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禾園教學與保育 (94)
- Apr 20 Wed 2022 15:10
兩歲兒可以管教了嗎?
- Mar 22 Tue 2022 11:09
如何戒尿布?原來提前「做功課」就可以順利超多喔!
- Mar 22 Tue 2022 10:14
寶寶不愛說話、口齒不清都有解!學齡前口語訓練訣竅
- Feb 08 Mon 2021 17:02
寶寶有分離焦慮症怎麼辦?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陳韻如
寶寶黏人是分離焦慮的常見表現,為什麼嬰幼兒會有分離焦慮?又該如何照顧以及幫助寶寶克服呢?
物體恆存概念
「物體恆存」源自瑞士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的是嬰幼兒對於不在眼前的物體,認知裡仍然能夠知道它是存在的。例如:使用玩具逗弄寶寶,再將玩具藏起來,此時寶寶會出現「尋找」的動作,就是因為寶寶的認知裡有「物體恆存」的概念,理解即便玩具消失在眼前,但事實上仍然存在。生活中常見的躲貓貓遊戲,就是刺激寶寶「物體恆存」認知的最佳活動,透過躲起來後又出現,讓寶寶建立「人恆存」的概念。
嚴重分離焦慮症狀
抗拒分離、哭鬧或者緊黏著主要照顧者,這些都是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陳韻如臨床心理師表示,孩子的焦慮反應,可以經過照顧者適當安撫和引導,並且隨著時間適應環境後,這些反應會逐漸減緩;不過,每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先天對新環境接納和適應的速度以及親子互動、教養方式的不同,均會影響孩子焦慮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陳韻如臨床心理師提醒,若發覺孩子分離焦慮反應較同齡孩子強烈、持久,且一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例如:激烈哭泣至嘔吐、自傷或傷人,頻繁抱怨身體不適,拒絕參與各項日常活動,像是不想上學、不願自己睡覺、不想和其他孩子玩,尤其三歲以後仍然如此,建議需要考量專業醫療協助,了解孩子的情緒原因並及早介入。
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下列四點可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的情緒反應。
1.照顧者的心態調整
陳韻如臨床心理師表示,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的階段,照顧者同樣也可能有分離焦慮的表現,像是與孩子分離時,照顧者可能覺得不捨,擔憂孩子受傷、哭鬧或有情緒反應,此時照顧者若過度焦慮,敏感的孩子可能會感受到照顧者的緊張不安,進而變得倚賴、不敢獨自探索;此外,若照顧者過於保護,可能會減少孩子嘗試探索、學習適應、與人互動的機會。因此,照顧者的心態調整就很重要,無論是離開或重逢時,要保持平穩情緒,應該適度地放手、支持孩子獨立。
2.給予足夠安全感
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也能有效減緩分離焦慮的情緒,陳韻如臨床心理師提到,常見孩子在剛開始探索環境時,會往前走幾步或玩一會兒,又不安地回頭確認照顧者是否還在,或者尋求照顧者擁抱,此時藉由照顧者適時的安撫,能夠協助孩子累積足夠的安全感,使孩子日後更有自信地面對分離、探索環境。安撫孩子情緒的方式,也能透過與孩子短暫分離時,持續以溫柔語氣和孩子說話,讓孩子知道照顧者還在身邊,使孩子比較安心,並且也能從中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此外,幼兒在學習調適環境的過程中,照顧者可以幫孩子帶著熟悉或喜愛的物品,滿足安全感,協助孩子安撫自身情緒。
3.循序漸進地練習
無論將孩子交給保母照顧或是送去幼兒園,分離的那一刻總是很煎熬,陳韻如臨床心理師建議,協助孩子練習獨立、減緩分離焦慮,可掌握循序漸進的重要原則,照顧者可以先溫和地帶領孩子接近和嘗試新事物,避免馬上強迫分離。例如:若要交由保母照顧,第一步,主要照顧者可以請保母到家中,先與孩子互相熟悉,與孩子玩遊戲,讓孩子有開心的經驗;第二步,照顧者偕同孩子一起到保母家,慢慢試著交由保母照顧,但照顧者仍然在旁陪同;第三步,照顧者可以先暫時離開一陣子,之後再把離開的時間拉長,讓孩子一步步在微小的變動幅度下逐漸習慣、體會愉悅的探索或互動經驗,促使孩子有成功的分離經驗,日後面對分離也較能夠適應。
4.遵守與孩子的約定
陳韻如臨床心理師表示,可以提前帶孩子熟悉幼兒園或者保母家等陌生環境,抑或對2歲以上較大的孩子,用簡單的字句與他溝通、幫忙做心理準備,例如:事先告知有誰會參與、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或有什麼好玩的玩具等,孩子對能預期的事情較能感受到安心,進而提升孩子參與的意願。
除此之外,陳韻如臨床心理師叮嚀,無論送孩子去哪,都千萬不要不告而別或偷偷離開,因為當孩子發現後,反而更容易加深照顧者會突然不見的不安全感,造成下次更難分離的狀況,建議應該與孩子事先約定,告訴他什麼時候會來接,並且一定要說到做到,雖然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哭,但是經過反覆的練習,就會逐漸習慣,另外,照顧者去接孩子時,也可以適時鼓勵孩子,像是對孩子說:「媽媽(照顧者)剛剛不在這邊,你也玩得很開心啊!很棒喔!」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心。
嬰幼兒分離焦慮時期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陳韻如表示,分離焦慮是嬰幼兒的正常發展過程,一般而言,月齡6至8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1歲多達到高峰期,2歲後才逐漸減緩。主要的原因是6個月後,寶寶的視覺以及記憶能力發展逐漸成熟,能夠開始區辨主要照顧者以及陌生人,並且與主要照顧者建立情感緊密的依附關係;然而,此階段的寶寶對於「物體恆存」概念還不夠純熟,因此,當主要照顧者離開寶寶的視線,寶寶的認知裡就會覺得照顧者消失、不存在了,進而導致焦慮的表現。
小叮嚀
分離焦慮的表現是正常的發展過程,若與同齡孩子相比,並無太過強烈持久且影響生活適應,家長便無須太過擔心,提醒家長面臨與孩子分離時,適當覺察和調整自身心情也很重要,避免過於保護或過快強迫分離,應該適時提供孩子接觸不同環境的機會,逐步引導,同時給予鼓勵,如此一來,可減緩孩子未來面臨分離等環境變動而產生的焦慮。
- Nov 25 Wed 2020 16:58
3歲開始戶外玩耍育兒法 一次解決多項教養難題
2017-03-29 00:00 (更新:2020-03-31 16:30)by 前橋明
現代嬰幼兒正面臨作息紊亂的夜型化危機,常躁動不安、容易生氣,日本嬰幼兒作息權威前橋明教授建議,只要多帶小孩到戶外玩,父母所遭遇的各種育兒問題和擔憂都將消失殆盡。
缺乏運動、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排便習慣不固定......這幾年,孩子身上的問題實在不少。長期從事嬰幼兒發展研究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醫學博士前橋明也觀察到,現代小孩普遍有著早上就在喊累,一點也不想玩;不太和其他小孩交朋友;躁動不安,動不動就生氣;沒力氣,心裡少有感動等症狀,或許父母視之為「正常」,但其實這是「很不正常」的問題。前橋明提醒千萬不能對此見怪不怪,因為如果任其慢性化、嚴重化,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低下,引起荷爾蒙分泌異常,孩子的活動能力將會嚴重惡化。等到孩子進小學,或升上國中,他們會無法專注念書,甚至有可能變成整天關在家裡不出門的繭居族。
聽起來很嚇人,但這就是孩子們的現況。不過,前橋明指出這個狀況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多到「戶外遊戲」。透過戶外活動→舒服的感到疲累→早睡早起→自律神經功能提升→身心健康成長→自律神經正常運作。這麼簡單,就能改變孩子的未來,只要多到外面活動身體,暢快玩耍。
前橋明在新著作《動得夠,孩子更好教!──幼兒作息權威的24個祕訣,提升孩子各種潛能》序言中提到,或許父母會想,孩子有堆積如山的事情非學不可,只顧著玩怎麼行?但對孩子此時此刻和將來而言,在外玩耍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孩子若能在遊戲中盡情,沉浸在大玩特玩中,父母所遭遇的各種育兒問題和擔憂都將消失殆盡。
他也強調,幼兒六歲左右,神經功能的發展大約達到成人的90%左右。在神經系統急速成長的幼兒階段,孩子有過多少不同的運動經驗,體驗過多少遊戲,對於他這輩子的運動機能好壞,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個發展的最適期,一旦錯過就不再來。以下是本書精彩內容摘要:
多讓幼兒走路有益身心
在現今社會中,孩子們的運動時間和空間持續減少,家長們卻對此毫不在意。或許很多人認為,孩子就算沒運動,反正身體還算健康、精神不錯就無須擔心。其實,不運動造成的問題多多,例如有些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專注力不足、無法和朋友和平相處,以及欠缺意志力和力氣等。這些症狀其實都與幼兒成長期欠缺運動,大大有關。
現代社會的父母工作忙碌,育兒種種常得遷就,甚至無力扭轉現狀。結果日積月累出許多勉為其難。例如,孩子們跟著大人晚睡,過著夜型化的生活,電視、電玩和智慧型手機的強光刺激,也擾亂了原本的健康作息。結果孩子太晚起床來不及吃早餐,早上無精打采的狀況愈來愈多。這就是惡性循環。
孩子的生活基礎,其實是建立在好好吃、好好玩、好好睡這三件事上。這些基礎一旦崩解,身為人所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會隨之瓦解。
此外,孩子們每天的步行量,正在大幅減少中,1985年的幼兒每天平均步行量有一萬兩千步,在1998年後衰退到只剩五千步左右。面對這樣的銳減,著實令人著急。從孩子的步行量,大致能看出他的體力。體力,正是確保孩子能恰如其分的好好玩耍、好好吃飯,以及好好睡覺的基礎力量。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小孩就是體力比較差啊。我認為,這不是一句話輕輕帶過就沒事了。體力差的孩子缺乏毅力,也無法維持專注力。日常的活力不足,許多面向都會發生問題。
那麼,該如何增加步行量呢?
我推薦的方法是:走路上學,就這麼簡單。走路上學不僅可以增加步行量,提升體力,親子間邊走邊聊天的對話,更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
我也很了解,許多父母可能覺得,上下學的接送不過是例行公事,不管是直接開車或騎自行車,還是以省時優先吧。但是,陪孩子走一段路上學,可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時光,足以孕育孩子心靈和身體,塑造人格。
戶外遊戲培養空間能力
現在孩子看電視的頻率真的很高。各式節目讓人學習到許多新知。但我認為,還是需要多多考慮「盯著電視太久」的問題。我希望爸媽了解一件事,不管電視的畫質如何提升、功能多強大,其間提供的終究是一個「平面世界」。
如果孩子長時間盯著電視瞧,就培養不出距離感和空間感,日常生活中,也容易發生和來自前方或側方者相撞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電視培養不出空間認知能力。如此一來,和朋友玩耍時,也可能遇到球飛過來卻不會閃避,被球直接砸中臉部,或是摔倒時不會用伸手撐住自己......等等狀況。令人心驚的是,過度沉浸在平面世界,造成了身處立體世界的人,不具備真實世界該有的空間距離感。
如果你也擔心自己的小孩欠缺空間認知能力,我建議,多讓孩子玩公園裡的攀爬架。在攀爬架上,不只是上下攀爬,還會自然產生很多立體的活動,像是「爬行前進」、「鑽」、「繞圈」等。孩子必須手腳並用,讓手和腳各司其職,才能完成整個動作。
在玩攀爬架時,就算沒用眼睛去看一眼,也會知道自己的頭大概到哪個位置,心裡會計算著,該怎麼鑽過去,頭才不會敲到鐵竿。這就是空間認知能力。
再者,攀爬架也很適合和朋友一起玩,而且可以變化出多種遊戲。例如,比賽攀爬的速度,或是利用高低差來玩「鬼抓人」,只要爬得比鬼高,鬼就不能抓你。攀爬架也可以當成扮家家酒時的房子,也可以做為祕密基地。透過攀爬架,孩子能充分和玩伴互動,邊玩邊動腦、動身體、動心思。
我並非否定電視的價值,也不主張父母必須強制關掉電視、禁看電視。但我認為,大人有責任要讓孩子們知道,屋子之外有更好玩的東西。
若讓孩子來選,他們一定會選擇比較好玩的東西。之所以執著於電視,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外面有多好玩,不知道其實有一些只存在立體世界中,足以令人流連忘返、十足有趣的體驗。不同於以往,現今的居家環境是如此舒適宜人,令人不想出門,也正因為如此,大人們更必須把孩子帶出門,體驗室外的活動。
每天至少在外玩半小時
遇上天氣好的日子,一天內至少讓孩子在外面玩個30分鐘吧。也可以把30分鐘拆成好幾段。比方說,早上媽媽還在做早餐的時間,是不是可以由爸爸帶孩子到外面散步一下呢?如果住家附近有公園的話,也可以帶顆球去玩個10分鐘。或是走路去買東西時,也讓孩子幫忙提東西。如果孩子就讀的幼兒園路程較遠,無法走路上學的話,父母可考慮把腳踏車停在半路上,留一半的路程步行,這也是另一種方式。
想增加戶外活動,不需勉強而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常惦記著找機會到戶外走走,並試著多到外面去玩。玩遊戲不需要拘泥場地,而且,運用身體就能玩的活動,不計其數。
一聽到「戶外活動」,大人們很容易只想到運動場或是主題樂園之類的地點。但這充其量只是大人的自我滿足。孩子就算沒有任何遊樂設備,得靠自己找樂子來玩都不是問題。踢石頭、踩影子、撿葉子都好,什麼都可以玩。孩子是玩耍的天才,只要父母能和他們一起走出屋外就夠了。
玩得愈多,情緒愈穩定
我發現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愈是玩得滿頭大汗的孩子,穩定性愈高。大人應該也有過類似的經驗,運動流汗後,身心覺得格外舒暢。
當人的身體開始活動,體溫便會上升。血液循環變好了,就能充分輸送養分,把氧氣送達腦部。如此一來,就能產生提振精神的效果,也有助於舒緩情緒。流汗能帶來好心情的說法,確實有其根據。
身體有活動,心也會跟著動起來。孩子每天在生活中,其實累積了各種不安、憤怒、恐懼及不滿,而紓解這些情緒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就是找一個能讓孩子沉醉其中的遊戲。
好動坐不住的小孩,愈是不讓他動,他往往愈愛動來動去。很多例子顯示,運動能量無處發洩,反而對情緒造成負面影響。想擁有健全心靈發展,就必須適度的紓解能量。
孩子愈常運動,情緒愈能發展,當情緒愈成熟,運動的內容也更豐富多變。如果你憂心孩子的情緒問題,就讓他盡情暢快、汗流浹背的大玩一場,這就是最棒的解方了。
運動機能更是促進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礎。基礎打得好不好,足以影響基礎之上所建構出的樣貌。幼兒期的戶外活動,是孕育未來的重要體驗。而且,這也是父母能和孩子共處的寶貴時間。
對孩子身體和心靈而言,對想保有親子時間的父母來說,此時此刻就是最重要的。不論再怎麼忙,也要想辦法擠出時間,帶孩子到外面去玩,因為,戶外遊戲絕對值得你這麼做!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動得夠,孩子更好教!──幼兒作息權威的24個祕訣,提升孩子各種潛能》。
- Jan 29 Wed 2020 22:04
學母語有助於外語學習!
文/禾園創辦人 王俐文
圖/禾園托嬰中心
所有的語言學習都是從「聽」開始,許多語言研究指出,母語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孩子所接觸的第一個語言,母語程度的熟練與否對個人之後的外語學習能力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托嬰中心的孩子學雙語甚至多語,應與生活融合,以培養語感語調和外語學習的興趣。學習多種語言要成功,首先在0-3歲時期應多接觸與生活有關的詞彙及語句,但不可混用,例如:
「寶貝,你要不要more orange juice?」
「這個地方我們上個weekend就去過了不是嗎?」
雙語或多語教學重點在扎根,而非收成;主要在喜歡,而非很會,切記不要因為求好心切,而讓孩子接觸太多沒機會用到的單字,例如:雪崩(Avalanche)…等,導致學語言成效事倍功半喔!
- Nov 30 Fri 2018 21:43
親子(師生)共讀,讓寶寶專注力加倍!
寶寶總是會模仿自己最熟悉的人,想讓寶寶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不是買了多少書給寶寶,而是陪著寶寶一起看書
雖然和寶寶一起閱讀是一種挑戰,但是這項挑戰的背後會有甜蜜的時光,也能讓寶寶學會專注
(校園師生共讀)禾園每天的閱讀時間,讓寶寶可以從閱讀感受到悅讀進而提升專注力
(家庭親子閱讀)禾園每周挑選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書籍,讓寶寶帶回家與家人一起共讀,建立緊密親子關係
0-2歲親子(師生)共讀 好處多多
累積寶寶語彙,奠基學習力
提升寶寶專注力,強化記憶力
探索抽象概念,內化寶寶情緒
- Aug 23 Thu 2018 14:20
【聲音與樂器】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音樂
➕物理~
不少物理學家都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
愛因斯坦拉小
✅用最簡單的方式讓2歲左右的孩子學習扎根
▶️生活中的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
▶️我們是如何聽到這些聲音的
❓
▶️矇眼來猜猜看這是什麼聲音
❓
🎙️聲音三要素~音色/音調/響度
- May 22 Tue 2018 14:31
(空間學習)左右手分辨
左右屬抽象概念,
對19-24個月的寶寶來說有一定難度,
所以,此階段左右學習應著重在分辨及注意力
學習第一階段~右手繫上繩結
學習第二階段~右手拿筆,左手戴錶
學習第二階段~右手拿筆,左手戴錶
學習第三階段~依照指令將筆放到對應的方向字卡上
學習第三階段~依照指令將手錶放到對應的方向字卡上
學習第四階段~面對面對應左右邊
- Apr 01 Sun 2018 14:13
禾園BABY潛能開發~(生活能力)我是誰 !
教學類別:
認知、科學探索能力
語文閱讀
社會人際學習
生活學習訓練
生活禮儀訓練
專注力培養
教學目標:
懂得回應別人的呼叫。
能辨認自己的名字。
建立寶寶與他人互動的能力。
提升社會人際關係及適應能力。
與寶寶圍坐一圈
告訴寶寶要叫到名字,喊「有」,才能拿玩具
一個個叫寶寶的全名,若有喊「有」,即可給一樣玩具
遇不會喊「有」的寶寶,可以輕牽寶寶的手,
告訴寶寶「你就是○○○!叫到你要喊(有)喔!」
叫到名字可以展示孩子的姓名牌(認識自己名字的形體)
寶寶喊「有」,即可貼於寶寶身上
將每位寶寶的相片貼在教室展示牆上,讓孩子用自己的姓名牌去做配對
自由活動時間也可讓孩子練習
(禾園台北大直)禾園托嬰中心-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389號1樓
02-25331313
(禾園高雄三民)禾豐托嬰中心-高雄市三民區興隆街67號
07-3984135
- Nov 18 Sat 2017 10:45
寶寶成長學習兩三事之視力v.s專注力發展

(禾園台北大直校)禾園托嬰中心
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389號1樓
02-25331313
(禾園高雄三民校)禾豐托嬰中心
高雄市三民區興隆街69號
07-3984135
- Oct 19 Thu 2017 15:27
(一歲寶寶)熱愛家事培育關鍵期
自寶寶一歲開始,
即正式進入到"熱愛做家事"的培育關鍵期,
此時更是建立孩子認同家庭的好時機,
對於大小肌肉及協調度仍在發展的寶寶來說,剛開始~
第一步...選擇符合孩子發展能力的家事工作。
第二步...用"玩"的方式一步一步教孩子家事工作技巧。
第三步...和孩子共同合作完成家事工作(大人扭水、孩子擦拭)。
第四步...融入生活作息,協助孩子在適當時機進行家事工作。
與寶寶合作家事工作~要注意~
不要說「幫忙擦桌子」,改說「來把我們吃飯的桌子擦一擦」。
不要說「幫忙擦地板」,改說「來把我們的地板擦一擦」。
寶寶進行家事工作過程中~要注意~
多給寶寶鼓勵,
具體說出寶寶進步的地方,
避免否定寶寶的家事能力,
「哇∼你掃的地板,都沒有垃圾,好厲害!」
「你不只桌子擦好了,連地板也擦乾淨了,進步了喔!」
(禾園台北大直校)禾園托嬰中心
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389號1樓
02-25331313
(禾園高雄三民校)禾豐托嬰中心
高雄市三民區興隆街69號
07-3984135
- Aug 17 Thu 2017 22:58
寶寶們的健康蔬果探索課
利用各種水果實體搭配水果圖片依次跟孩子進行介紹
配一配 找一找 一樣的水果挑出來
抱抱水果 測測重量
認字聽音對圖
找對水果的家
說出水果名字,聞聞水果味道,由孩子找出水果圖片
認識各種水果的剖切面
味道水果書 (閱讀&觀察)
- Jul 02 Sun 2017 15:36
寶寶們的戶外生活探索課
文.教學設計者/(禾園創辦人)王俐文
圖/禾園嬰幼兒文教事業
寶寶的『戶外生活探索課』,教的是什麼呢?
1.從協助寶寶穿戴外出的衣物開始,逐一放慢速度跟寶寶介紹說明,並讓寶寶試著自己準備,例如:牽著寶寶的手梳頭髮、擦臉…。
2.帶著寶寶外出,每做一個動作就讓寶寶嘗試做一次,例如:開門、關門、套鞋…。
3.面對戶外人事物都逐一介紹其名稱,並讓寶寶透過感官來感受。
結束『戶外生活探索課』,回到教室要做什麼呢?
圖卡語言引導~簡單針對寶寶熟悉的事物跟寶寶互動,引導寶寶回答。
參與『戶外生活探索課』寶寶獲得的是什麼呢?
1.認識各式各樣戶外事物品名稱。
2.增進生活豐富性。
3.促進詞彙了解。
4.強化記憶思考力。
5.提升觀察探索力。
6.幫助日後學習力。
『寶寶智能啟發專屬課程』洽詢專線
(禾園台北大直校)禾園托嬰中心 02-25331313
(禾園高雄三民校)禾豐托嬰中心 07-3984135
- Apr 12 Wed 2017 18:57
建立一歲寶寶分享概念
圖/文 禾園嬰幼兒文教事業
『分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當開始建立分享概念就代表孩子已經開始要進入複雜的人際互動學習。
【大人們兒要記住一個有關『分享』的觀念】
一歲的寶寶並不清楚什麼叫做一起玩,要一起和諧的玩就要懂得適時適度的分享,而分享需要許多次且多種類的情境之後,才會逐漸建立起分享的概念,不過就算建立了,不代表孩子的能力做得到,一般來說,分享能力通常要在團體生活中建立才算完整。
如果大人引導的規則是清楚的,孩子慢慢會學會怎麼去遵守規則。
在孩子還不會時,一次又一次的同理孩子,幫孩子說,讓孩子有機會學會怎麼說怎麼做。
孩子的需求被同理時,通常比較願意分享。
孩子的需求有被尊重時,通常也會慢慢學會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
【訓練孩子『分享』要領】
1.尊重孩子要不要分享的權利。
2.讓孩子決定要不要分享,拿出來的玩具就是要分享。
3.公共玩具離開手上,就要換別人。
4.公共玩具離手,別人就有權利去拿來玩。
5.公共玩具一次只能拿一種。
【怎麼引導孩子『分享』】
(1)如果孩子正在玩,有別的小孩想加入,若孩子不願意的話,可以教孩子說:「我現在還不想要一起玩。」,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孩子說,一次又一次,等孩子準備好的時候,孩子就會說了。
(2)如果別的孩子還是想要一起玩時,大人就要幫忙,告訴想加入的孩子,他還沒有準備好要跟你一起玩,你要不要先玩這個(轉移),如果孩子堅持不要,就把孩子帶離開,保護那個想要自己玩的孩子。
※有時候孩子因為有大人的同理和幫忙,也許就會同意另一個孩子加入。
(3)如果是想要加入別人的遊戲,可以教孩子說:「可以一起玩嗎?」,通常有問,孩子都會願意,不過,還是有孩子不想要別人加入,這時可以教孩子說:「那等一下可以的時候,可以邀請我嗎?」孩子有需求有得到尊重,有時孩子就會說:「好啊!」,相同的在孩子還不會說的時候,我們先幫孩子說。如果孩子問過別人可不可以加入,對方拒絕了,孩子還是執意要加入的話,一樣,帶離現場,等他可以尊重別人時,再回來。
(4)如果是邀請別的孩子到家裏來玩,可以在客人來之前,和孩子討論,那些是孩子願意拿出來分享的,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就先收起來。原則是,只要是拿出來的,就要分享給別人玩,如果孩子後悔了,可以收起來。
慢慢的,孩子會慢慢知道,哪些是孩子願意分享的玩具,哪些是孩子不願意分享的。
(5)如果是帶出去玩的玩具,一樣尊重孩子要不要分享,如果孩子不願意分享,小的玩具就收起來,大的玩具,如:三輪車,就馬上帶回家,或是下次就不要帶出門,讓孩子練習決定。
(6)公共玩具或遊具:排隊輪流,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規定次數或是時間,如:盪鞦韆,可以數20下就要換人。
(7)如果手上同時有兩種玩具,別的小孩也想要玩時,請孩子決定哪一個玩具要留,哪一個玩具要換別人玩。
☆感官發展☆
☆顏色認知☆
☆小肌肉發展☆
☆專注力提升☆
☆訓練手眼協調☆
- Apr 17 Sun 2016 20:39
~~BABY愛搞怪之開車姿勢百百款~~
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其實,他(她)們各個可都身懷絕技呢!!!且看"寶寶開車篇"
(寶寶開車百百款)緊張型.........巴很緊!!!
(寶寶開車百百款)暴衝型....................紅燈直直走,叫也叫不停!!!
(寶寶開車百百款)悠哉型.............翹腳也能開,沒在怕啦!!!
- Dec 20 Sun 2015 19:24
孩子出現咬人的的行為,會不會改不掉呢??
文/圖 禾園嬰幼兒園教集團
一歲至兩歲階段的孩子,因為語言發展還不純熟,情緒問題也無法適度宣洩,因此,每每到此年齡就會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咬人行為,而這也是一歲多孩子經常出現的狀況,比較特別的是,孩子無預警出現咬人行為的原因,往往每次原因都不同,例如:睡不飽、想引起大人注意、覺得自己被侵犯、正在戒奶嘴中……等等,因此,在校我們針對孩子開始出現咬人情形時,我們都會針對每次不同的情形做記錄及討論,以利未來預防,但也因每次咬人動機不同,所以,也很難面面俱到的去預防,但咬人的行為正常來說,只要親師合作引導得當,通常會在孩子語言發展純熟時,咬人行為就開始慢慢消失不見喔!
- Dec 07 Mon 2015 19:48
怎麼辦??到底要選擇親餵還是瓶餵好>"<
文/圖 禾園三民直營校-禾豐托嬰中心
針對喝母乳BABY,到底要選擇親餵和瓶餵常常是爸爸媽媽們在孩子出生後最大的困擾,為了讓孩子可以喝得更好,讓爸爸媽媽們可以餵得更輕鬆,針對「親餵」、「瓶餵」問題,我們給的建議如下:
1. 親餵的寶寶到底有沒有喝到足夠的母奶?
寶寶的吸吮力是超過任何擠奶力氣,只要寶寶在餓的狀況下進行哺餵且沒有表現出掙扎或哭鬧的行為,即代表孩子有喝到足夠的奶。
※在寶寶未餓的狀況下哺餵,並不代表孩子有真正喝到母奶,此時反而是寶寶利用吸吮獲得安全感的成分居多。
2.多久喝一次母奶是正常的?
不管是瓶餵或是親餵,低於三小時的哺餵時間對寶寶及照顧者都不是件好事,正常來說每三~四小時哺餵一次是合理的狀況,每次哺餵時間以不超過半小時為限。
3.白天用奶瓶餵,卻發現寶寶一次只喝二十~六十CC,這樣會餓到嗎?
首先,家長們需先了解寶寶的胃其實只有他的小拳頭大,要評估每位寶寶們每餐應該要喝的量,應該要先衡量孩子胃的大小,正常來說,越小月齡喝的量越少,不太可能一次喝到一、兩百的量,除非寶寶體格較好,因此採瓶餵時常會因父母的期待而造成過度餵食,喝多反而不健康,而且如果又遇到孩子厭奶期,相信家長也會發現孩子的胃口變得更差甚至不肯再喝進任何一口奶,在此建議家長遇到此狀況也不必過度擔心,孩子是有自我的求生本能,強迫餵食反而會造成孩子對奶的厭惡感,甚至在情緒不佳的狀況下反而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在愉悅的狀況下雖然喝的少反而會吸收的更好,且保持定時餵食(四小時喝一次),將能有效奠基孩子未來良好的飲食習慣。
4.奶粉比較營養?奶粉比較有飽足感,不像喝母奶每個小時甚至半小時就要吃?
事實上,配方奶不會比母奶還要有營養,但別忘了牛奶是給有四個胃的小牛喝的,所以在消化上會比較久,也因為消化時間比較久會讓寶寶感覺比較有飽足感,而母奶也並不需要半小時~一小時餵一次,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還不到餓的感覺就喝,間接造成不願意認真喝奶的狀況。
5.為何寶寶總是在哭,似乎很累卻又睡不著,是不是喝不飽?
親餵的寶寶喜歡被抱著及吸吮的感覺,在孩子沒有安撫奶嘴的狀況下,容易把奶瓶及親餵當安撫奶嘴來滿足他們的吸吮需求和安全感,而不是真正有餓的感覺,因此有邊親餵邊睡覺習慣寶寶較容易有這問題產生,建議若一歲以前的寶寶有其他照顧者在照顧時,在哺餵時間未到時適時給予寶寶安撫奶嘴,可以有效提高寶寶的睡眠品質。
- Jul 12 Sun 2015 18:19
我的孩子是好動還是過動?
資料參考:新手父母輕鬆育兒沒煩惱!-許登欽醫師、媽咪愛育兒專欄
文/圖 禾園嬰幼兒文教集團
小孩靜不下來,真的是過動嗎?
小孩老是滿場跑,沒辦法靜心吃飯,真的不是過動嗎??
其實,這些大多數孩子會出現的行為並不是真的過動哦!而只是好動~
過動症又稱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一般來說,要等小孩上學校後才可以確定,因此,學齡前的小孩還不用擔心是過動症!
猶記小時候,車沒那麼多,人沒那麼雜,下課的我們總是有好多安全的地方可以跑跳碰,永遠玩的時間比看電視的時間多,但現在我們能給孩子玩的時間及空間幾乎都壓縮了,由於缺乏適當的感官刺激(感覺統合刺激),以至於造成許多孩子『後天假性過動症』及其他『假性發展障礙』,這也是為什麼開始有學者在倡導一般嬰幼兒也需要『感覺統合課程』的原因了。
◎『過動症』小檔案:
注意力缺損
1. 無法專注,常常粗心大意。
2. 很難持續專注一段時間。
3. 好像沒有在聽他人說話、忘東忘西。
過動
1. 經常玩弄手腳或動來動去。
2. 在需要安靜坐著的場合任意地起身走動。
3. 在不適當的場合爬高爬低。
4. 話很多。
衝動
1. 老師問題都還沒問完就急著講話。
2. 無法跟著排隊等待。
3. 經常干擾或者打斷別人。
4. 容易生氣以及被激怒。
過動和好動常常是一線之隔,不見得有以上狀況就一定是過動,但若這些症狀超過半年以上,並造成小孩學習或者人際關係障礙的話,建議家長可求助醫師,改善小孩專注力缺乏及過動的問題哦!
◎如何和過動兒相處?
☛規定有用嗎?
違反規定並非是過動兒的標籤!只要用對方法過動兒還是能遵守規定的。
請用沉穩、堅持、清楚的口氣反覆與過動兒溝通,有時候也能加入一些嚴謹的表情或動作讓他們理解,像是犯規時,會拍拍手提醒他們該注意行為囉!清楚一致的原則非常重要,太多不同的教育方式會讓過動兒認知混亂,規範上更困難喔!
☛打罵有用嗎?
其實不只過動兒,自尊心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在他們做錯事的時候,大人需先將自己的情緒控制好,再來教育過動兒。
「暫停」是一個能讓過動兒停止不適當行為的方式,將孩子帶離原本的環境中,等情緒平穩以後再告訴他原因,並教育他該如果控制自己的行為。有時候孩子某些行為是為了吸引大家的目光,這時候只要不影響到其他人或沒有安全疑慮的時候,家長是可以用「忽略」來處理。
☛強迫有用嗎?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適才適性更能讓他們開心快樂的成長。建議家長別強迫過動兒做與他們特性相反的事情,例如彈鋼琴、畫畫、參加展覽這些靜態的活動,或許律動、運動賽事這樣的內容會更適合他們,也能從中學會遵守規則喔!
★面對過動兒:有空就帶他們去公園、學校的操場消耗精力吧!
- Apr 25 Sat 2015 11:04
禾園潛能開發『人際關係課程』~~QQ寶寶幽默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