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獨生子女教養優勢大公開 多用心.少問題
撰文/曾家鳳
諮詢/
.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 王俐文
.萬兒福幼稚園園長 吳昭蓉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主任 陳若琳
.親職教育講師 陳曉楓
.台北護理學院嬰兒保育系副教授 楊曉苓
.漢林堡蒙特梭利托兒所園長 簡明珠


整體而言,獨生子女性格發展走向,其實是一體兩面,如缺乏手足,勢必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手足關係分享,不過,卻也可以減少孩子間的競爭、敵對關係,因此,父母必須確切掌握教養分岔點,引導孩子往好的方向發展。

受到父母細心栽培的獨生子女,在一般人看來,具有IQ高、語言能力強、學習力佳及創造力強等優點,但父母必須了解優點不會憑空而降,必須把握正確教養原則,才能順應優勢,培養出良好性格。

掌握教養優勢.培育聰明bobo
左右獨生子女性格展現的因子,其實是一體兩面,父母應該了解正確教養方式,才有助幼兒發展良好性格。

智力佳VS.智力差
台北護理學院嬰兒保育系副教授楊曉苓提到,根據研究顯示,因為獨生子女受到的注意密度高,且在早期學習時,父母給予的刺激較非獨生子女來得多且完整,對於其發展優越智力具有正面幫助。不過,父母必須了解智力發展是延續性,千萬也不可忽略往後發展情勢。


1. 多與孩子互動:
陳曉楓提到,幼兒的智力發展是長時間累積而成,學齡前,父母無須過度仰賴智力商數,造成莫名恐慌。希望孩子智力有良好發展,幼時須多累積孩子「學習經驗」,因為孩子是仰賴舊經驗發展學習,所以,互動時可多選具有教育意義的玩具,讓孩子建構愉悅的學習印象。

2. 刺激動腦:
希望提升幼兒智力,需要父母在照顧孩子時多用一份心,孩子日常生活中可接觸到的事物,如玩具、食物,都可以是提升智力的工具,只要言談中多教導、詢問孩子,刺激其思考力。


萬兒福幼稚園園長吳昭蓉提到,少數獨生子女智力較同齡孩子好,主要是父母提供充足資源,而且因為只有1個孩子,父母都會細心栽培,因此,早期進入團體生活中時,智力會比同齡孩子好。



創造力佳VS.思考力低
家中缺少手足玩伴,獨生子女自我娛樂的能力顯得很好,因為他們要靠自己打發時間,陳曉楓表示,從觀察中發現,獨生子女擁有過多獨處時間,需要發揮想像力才玩得下去,所以,他們會自己創造出角色,享受共玩的樂趣,使得獨生子女有較高的創造力。



1. 提供學習環境:
陳曉楓表示,培養創造力也取決於父母教養心態,提供孩子多元學習環境,不多對孩子的學業表現施壓是兩大重要因素。父母必須拋開孩子是自己成果展覽的想法,提供多元的學習,像說故事時可串聯兩種物品,達到創意發想,加上適時提出問題,刺激孩子思考,都是父母可以嘗試的方式。

2. 提供適當獨處時間:
陳曉楓提到,獨處可以幫助思考,且孩子會尋求方式解決自身寂寞的時間,因此,父母千萬不要過度占有孩子,影響孩子思考能力,適度鬆開抱緊孩子的雙手,可以讓孩子自發思考解決辦法。然而,獨處時間需要拿捏得當,過多則會間接影響孩子人際關係相處能力。



簡明珠提到,獨生子女從小的學習資源多,可幫助孩子接觸多面向資訊,因此,可觀察到獨生子女觸類旁通的聯想、創造能力比較優秀。此外,因為從小跟大人相處時間多,累積優越察言觀色的能力,觀察力佳也有助創造力的表現。




成熟穩重VS.缺乏童真
胎兒在孕期25周時,即具有聽覺,所以從出世開始,孩子即能接收聲音刺激,而獨生子女從小接觸的互動對象,只有父母,沒有同齡的孩子,接收到的語言對談模式,是成人的文字語言,因此易建立符合成人世界中適合的對談模式,表現出較佳的語言表達能力,但在同齡團體中,卻易顯得缺乏童真。



1. 多和孩子說話:
良好語言表達能力來自於從小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父母應和孩子多談話,且以父母切身經驗為對談內容,並表現出真誠的表情,可提升孩子的注意力。說話方式不必要刻意童言童語,以平時對談語言,能幫助孩子直接建立成人的語言模式。

2. 提供學習機會:
若希望孩子不會因語言表達方式不同,而不能融入同齡孩子的生活圈,陳曉楓建議,父母能多幫孩子增加與同儕互動,體驗孩子間的語言模式,因此,製造相處機會相當重要,因為孩子間的對話絕非父母可以假扮。



吳昭蓉表示,根據她觀察,好的語言能力主要是父母或照顧者需要多和孩子「對話」,因此,父母切莫因工作繁忙而忽略與孩子互動、對話,獨生子女缺乏手足同伴,早期語言學習全仰賴父母,只要父母多與孩子對話,語言能力自然提升。




學習力快速VS.學習力降低
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表示,嬰兒從出生起到6歲,其實分分秒秒都在學習,而在3歲以前大多是以吸收父母話語的方式學習,因此,從小獨生子女與父母接觸時間,不需與兄弟姐妹共享,而能獲得充分學習時間及機會,所以早期的獨生子女學習能力會比非獨生子女好。



1. 與學校建立良好配合關係:
獨生子女從小學習對象只有父母,因為是單一指導者,所以早期學習幼兒可以快速吸收,展現良好的學習能力。不過,當孩子進入學校後,學習仿效對象增加,同儕的影響性也會大幅提升,父母應和學校建立良好配合,確切掌握孩子學習情況,避免孩子面對3個以上學習對象時,出現調適不良,導致學習力降低的現象。

2. 減少過大的期待:
楊曉苓表示,獨生子女早期學習能力高的現象,在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時,明顯度會降低,因為老師的注意力會被所有同學相互瓜分,獨生子女無法獲得所有資源,因此,學習力降低是自然情形,父母不需給予孩子過大壓力,造成他失去自信心,導致學習力大幅降低。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表示,獨生子女早期學習上,因沒有其他誘因影響,可以有自己的學習步調,有助提升學習能力,但她發現平時受到父母嚴加管教的獨生子女,接觸團體後,因吸收資訊對象增加,會對自身產生不信任感,反而降低學習能力。




排除教養狀況.打造優質兒童
獨生子女不免被冠上「霸道」、「小皇帝」等刺眼的字句。然而,這些性格並非不可變動,只要父母多一份心留意,仍能創造性格優異的獨生子女。


自私VS.分享
獨生子女常被歸屬於問題兒童,其中造成「問題」來源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父母過度的寵愛;二是沒有手足,也就是缺乏兒時玩伴,通常這兩者被認定是造成獨生子女性格自私的緣由,但是其實這兩者也非全然不可改變,父母千萬不可被制式想法制約,應以開放的胸襟思考,其實要教會獨生子女懂得「分享」絕非難事。



1. 生活教育:
陳曉楓提到,雖說獨生子女從小缺乏兄弟姊妹,沒有對象可以進行分享,但是父母可以從「生活教育」著手,從他人的互動模式中,告知孩子何謂「分享」,以及分享所能獲得的愉悅。

2. 多講些關懷弱勢的故事:
楊曉苓表示,因為獨生子女從小習慣父母將百分百的注意力投注在自身,容易建立其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藉由故事讓孩子多了解關懷他人,可以間接讓孩子懂得給予以及分享。

3. 建立人際網絡:
陳若琳提到,對獨生子女而言,無法透過孩子間的互動了解「輪流」、「等待」,可讓人際相處平和發展,因此,父母應從小擴充其與同儕的相處機會,提供孩子學習機會。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提到,獨生子女缺乏共享能力,呈現樣貌會有所差別,當物品被拿走時,會用哭泣或是攻擊的方式反應,其差別在於家長教養模式的不同,前者缺乏與他人分享經驗,後者則是建立過高所有權概念,父母應適度觀察幼兒反應,並予以調整。




適應能力差VS.社會技巧佳
楊曉苓表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影響人格發展的最大因素是「家庭」,若家中有2個以上小孩,彼此之間可形成自然的抗衡機制,如協調、輪流等,有助於塑造孩子恰分的人際互動技巧。相對地,缺少手足的獨生子女,沒有年齡相近的互動對象,自然在進入團體生活時,適應力會較其他非獨生子女來得差。



1. 規劃社群活動:
楊曉苓提到,約在幼兒1歲大之後,開始對外界環境充滿好奇,會想觀察除了家中以外成員的表情、反應,此時,父母可半強迫性地幫孩子製造與同齡孩童相處的機會,讓獨生子女有練習社會技巧孩子學會分享、溝通後,未來進入團體時,才能善用人際相處技巧,快速融入群體生活。

2. 父母用心觀察:
陳曉楓表示,父母用心幫獨生子女製造學習機會外,尚需觀察幼兒與他人相處過程,顯現出其缺乏的人際互動技巧、問題,如從小缺乏競爭對象的獨生子女,遇到其他孩子奪走玩具時,是採取本能攻擊或是求援方式處理,父母需從「居家」中多設計相關情境,幫助孩子更快習得人際關係處理技巧。



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王俐文表示,孩子生理的適應能力,並不會受到手足多寡影響,以她觀察,決定因素在於「家長態度」,若父母把孩子視為自身附屬品,一再要求孩子順從想法,導致孩子失去自我判斷能力,進入團體時,面對眾多想法會出現無所適從情況。




挫折容忍力低VS.善於解決問題
陳曉楓表示,多半獨生子女的父母容易掉入「只有一個」思維,因此,總是擔心因一時疏忽,沒有照顧好孩子,而造成過度溺愛,對孩子的呵護無微不至。不過,凡事為孩子設想周到,久而久之,孩子習慣接受他人規劃,逐漸失去自身思考能力,此外,父母總想替獨生子女尋求最平順的成長過程,當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時,易出現挫折容忍度較差現象。



1. 關愛卻不溺愛:
陳若琳提到,希望提升獨生子女的受挫能力,前提是父母需時時告知自己不可過度寵愛。楊曉苓也說,過度寵愛是以人為方式幫助孩子排解困難,剝奪他可從錯誤中學習的機會,因此,父母需了解讓孩子透過親身學習,可讓他學習自我安排及面對失敗的能力。

2. 製造受挫經驗:
父母幫孩子建立起常態性的友伴關係後,可邀請三五好友至家中,讓孩子擔任團體中「小主人」的角色,讓孩子獨自面對團體中發生的一切問題,假使獨生子女和其他孩子發生爭吵,楊曉苓提醒,父母不要過早介入其中,應當給予孩子機會體驗挫折感,他們可從中體會如何憑藉自己的能力,有效排解問題,以將挫折感轉化成自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簡明珠表示,據研究顯示,獨生子女的學業、人際關係受挫力的確明顯低於非獨生子女,她在園所中也可以明顯感受,主要是父母對孩子關愛表現不同,保護過多,孩子從未體驗挫折,自然不會抒發情緒,但曾嘗試失敗的孩子且獲得父母關懷者,受挫力明顯提升。




依賴VS.獨立
雖說就刻板印象而言,獨生子女在人格特質上應當展現出依賴父母,然而,經過實際了解,依賴並非是獨子的代名詞,造成孩子依賴性格的是父母,而非子女,父母應該摒除「他是唯一」的教養心態,從小為孩子拉界線,避免孩子建立依賴性格,造成往後無法適應獨立自主的生活。



1. 排除罪惡感:
楊曉苓提到,許多父母對無法給孩子手足親情,感到愧疚,所以面對孩子所有要求時,總是放下手邊工作,無限制的滿足孩子,如此,除了容易養成孩子小霸王性格外,也會間接造成孩子依賴父母,更可能形成彼此相互依賴,無法離開對方,也缺乏獨自面對問題的能力。

2. 懂得放手:
陳曉楓表示,父母必須了解孩子不可能一輩子待在自己身邊,因此,不要事事皆幫他處理得盡善盡美,適時鬆手讓孩子嘗試,像是整理玩具,不但可以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此外,也能嘗試著不仰賴他人幫助,獨立完成事情的經驗。



簡明珠提到,產生依賴性格的獨生子女的父母特色,其一是全職媽媽,因其有充足時間陪伴孩子;再來是對孩子期望高的家長,因為會希望孩子多學習,因此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反之,母親若具有高度自主意識,希望孩子能盡快能獨當一面,獨生子女也真能建立獨立意識。



詳細文章內容連結http://www.bobo.com.tw/special/index.asp
●專家小檔案
王俐文
現職/高雄市禾園嬰幼兒學校園長
學歷/明新科技大學幼兒教育系

簡明珠
現職/漢林堡蒙特梭利托兒所園長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碩士

楊曉苓
現職/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幼兒教育博士

陳若琳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主任
學歷/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兒童與家庭研究所博士

陳曉楓
現職/親職教育講師
學歷/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禾園優質托嬰館 的頭像
    禾園優質托嬰館

    禾園嬰幼兒文教集團(HO-YUAN)-托嬰中心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