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台灣兒科醫學會.禾園嬰幼兒學校.育兒生活雜誌


最令身為父母的我們頭痛的問題?
23個月的寶寶尚不會說話,對於周遭的聲音只能嘰嘰咕咕的回應;等到大約1012月大時,開始說出第一個語彙;1歲以後聽懂的字彙逐漸增加,開始邁向牙牙學語階段,但認識的辭彙還是很有限,因此,當寶寶生病時,往往無法說清楚到底是哪裡不舒服,常令媽媽、爸爸們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心想這時候要是有一位對寶寶病史、身體狀況皆瞭然於胸,並能做出適切診斷的醫師不知有多好!
選對醫師 讓醫師成為寶寶的健康守護者
平常的時候,醫師可以協助家長評估寶寶的生長曲線及發育成長狀態、提供嬰幼兒保健服務、疫苗追加接種、教導正確的衛教觀念、傳授照顧技巧等;而在寶寶生病時,更可以對照寶寶之前的病歷、審視家族相關病史、依據家庭狀況等背景,做出更好、更全面的診斷與治療;並能在需要的情況下,適時提供轉診服務。建議家長們,在寶寶健康的時候,就要積極幫寶寶物色適合的醫師,才不會在寶寶忽然生病時而病急亂投醫呦!
寶寶感冒要看小兒科、內科還是耳鼻喉科好?
近年由於有多起感染腸病毒71型重症的小朋友個案,家長帶去耳鼻喉科就診,因症狀與感冒很相似,而延誤了治療腸病毒的黃金時期。此事引爆了醫界對於究竟該看小兒科或是耳鼻喉科的軒然大波,事實上
所有經過醫學訓練的人都知道,即使熟悉所有內外科知識的醫師,還是沒有能力可以適當處理所有嬰幼童病患。就像內科部感染症專科醫師,雖受過成人感染症完整訓練,但在他們的小孩生病時,仍然會到小兒科就診。有位專看成人的感染科醫師甚至說,有次他的小孩發燒,他當晚馬上帶去讓小兒科醫師診治。 那位 醫師察覺小孩有嚴重病徵,馬上要求住院,後來證實是敗血症,且及時挽回一命。他很慶幸地說,還好,當時馬上帶去看小兒科醫師。


對此,魏亞夫表示,術業有專攻,兒鼻喉科和小兒科在其專業上的知識和能力都是無庸置疑的,但由於小兒科對於幼兒身體能做整體的診察及判斷,因此建議當小朋友生病時,一開始還是先看小兒科,之後依病情的發生位置、症狀等情況再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至其他專科進行治療,但也由於如此,政府機關對於一般幼托園所找尋配合醫療院所的規定,為了整體考量也都建議找小兒科醫師配合為主。


為何大多數醫生在寶寶剛生病時,仍會尋找小兒科醫師?


兒科醫師的專業是十八歲以下兒童的各種疾病,兒科專科醫師都受過至少三至五年的專業 訓練,所以嬰幼童病患就診當以兒科醫師為優先,再者,兒科醫生擁有充分的嬰幼童疾病知識、完整的兒科訓練與詳細的身體檢查,這些都是診治嬰幼童病患的絕對必要條件,詳細的身體檢查則包括心肺、腹部等全身部位,不應只檢視咽喉、耳部與鼻子,舉例來說,腸病毒感染不只涉及咽喉部的水泡與潰瘍,還涉及可能出現的脫水病徵、肺水腫、肺出血、心臟衰竭、神經異常等,因此所有診治腸病毒感染兒 童的 醫師,都必須具有能力檢查並分辨這些病徵,而這些都是大部分小兒科醫師可以做到的。


寶寶出現甚麼病症時,必須去看耳鼻喉科?


感冒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稱,它是一種病毒感染。目前醫界上並沒有經濟有效、又少副作用的抗病毒藥物可用來治療感冒,所以沒有讓感冒比較快好的方法。


但在沒有併發症的情況下,感冒病程的長短決定於所感染到的病毒的量、強度,以及患者免疫力的狀況,這和用藥與否以及是否給予局部治療無關。輕微的感冒可能只要兩三天就自行痊癒,較嚴重的感冒則會有一到兩個星期的病程,所以,臨床上給予感冒患者治療的目的只在減少患者不舒服的程度,以及減少併發症發生的機會,而這些目的靠藥物治療就可以達到,至於藉由醫生協助進行吸鼻涕及噴藥等局部治療動作,雖可以讓患者鼻塞、喉嚨痛等不適症狀得到立即的緩解,但其效果是短暫的(最多僅有12個小時),接下來還是要靠藥物的使用才能達到同樣的目的。簡單來說,即使沒有局部治療,同樣的效果在服藥後一兩個小時也能得到。所以,局部治療對感冒來說並不是必要的。尤其是對嬰幼兒來說,洗喉嚨、抽鼻涕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可怕且不愉快的經驗。


所以,如果確定只是感冒,而且症狀輕微,可以不用先急著就醫,因為它可能自己好。如果不確定只是感冒(有時可能是過敏),或者感冒症狀較嚴重(如發燒、咳得厲害、鼻塞嚴重、流黃涕、肺部有痰……)時,應該找家醫科、小兒科、或一般內科就診。當然,如果確定只是感冒,患者的耳鼻喉也十分不舒服時,看耳鼻喉科若可以帶來短暫的舒服感也未嘗不可,總之,怕會有其他併發症,最好還是先去看小兒科比較安全。


如何找尋適合寶寶的醫師6項評估重點



  1. 專業能力
    醫師從哪一家醫學院畢業?畢業後在哪家醫院受訓、實習?是否取得小兒科醫師證書?是否有加入其專業領域的醫學會/委員會?是否有繼續進修、充實其專業知識?
  2. 詳細問診
    醫生是否有花足夠的時間去問診並檢查症狀出現的位置?還是問診不超過3句,就大手一揮、唱名下一位?
  3. 細心治療
    醫生在開處方時是否秉持謹慎的原則?醫生有沒有鼓吹您購買昂貴的產品或做沒有必要性的醫學檢驗?
  4. 豐富經驗
    兒童生病時可能剛開始只有很細微的症狀;病情發展卻很迅速、變化很大。醫生是否有豐富的兒科經驗,能夠注意到寶寶的反常?
  5. 良好衛生
    診療環境是否乾淨衛生、有沒有定期消毒?醫生在看病人前是否會洗手?醫生有沒有做好一般性防護措施(如戴口罩、手套)?
  6. 充分教導
    好的醫生就像一位老師一樣,會依病人的教育程度和理解能力調整說明方式。醫生有告知病人診斷結果、用藥方式的義務;好的醫生還會教育病人預防保健的觀念;面對病人提出的問題,也能不厭其煩地回答。

 


我們的小叮嚀:
三個月以下的嬰幼兒由於體內還有媽媽的抗體,所以不容易生病;一旦生病的話,往往都是必須住院的嚴重情況。另外,魏亞夫指出2歲以下的寶寶常見的疾病包括急性細支氣管炎、病毒性感染的哮吼、輪狀病毒感染、沙門氏桿菌、病毒疹等,這些疾病多是透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道感染,而大人跟環境通常都是造成寶寶生病的兇手!提醒家長們,從外頭回到家要抱寶寶之前,第一個動作就是先洗手並換上乾淨的衣服,才能避免把細菌帶給小朋友。
魏亞夫發現一個現象,3歲以前的寶寶生病多是家長把細菌、病毒帶回家;從而讓小寶寶沾到、吃到或聞到,因此,若家中有人有出現生病徵狀,不論是否輕微到不需看醫師的狀況,建議最好戴上口罩,避免病菌透過口鼻傳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