此,提醒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托育對象時,保育、照護、教學…等細節才是保障孩子托育安全最重要的觀察重點。
家長所面臨的托育問題疑慮,以下有幾個方向提供選擇:
「全安認證」保障安全無慮
保母/托嬰中心/幼兒園……等托育品質良莠不齊,為有效提升執行面的品質效應,除了政府單位各項控管措施外,教養護專業單位控管更為重要,以禾園目前首推的「全安認證」來說,經由此認證的機構及托育照護人員、師資,均可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托育品質,而此認證內容非常繁複且非一般政府單位一次性考試可取得,雖取得方式不容易,但一旦取得後,不但可以提供嬰幼童、兒童、年長者更優質的教托照護,更可以有效減少中生代家長送托擔憂,也能提升整個機構的素質。
羊毛出在羊身上 大鍋炒不出好菜
一般來說,托育品質越高,費用相對也不會低,因此,在一定品質下的托育機構或個人照護者,不論餐點或教學或保育都會有所謂的管控流程,所以,細節式了解比對托育費用及托育服務內容,才能避免誤找表裡不一或大鍋炒粗菜的教托照護機構(者),而何謂細節式托育服務內容?以禾園細節式托育服務為例,必須包含:教學、保育、醫護、營養、發展這五大項。
導入繪本品格禮儀教育 下一代就會是優秀的
以優秀教育體制來說,「你應該怎麼做」是所有品格教育最剛開始的雛形,不要讓自己丟臉、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對人感恩,給孩子耳濡目染的機會並灌輸禮儀社會的概念,教會孩子從小尊重生命,長大就會減少越軌行為,在職場上也更會有成就。
禾園創辦人王俐文說,以孩子為中心已經不再是未來教育主軸,讓孩子了解生命的由來,『全品格禮儀教育』才是接下來的教育主軸,以日本教育為例,不驕寵孩子、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鍛練孩子的責任感及吃苦能力,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個性而不養成「啃老一族」心態,綜觀上述,『全品格禮儀教育』絕對是新世代家長在面臨各式各樣琳朗滿目的各類學校的首選。
辦理目的:
1.配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鼓勵生育』相關政策。
2.協助中央政府落實相關公益福利政策。
3.慶賀禾園學苑成立『全安保護中心』。
專案經費來源:各友善合作企業及知名嬰幼兒品牌商。
專案期限(限額):即日起至106年1月底。
專案對象:限105年12月至106年1月間(台北禾園大直校)就讀寶寶。
專案內容:
幸福補助1:每人每學期註冊費補助4200元,持續到畢業。
幸福補助2:每人每月保育費補助13000元,持續到畢業。
幸福贈送3:迪士尼正版全台限量手偶一組(共7款),送完為止!
※已於11月底前報名原幸福123獨家專案者,除上述補助外,另享有:
(1)入園日起六個月內,免費在校使用滿意寶寶或日本大王尿布。
(2)六個月前寶寶免費洗澡服務。
(3)精美動靜態學習記錄一組。
(4)晚間七點前免延托費。
(5)免費寶寶營養晚餐(專業營養師餐點設計)。
12月底前入園-獨家限額贈送(每學期)動靜態學習記錄。
家家幸福123,全安保護之幸福送你(妳)家....
大台北地區最高補助專案,請洽詢:(02)25331313
(台北大直校)禾園托嬰旗艦館館址: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389號1樓
禾園官網: http://www.ho-yuan.com.tw/
線上報名: http://www.ho-yuan.com.tw/conregister.aspx
文/圖 禾園嬰幼兒文教集團
電腦、電視不是不好,但必須先建立閱讀習慣,以降低電腦及電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專心度…,研究發現六個月前就開始有效的接觸閱讀,小學一年級就可以唸金庸小說;透過『繪本教學』可以讓五個月的孩子擁有最基礎的數概念,如:大、小…;藉由繪本中精美的圖畫和有趣、溫馨感人的故事,讓孩子學會包容及寬容,增加個體受挫折的能力,延伸自己的情感、思索與經驗;透過『繪本教學』中的指字唸字方式可以讓孩子從中學習字音連結,也能增加進小學前認字數量。
從說故事、編故事、演故事、玩故事的過程中,孩子學習組織自己的思考,體驗語言的表達形式,累積創造的能力;將閱讀擴展至生活,如:看合適的電影、看畫作、逛超市…等,多看多記憶多方面刺激,將有助於孩子未來學習的寬廣度。
培養孩子正確的閱讀方式究竟有多重要?不正確的閱讀過程將造成孩子將來讀死書及課堂吸收新知能力降低,例如:同樣一起上課但都只花十分鐘看書,有人可以拿一百分,有人卻考不及格…,凱旋國小附幼利用『繪本教學』試教,成功讓一位有語言障礙孩子可以在入小學後轉進一般正常班。
綜合上述及目前研究發現最有效的潛能開發學習就是『繪本主題教學』:也就是將『六感』(此指視、聽、觸、動、嗅、味覺)當作方法,『繪本』當作工具,提升不同年齡嬰幼童智技能。
文/圖 禾園嬰幼兒文教集團
常常聽到很多家長、老師抱怨現在的孩子不比從前,特別在於『學習自動自發』的習慣上,例如:早上上學懶得起床,非得要父母三催四請才心不甘情不願去上學、到了學校上課也懶得聽課,只想下課趕快到操場去玩、回到家也懶得寫功課,或是勉強完成,然後就看電視、上網……,相信這些是很多父母、老師常常碰到的情形。
總是聽年紀大一點的長輩說小時候讀書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讀書的機會一定是認真、自主,可惜這樣的好習慣在當前孩子的學習中,似乎不容易看到,有什麼方法或是策略可以從小幫助孩子們增加主動學習的行為,相信是大家關心的一項教育議題。
『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在於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不足時,他會試著去學習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非逃避問題或總是依賴別人去把問題解決,這同時也是我們在嬰幼兒時期的教育中是一項重要,但常常被忽略或是培養方向錯誤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能『主動學習』?何時開始培養孩子『主動學習』?其實,培養孩子不怕丟臉能舉手發言的能力,就是最初培育孩子『主動學習』的第一步,即便孩子還在牙牙學語,即便我們認為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事實上,孩子們自出生後就像海綿一樣,不斷的藉由各種生活中的感官刺激來學習,孩子越小反而潛移默化學習得更多,所以從BABY時期開始培養孩子主動學習是最佳時機。
「舉手」代表個人意願的表達,「發言」代表個人語言的成熟度,因此,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可以開始培養主動學習的基礎功「舉手」,當意願有完整且尊重式的進行表達後,「發言」在嬰兒及幼兒時期的銜接階段就會開始發展,發言學習的過程必須經過同理、尊重、禮貌…等歷程,才能讓「發言」能力趨近成熟!
文/圖 (禾園)禾豐托嬰中心
學會"關心",
是孩子從出生後就必須持續進行的不斷電課題,
從被關心到關心他人,
從體驗關心到付出關心....
"分享"學習,
學習"分享"有助於孩子的新知學習,
更有助於孩子的發展.....
"我想要".....
是每個孩子在學習分享過程中,
最常"天人交戰"的時刻,
也是經常出現在一歲多孩子身上的分享窘境,
因為,此時期的孩子....
已經開始會用"情緒"來表達"我想要"的意念,
也開始意識到"不能隨便拿他人手上物品".....
此時,
不妨試著讓孩子交換玩手上的玩具,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有被關心到,
也了解透過友善分享的動作,
可以代替不友善的搶奪行為,
進而得到鼓勵及正向的稱許!
"你我不分".....
是一歲前的孩子在學習分享過程中,
最不經意的"野蠻"時刻,
此時期的孩子....
看到就拿(安全感的進化論),
拿到就咬(宣示主權意味濃厚),
常常兩手兩個(確保遊戲領域).....
此時,
可以透過孩子手上的物品進行互動遊戲,
讓孩子轉移注意力,
為孩子安排個安全距離,
互相交換遊戲領域裡的玩具,
讓分享融入孩子的成長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