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8499091447.jpg

1628499103573.jpg

文章標籤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20289332754@2x.jpg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 0~6 歲學前教養關鍵解答》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31979

文/張瀞文  圖/禾園文教

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 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 而困惑苦惱! 學步兒「難纏」, 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 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 又可以怎麼 做, 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 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 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 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 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令父母又愛又氣的學步兒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 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有人稱學步 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 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發展。

重要發展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 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怎麼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作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林佩蓉認為,孩子 因為年紀小,難以清楚表達心中想法。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在路上看見迎面而來的大哥哥手中的氣 球很漂亮,也想要,可是不知道怎麼講,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生氣了。遇到這些不明所以的 情緒,先不要問理由,因為孩子很難說清楚的,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 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 ,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 :「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 了。」

重要發展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 「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 :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 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 ,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怎麼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這時期, 要孩子有自發性探索的慾望,表示他的心理有一定成熟度,如果嘗試的事不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 傷害,就容許孩子盡情探索吧。

1. 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

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 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 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櫥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 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 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 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辨 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 ,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 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

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 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 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尺寸適合、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 ,分配他自己的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

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 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 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 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重要發展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也會發展出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怎麼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 允許孩子黏你:

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 ,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林佩蓉提醒,有些時候孩子的「黏」反而呈現他的不安全感,擔心父母一離開就不回來了。安撫 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信賴」;每次要離開,都讓孩子知道,告知他你會回來的時間, 且言出必行。幾次之後,孩子會知道你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降低不安全感。

2. 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

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 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 怕黑喔! 接著運用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 穩定的生活作息:

《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 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 ?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重要發展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 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 ,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 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 示。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 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 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 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或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 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怎麼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 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 欣賞他的勇敢:

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 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天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 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 故意投降:

《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 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 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 動把背心脫掉。

3. 轉移注意力:

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 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 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 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 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 (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 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 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 好的身教:

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 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重要發展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 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 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父母可以怎麼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 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 和孩子建立好關係:

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 作時,儘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 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儘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2 .讓孩子加入你的工作:

林佩蓉認為,每天一定要有一段「全心全意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那段 時間裡,放下家事、關掉電話,認真陪伴他。在這段時間之外,如果你有其他的事要做,讓他知:「媽媽肚子餓,需要好好吃飯的時間。」或者邀請孩子加 入你的工作:「媽媽現在要洗碗,你幫忙擦桌子好不好?

3. 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

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因 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 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 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 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 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更高 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 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 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 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林佩蓉舉例,三歲幼兒的生活步調和大人截然不同,他們是緩慢、重視過程的,可是大人卻常以 匆忙的步調要求孩子。所以父母最常說的話是「快一點」,最常做的事是代勞孩子應該學習的生 活自理能力,這些「身教」讓現在的孩子普遍情緒不佳、沒有耐心,也不願意等待。要養出從 容、好情緒、懂得生活的好孩子,父母自己得先放下腳步才行。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 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 ,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 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 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 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 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 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 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 ,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文章標籤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黃鈺倫 採訪諮詢╱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陳韻如

寶寶黏人是分離焦慮的常見表現,為什麼嬰幼兒會有分離焦慮?又該如何照顧以及幫助寶寶克服呢?

物體恆存概念

「物體恆存」源自瑞士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指的是嬰幼兒對於不在眼前的物體,認知裡仍然能夠知道它是存在的。例如:使用玩具逗弄寶寶,再將玩具藏起來,此時寶寶會出現「尋找」的動作,就是因為寶寶的認知裡有「物體恆存」的概念,理解即便玩具消失在眼前,但事實上仍然存在。生活中常見的躲貓貓遊戲,就是刺激寶寶「物體恆存」認知的最佳活動,透過躲起來後又出現,讓寶寶建立「人恆存」的概念。

嚴重分離焦慮症狀

抗拒分離、哭鬧或者緊黏著主要照顧者,這些都是嬰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陳韻如臨床心理師表示,孩子的焦慮反應,可以經過照顧者適當安撫和引導,並且隨著時間適應環境後,這些反應會逐漸減緩;不過,每個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發展、先天對新環境接納和適應的速度以及親子互動、教養方式的不同,均會影響孩子焦慮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陳韻如臨床心理師提醒,若發覺孩子分離焦慮反應較同齡孩子強烈、持久,且一再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時,例如:激烈哭泣至嘔吐、自傷或傷人,頻繁抱怨身體不適,拒絕參與各項日常活動,像是不想上學、不願自己睡覺、不想和其他孩子玩,尤其三歲以後仍然如此,建議需要考量專業醫療協助,了解孩子的情緒原因並及早介入。

如何克服分離焦慮

下列四點可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的情緒反應。

1.照顧者的心態調整

陳韻如臨床心理師表示,不僅孩子會有分離焦慮的階段,照顧者同樣也可能有分離焦慮的表現,像是與孩子分離時,照顧者可能覺得不捨,擔憂孩子受傷、哭鬧或有情緒反應,此時照顧者若過度焦慮,敏感的孩子可能會感受到照顧者的緊張不安,進而變得倚賴、不敢獨自探索;此外,若照顧者過於保護,可能會減少孩子嘗試探索、學習適應、與人互動的機會。因此,照顧者的心態調整就很重要,無論是離開或重逢時,要保持平穩情緒,應該適度地放手、支持孩子獨立。

2.給予足夠安全感

給予孩子足夠安全感也能有效減緩分離焦慮的情緒,陳韻如臨床心理師提到,常見孩子在剛開始探索環境時,會往前走幾步或玩一會兒,又不安地回頭確認照顧者是否還在,或者尋求照顧者擁抱,此時藉由照顧者適時的安撫,能夠協助孩子累積足夠的安全感,使孩子日後更有自信地面對分離、探索環境。安撫孩子情緒的方式,也能透過與孩子短暫分離時,持續以溫柔語氣和孩子說話,讓孩子知道照顧者還在身邊,使孩子比較安心,並且也能從中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此外,幼兒在學習調適環境的過程中,照顧者可以幫孩子帶著熟悉或喜愛的物品,滿足安全感,協助孩子安撫自身情緒。

3.循序漸進地練習

無論將孩子交給保母照顧或是送去幼兒園,分離的那一刻總是很煎熬,陳韻如臨床心理師建議,協助孩子練習獨立、減緩分離焦慮,可掌握循序漸進的重要原則,照顧者可以先溫和地帶領孩子接近和嘗試新事物,避免馬上強迫分離。例如:若要交由保母照顧,第一步,主要照顧者可以請保母到家中,先與孩子互相熟悉,與孩子玩遊戲,讓孩子有開心的經驗;第二步,照顧者偕同孩子一起到保母家,慢慢試著交由保母照顧,但照顧者仍然在旁陪同;第三步,照顧者可以先暫時離開一陣子,之後再把離開的時間拉長,讓孩子一步步在微小的變動幅度下逐漸習慣、體會愉悅的探索或互動經驗,促使孩子有成功的分離經驗,日後面對分離也較能夠適應。

4.遵守與孩子的約定

陳韻如臨床心理師表示,可以提前帶孩子熟悉幼兒園或者保母家等陌生環境,抑或對2歲以上較大的孩子,用簡單的字句與他溝通、幫忙做心理準備,例如:事先告知有誰會參與、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或有什麼好玩的玩具等,孩子對能預期的事情較能感受到安心,進而提升孩子參與的意願。

除此之外,陳韻如臨床心理師叮嚀,無論送孩子去哪,都千萬不要不告而別或偷偷離開,因為當孩子發現後,反而更容易加深照顧者會突然不見的不安全感,造成下次更難分離的狀況,建議應該與孩子事先約定,告訴他什麼時候會來接,並且一定要說到做到,雖然剛開始孩子可能會哭,但是經過反覆的練習,就會逐漸習慣,另外,照顧者去接孩子時,也可以適時鼓勵孩子,像是對孩子說:「媽媽(照顧者)剛剛不在這邊,你也玩得很開心啊!很棒喔!」幫助孩子增加自信心。

 

嬰幼兒分離焦慮時期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臨床心理師陳韻如表示,分離焦慮是嬰幼兒的正常發展過程,一般而言,月齡68個月的寶寶會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表現,1歲多達到高峰期,2歲後才逐漸減緩。主要的原因是6個月後,寶寶的視覺以及記憶能力發展逐漸成熟,能夠開始區辨主要照顧者以及陌生人,並且與主要照顧者建立情感緊密的依附關係;然而,此階段的寶寶對於「物體恆存」概念還不夠純熟,因此,當主要照顧者離開寶寶的視線,寶寶的認知裡就會覺得照顧者消失、不存在了,進而導致焦慮的表現。

 

小叮嚀

分離焦慮的表現是正常的發展過程,若與同齡孩子相比,並無太過強烈持久且影響生活適應,家長便無須太過擔心,提醒家長面臨與孩子分離時,適當覺察和調整自身心情也很重要,避免過於保護或過快強迫分離,應該適時提供孩子接觸不同環境的機會,逐步引導,同時給予鼓勵,如此一來,可減緩孩子未來面臨分離等環境變動而產生的焦慮。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3-29 00:00 (更新:2020-03-31 16:30)by 前橋明

現代嬰幼兒正面臨作息紊亂的夜型化危機,常躁動不安、容易生氣,日本嬰幼兒作息權威前橋明教授建議,只要多帶小孩到戶外玩,父母所遭遇的各種育兒問題和擔憂都將消失殆盡。

缺乏運動、晚睡晚起、不吃早餐、排便習慣不固定......這幾年,孩子身上的問題實在不少。長期從事嬰幼兒發展研究的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醫學博士前橋明也觀察到,現代小孩普遍有著早上就在喊累,一點也不想玩;不太和其他小孩交朋友;躁動不安,動不動就生氣;沒力氣,心裡少有感動等症狀,或許父母視之為「正常」,但其實這是「很不正常」的問題。前橋明提醒千萬不能對此見怪不怪,因為如果任其慢性化、嚴重化,會造成自律神經功能低下,引起荷爾蒙分泌異常,孩子的活動能力將會嚴重惡化。等到孩子進小學,或升上國中,他們會無法專注念書,甚至有可能變成整天關在家裡不出門的繭居族。

聽起來很嚇人,但這就是孩子們的現況。不過,前橋明指出這個狀況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多到「戶外遊戲」。透過戶外活動舒服的感到疲累早睡早起自律神經功能提升身心健康成長自律神經正常運作。這麼簡單,就能改變孩子的未來,只要多到外面活動身體,暢快玩耍。

前橋明在新著作《動得夠,孩子更好教!──幼兒作息權威的24個祕訣,提升孩子各種潛能》序言中提到,或許父母會想,孩子有堆積如山的事情非學不可,只顧著玩怎麼行?但對孩子此時此刻和將來而言,在外玩耍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孩子若能在遊戲中盡情,沉浸在大玩特玩中,父母所遭遇的各種育兒問題和擔憂都將消失殆盡。

他也強調,幼兒六歲左右,神經功能的發展大約達到成人的90%左右。在神經系統急速成長的幼兒階段,孩子有過多少不同的運動經驗,體驗過多少遊戲,對於他這輩子的運動機能好壞,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這個發展的最適期,一旦錯過就不再來。以下是本書精彩內容摘要:

 

多讓幼兒走路有益身心

在現今社會中,孩子們的運動時間和空間持續減少,家長們卻對此毫不在意。或許很多人認為,孩子就算沒運動,反正身體還算健康、精神不錯就無須擔心。其實,不運動造成的問題多多,例如有些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專注力不足、無法和朋友和平相處,以及欠缺意志力和力氣等。這些症狀其實都與幼兒成長期欠缺運動,大大有關。

 

現代社會的父母工作忙碌,育兒種種常得遷就,甚至無力扭轉現狀。結果日積月累出許多勉為其難。例如,孩子們跟著大人晚睡,過著夜型化的生活,電視、電玩和智慧型手機的強光刺激,也擾亂了原本的健康作息。結果孩子太晚起床來不及吃早餐,早上無精打采的狀況愈來愈多。這就是惡性循環。

孩子的生活基礎,其實是建立在好好吃、好好玩、好好睡這三件事上。這些基礎一旦崩解,身為人所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會隨之瓦解。

此外,孩子們每天的步行量,正在大幅減少中,1985年的幼兒每天平均步行量有一萬兩千步,在1998年後衰退到只剩五千步左右。面對這樣的銳減,著實令人著急。從孩子的步行量,大致能看出他的體力。體力,正是確保孩子能恰如其分的好好玩耍、好好吃飯,以及好好睡覺的基礎力量。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小孩就是體力比較差啊。我認為,這不是一句話輕輕帶過就沒事了。體力差的孩子缺乏毅力,也無法維持專注力。日常的活力不足,許多面向都會發生問題。

那麼,該如何增加步行量呢?

我推薦的方法是:走路上學,就這麼簡單。走路上學不僅可以增加步行量,提升體力,親子間邊走邊聊天的對話,更有著無可取代的價值。

我也很了解,許多父母可能覺得,上下學的接送不過是例行公事,不管是直接開車或騎自行車,還是以省時優先吧。但是,陪孩子走一段路上學,可是一段非常珍貴的時光,足以孕育孩子心靈和身體,塑造人格。

戶外遊戲培養空間能力

現在孩子看電視的頻率真的很高。各式節目讓人學習到許多新知。但我認為,還是需要多多考慮「盯著電視太久」的問題。我希望爸媽了解一件事,不管電視的畫質如何提升、功能多強大,其間提供的終究是一個「平面世界」。

如果孩子長時間盯著電視瞧,就培養不出距離感和空間感,日常生活中,也容易發生和來自前方或側方者相撞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電視培養不出空間認知能力。如此一來,和朋友玩耍時,也可能遇到球飛過來卻不會閃避,被球直接砸中臉部,或是摔倒時不會用伸手撐住自己......等等狀況。令人心驚的是,過度沉浸在平面世界,造成了身處立體世界的人,不具備真實世界該有的空間距離感。

如果你也擔心自己的小孩欠缺空間認知能力,我建議,多讓孩子玩公園裡的攀爬架。在攀爬架上,不只是上下攀爬,還會自然產生很多立體的活動,像是「爬行前進」、「鑽」、「繞圈」等。孩子必須手腳並用,讓手和腳各司其職,才能完成整個動作。

在玩攀爬架時,就算沒用眼睛去看一眼,也會知道自己的頭大概到哪個位置,心裡會計算著,該怎麼鑽過去,頭才不會敲到鐵竿。這就是空間認知能力。

再者,攀爬架也很適合和朋友一起玩,而且可以變化出多種遊戲。例如,比賽攀爬的速度,或是利用高低差來玩「鬼抓人」,只要爬得比鬼高,鬼就不能抓你。攀爬架也可以當成扮家家酒時的房子,也可以做為祕密基地。透過攀爬架,孩子能充分和玩伴互動,邊玩邊動腦、動身體、動心思。

我並非否定電視的價值,也不主張父母必須強制關掉電視、禁看電視。但我認為,大人有責任要讓孩子們知道,屋子之外有更好玩的東西。

若讓孩子來選,他們一定會選擇比較好玩的東西。之所以執著於電視,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外面有多好玩,不知道其實有一些只存在立體世界中,足以令人流連忘返、十足有趣的體驗。不同於以往,現今的居家環境是如此舒適宜人,令人不想出門,也正因為如此,大人們更必須把孩子帶出門,體驗室外的活動。

每天至少在外玩半小時

遇上天氣好的日子,一天內至少讓孩子在外面玩個30分鐘吧。也可以把30分鐘拆成好幾段。比方說,早上媽媽還在做早餐的時間,是不是可以由爸爸帶孩子到外面散步一下呢?如果住家附近有公園的話,也可以帶顆球去玩個10分鐘。或是走路去買東西時,也讓孩子幫忙提東西。如果孩子就讀的幼兒園路程較遠,無法走路上學的話,父母可考慮把腳踏車停在半路上,留一半的路程步行,這也是另一種方式。

想增加戶外活動,不需勉強而行,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常惦記著找機會到戶外走走,並試著多到外面去玩。玩遊戲不需要拘泥場地,而且,運用身體就能玩的活動,不計其數。

一聽到「戶外活動」,大人們很容易只想到運動場或是主題樂園之類的地點。但這充其量只是大人的自我滿足。孩子就算沒有任何遊樂設備,得靠自己找樂子來玩都不是問題。踢石頭、踩影子、撿葉子都好,什麼都可以玩。孩子是玩耍的天才,只要父母能和他們一起走出屋外就夠了。

玩得愈多,情緒愈穩定

我發現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愈是玩得滿頭大汗的孩子,穩定性愈高。大人應該也有過類似的經驗,運動流汗後,身心覺得格外舒暢。

當人的身體開始活動,體溫便會上升。血液循環變好了,就能充分輸送養分,把氧氣送達腦部。如此一來,就能產生提振精神的效果,也有助於舒緩情緒。流汗能帶來好心情的說法,確實有其根據。

身體有活動,心也會跟著動起來。孩子每天在生活中,其實累積了各種不安、憤怒、恐懼及不滿,而紓解這些情緒最安全有效的方式,就是找一個能讓孩子沉醉其中的遊戲。

好動坐不住的小孩,愈是不讓他動,他往往愈愛動來動去。很多例子顯示,運動能量無處發洩,反而對情緒造成負面影響。想擁有健全心靈發展,就必須適度的紓解能量。

孩子愈常運動,情緒愈能發展,當情緒愈成熟,運動的內容也更豐富多變。如果你憂心孩子的情緒問題,就讓他盡情暢快、汗流浹背的大玩一場,這就是最棒的解方了。

運動機能更是促進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礎。基礎打得好不好,足以影響基礎之上所建構出的樣貌。幼兒期的戶外活動,是孕育未來的重要體驗。而且,這也是父母能和孩子共處的寶貴時間。

對孩子身體和心靈而言,對想保有親子時間的父母來說,此時此刻就是最重要的。不論再怎麼忙,也要想辦法擠出時間,帶孩子到外面去玩,因為,戶外遊戲絕對值得你這麼做!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動得夠,孩子更好教!──幼兒作息權威的24個祕訣,提升孩子各種潛能》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園使用國產豬牛

文章標籤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她們無法每天光鮮亮麗,但是她們卻甘之如飴,因為對孩子的愛滿溢。
他們是孩子的另一個媽咪,親愛的老師們,教師節快樂!
 
出演|禾園嬰幼兒文教師生
支持禾園 訂閱訂起來➔https://reurl.cc/Md4WjK
 
追蹤我們 Follow Us
★Facebook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OYUANSCHOOL
★高雄市私立禾園幼兒園https://reurl.cc/Md4Wmm
★高雄市私立禾園托嬰中心https://reurl.cc/Ez4YN1
★高雄市私立友愛幼兒園https://reurl.cc/v10GxN
★臺北市私立禾園托嬰中心https://reurl.cc/N64Oox
★高雄市私立禾豐托嬰中心https://reurl.cc/Md4Wg3
★高雄市私立禾苑托嬰中心https://reurl.cc/pyr82e
 
 
 
 
文章標籤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禾園退燒藥使用須知

為避免不當使用發燒藥品,針對發燒藥使用,以下為相關校園用藥規範:

一切依照醫囑單用藥,醫生交待什麼狀況下用退燒藥就什麼時候用。

 

不論有無發燒,孩子生病本就具傳染力,除了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請家長接回照顧外,所有使用物品應消毒也避免其他孩子使用,環境消毒也應注意使用工具是否會造成交叉感染或間接感染。

 

生病的孩子情緒很重要,情緒好身體才會恢復快,最好由平日照顧者親自照顧,「視病如子」是專業照顧者必要的態度。

 

我們的聯絡本有詳載每次體溫測量結果(沒生病ㄧ天量二至三次;有生病ㄧ天最少測量三至五次)憑記錄家長就可提供醫生參考,也避免問診時因病況說明不清楚導致醫師誤診。

 

一般來說,吃了退燒藥沒退,通常就是直接送醫的警訊,且ㄧ天也建議只吃ㄧ次單獨開的退燒藥(非含藥包內),若要吃到兩次以上,代表退不下來,此時最好直接看醫生。以下是可彈性不用退燒藥的狀況:

 

1.發燒時,活動力、食慾、睡眠都無影響。

 

2.退燒藥非此次醫囑單所開(例如:有些家長會留存之前醫師開的藥,混在新藥包裡要求要用,且非醫師同意)

 

每次發燒即通知ㄧ次家長,並留有知會記錄,照顧者不能只告知家長發燒幾度,要確實詳述目前孩子精神、食慾、活動狀態,若已達醫囑標準需用發燒藥,請與家長確認是否要使用。

文章標籤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投書】裝監視器有用嗎?請看見幼教機構層層剝削下的報復性情緒

作者/中華國際全齡關照教育促進會理事長  王俐文

這幾年不管公立、私立或各種公私協力的托教機構,甚或是居家保母或是家庭本身,都出現多起「不當管教」案例,每每令人生氣難過許久,不禁自問這個社會究竟怎麼了?我們的教育體系出了什麼問題?「少子化」現象已經讓「孩子」成為社會中最稀有的一群人,但在亟欲保護的狀況下,卻又頻繁發生造成孩子身心傷害的不當管教事件。

在每個家長將應承擔的家庭責任理所當然堆往幼教老師肩上的今日,第一個被犧牲的就是幼教老師的家庭。我進入幼教業,已經將近25年。從老師到學校創辦人,從打掃、佈置、文書、修繕、溝通協調、自製教具、教學、彈琴、科學、藝術、管理等等,各式各樣的幼教瑣事都做過,各式各樣的挑戰也試過,皮膚越來越差,肩膀越來越厚,動作越來越快,打扮越來越少。從不會眼觀四面變成耳聽八方,從沒膽子的實習姐姐變成什麼都不怕且眾多孩子口中喊的媽媽,從怕髒不敢碰變成再髒都可以自己來……在這樣的職場鍛練下,每個幼教人在回到家庭後,都早已精疲力盡。

「無死角」的監視錄影、提高罰鍰與增加裁罰方式,就能遏阻「不當管教」問題再發生嗎?增加情緒管理課程就真的能讓家長不再憂心?改變公私幼比例就能夠減少「不當管教」問題?當了全心全意的好老師,就無法真的當全心陪伴的好爸媽。幼教人的家庭背後總有不同的故事,一個能讓自己流淚的故事,有犧牲有心酸,有無奈有傷心,把心力奉獻在成就他人的家庭身上,像無數的安全繩網一樣的交織著。我常說,最有福氣的行業,幼教業當之無愧,因為助人成長幸福,才是幼教業的使命,想要謀利,只會對幼童帶來傷害。

「一個巴掌拍不響」違法下的層層壓迫

這些不當管教案例,到底在違法背後隱藏多少潛在的問題?「不當管教」在學前教育中,似乎已成為長期不被尊重、層層被剝削下報復式的情緒宣洩結果,更道出在教育金字塔最底層的幼教老師,在受壓迫下的反彈現象政府-校園-家庭所產生的壓迫鏈,讓孩子不知不覺成為改善少子化政策下的犧牲品

許多幼教人不敢喊「我幼教人我驕傲」,是因為幼教業一直以來都被大眾當成僅有「看顧」功能的勞力工作,就像《做工的人》這部戲中所呈現的工人角色一般,卻不曾想過,一間房子的建造、一個人的品格及學習態度的養成,少了基礎教育及施作,都將造成永久的後天不良問題。

越是奠基的工作,越是不被看見,就如同房子蓋好了,大家只會稱讚設計建築師,忽略一間房子需要多少專業的工人冒著生命危險來成就一位建築師。孩子學成了,大家也只會記得最後階段的指導老師,卻忽視了教一個「似懂非懂」的孩子,比教一個「什麼都懂」的孩子還要難。我們的社會對於「表象」成品的重視仍舊多於「根基」啟蒙,不當管教問題並非只是單一機構問題,而是整個幼教體制弊病下的惡果。

重罰真能遏止「不當管教」?

回首過去,所有的幼教人在踏入幼教業時,無不是抱著愛孩子的初衷而來。在家裡,他們也是被父母捧在手心疼愛的孩子,在職場,他們不求富貴只求付出,內心也都有想要完成的夢想。有人想要平凡安穩的生活,有人想要幫助更多的孩子,有人想要組成幸福家庭,有人想要繼續學習,為孩子帶來更豐富的新知。儘管不被重視,儘管沾滿孩子們的口水及訓練孩子自理後的髒穢物,都願意為了心中的夢,一直撐下去,一直努力著。

即使這份工作走的很累、很無力,被政府當成犯人管理,讓家長當成僕人使喚,受到旁人不尊重的眼神看待,內心仍像藤蔓一樣,牢牢的牽絆住那份堅韌。相信每個努力的幼教人,都不想因為體制產生的問題,而被迫讓大眾用放大鏡檢視;每個用心在付出的幼教人,都不想要自己所有的舉止行為都被透明化檢討;每個在職場的幼教人們,都想能利用專業來教導正在牙牙學語的孩子們,也想給予每個孩子更美好順遂的未來。

但曾幾何時,這些抱著愛孩子初衷踏入幼教業的人,卻變成傷害孩子的陌生人,專業的快樂場域,淪為傷害孩子的恐怖煉獄,該是倍受尊敬的「貴」人老師,如今成為祈求原諒的「跪」人老師。時至今日,不當管教已成為幼教人深怕誤入的黑暗叢林,更不是一塊警告牌祭重罰就能阻擋得了!

我認為不當管教並非罰責重就能遏止,因為當重罰產生,亦代表孩子的傷害已經造成。更何況,哪個不當管教不是在監視器下發生?調閱監視器,不也代表傷害孩子的存在事實?另一方面,再多的情緒管理課程,都只是暫時壓住某些失控行為。因此,在傷害已造成的狀況下,重罰只是撫慰人心的一種做法,並不能真的遏止不當管教。

讓幼教回歸單純的美好

在所有的工作環境中,整天和小孩相處的幼教業可能最為單純,但也因為過於單純,老師就像長期受虐的婦女,習慣被說服,也習慣被不合理的對待。在層層剝削及苛刻的對待下,他們隨時處在壓力爆炸的邊緣。你眼前所見的每座幼教獎盃,其實都是用汗與淚一點一滴的築起,用方巾一次一次抹出孩子可愛的臉,用愛牢牢的抱住每一位純真的孩子所換來的。

幼教並非什麼不專業的職業,而要如同醫生一般的敏銳、律師一般的伶俐、藝術家一般的美感手巧,教授一般的求知見解,偵探一般的抽絲剝繭,但又是誰讓這麼專業的幼教人變得不專業?

幼教人的初衷因何消失殆盡?可能的原因包含:

「少子化」造就了父母責任無止盡的轉嫁,也成就了包金包銀的孩子們;

「少師化」形成了業界寧爛勿缺的奇特現象,不專業充斥在專業的場域上;

「缺友善」來自於幼教政策的現況,犯人式無彈性管理讓人與人相處更具隔閡;

「缺地氣」很會考證照的老師不見得很會帶孩子,很會帶孩子不代表很會教孩子,很會教孩子不見得能教出好孩子,不當管教不乏評鑑績優、公辦民營的機構,也不乏知名大專院校所培育出來的師資,可見學前教育在產、官、學界均已失能;

「阻自由」平價的同時,帶來的是不當管教的危機,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長期阻礙私校收費,在人工最昂貴的時代,卻無法回歸市場自由機制,是教育最無奈的現象。

以上這些,都是抹滅幼教人初衷的真實原因。唯有徹頭徹尾檢討才是真正預防不當管教的好方法,校園生活才會回復原有的幸福快樂,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

(原文出處:天下雜誌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9629

文章標籤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資深蒙特梭利老師 - 李坤珊 (親子天下雜誌 24 )

如何克服孩子的恐懼,讓他勇敢跨出第一步?當幼兒害怕,讓他知道大人會等待,不會撒手離開。大人願意等待,對孩子來說,代表大人接納他的掙扎;孩子安心,才能跨越心中的恐懼。

我的孩子是不是像顆草莓,一碰就瘀青受傷呢?直到今 天,每當思考該如何處理孩子受挫時,我都會問自己這個 問題......

不剝奪孩子經歷害怕的過程

下午放學後,我在教室裡整理碗盤。七歲的梅根悄悄走進來,低著頭說:「我想念你!我可以在 這裡待一下嗎?」正如她三歲起,我們就有的默契,我張開雙臂,緊抱了她一下,說:「好呀! 我就在這兒等你。」就這樣,梅根在圖書角待了十分鐘,直到哥哥來接她。

梅根跟了我三年。她來自一個不快樂的家庭,她的眉頭老是鎖得緊緊的,也拒絕嘗試任何新事 物。我花了三個月才讓她開口說話。在那三個月裡,我不斷以言語來說明她的情緒和想法,讓她 知道我會盡力了解她,也幫助三歲的她了解自己。

比如,她不願意上廁所,因為她害怕門會關上。我就對她說:「我知道梅根怕門關起來,但上廁 所是隱密的事,應該把門關上。我知道你害怕,那你留個小縫,我在門外等你。」就這樣,連續 兩個月,每次她要上廁所,就留個小縫。她總從縫裡看我是否在那兒?而我也總說:「我就在這 兒等你。」慢慢的,我愈離愈遠,讓她在安心的基礎下,放心的關上了門。

我並沒有因為她害怕,就順從她的害怕,讓她不關門,因為那反而阻擋了孩子嘗試的機會,並強化她的害怕。換句話說,為孩子擋住害怕,反而剝奪了他經歷畏懼的過程。適度的經歷那些過 程,不但不會摧毀孩子的自信,反而會讓孩子面對生命的勇氣,慢慢發芽。

我也沒有高高在上的批判孩子的害怕,或否認她的情緒和想法,硬要她趕快勇敢。相反的,我不 加評斷,直接指認她的情緒,進而提供合理的方案,讓她嘗試新的開始。

我善用了幼兒必須看見成人在旁邊,或需要成人以肢體動作(例如 擁抱)來增強信心的心理特性,所以提出「我在門旁等她」的保 證。讓幼兒知道,在面對害怕的路上,成人會等待,不會撒手離 開。大人的等待,對孩子特別重要,因為那訊號是「接納」──接 納他決定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不奪走孩子決定是否要放手一試的 過程,生命的韌度,才有機會緩緩增強。

不奪走孩子掙扎的過程

兩歲十個月的普莉,在教室搆不著水龍頭,在操場也踩不動任何三輪車。開學三天了,她只願意 待在我身旁,看著其他孩子上上下下溜滑梯。第四天,她看著我,慢慢的走向滑梯的階梯。每爬 上一步,就看我一眼,直到到了滑梯的頂端。

她的臉龐寫滿了畏懼,眼中充滿了擔心。我走向滑梯底端,仰頭告訴她:「我知道你害怕,坐下 來,慢慢往下滑,我在這兒等你。」我們相互對看,我等著她的掙扎,直到她從上端輕輕的滑下 來,我們的眼光從未離開對方一刻......

從普莉又笑又怕的表情,我知道她信任我的「等待」,因為我肯定她的害怕,沒有剝奪她經歷畏 懼的過程。她信任我的「不放棄」,因為我允許她的擔心,沒有奪走她要不要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

不剝奪孩子經歷畏懼的過程,面對生命的勇氣,會慢慢發芽。不奪走孩子放手一試的掙扎過程, 他的生命韌度,會緩緩增強。雖然成人的陪伴和等待是關鍵,但允許孩子經歷適度的畏懼,則是 愛和智慧。

不擋住孩子面對害怕的選擇

那年冬天,雪下得好厚。幾天下來,操場上不只蓋滿大雪,也結了厚厚的冰。孩子們迫不急待的要去操場上玩雪「溜冰」!但對卡倫來說,可 不是這樣的。

聽到我宣布要到外面玩,卡倫就哭了。問他為什麼?他就一直哭:「我 不要摔跤,我不要摔跤!」當其他十九個小孩忙著穿雪衣、雪褲、雪鞋 時,我只得先把放聲大哭的卡倫抱到懷中,安撫他的恐懼。

等他哭聲稍減後,我說:「珊卓拉老師必須帶你們出門,荷莉老師沒辦法一個人帶十九個小朋友。別 擔心,到操場時,我會一直牽你的手。」有了這個協議,四歲的卡倫很 快著了裝。當然,到了外頭,我也遵守我的承諾,一直牽著他的手。

整整三十分鐘,他一步都沒有離開我,我也沒推開他,但我一直注意他 的觀察,用問題來幫助他了解自己。比方說,順著他的眼光,我知道他 在笑那幾個以鴨子姿勢、滑在冰上的孩子。於是我說:「他們玩得好開心對不對?冰好滑喲,因為冰滑,所以才能滑得那麼快呢。」就在這零星的對話, 回教室前,我注意到卡倫一手拉著我,而腳已開始來來回回的在冰上滑來滑去。

隔天,到戶外前,卡倫跑到我面前說:「你會拉著我的手對不對?」我對他點點頭,他放心的穿 好了雪衣出門。到了操場,我先去開圍欄的門,讓那些迫不急待的孩子們陸續通過,直到只剩下他。

我和卡倫兩人,大概隔著十步的距離,我只說:「我站在這裡等你喲。」然後蓄意側過頭去跟助 教說話,給卡倫掙扎的時間、給他面對害怕的選擇。因為我知道在那個剎那,過多的言語(比如 說:「別害怕,你是大孩子了......」)只會增加他的恐懼,提醒他的憂慮;一直注視著他,也可

能強化他選擇依賴。但短短的一句肯定,反而能讓他安心;不但安心有人接納他的掙扎,也安心 沒有過多的選擇讓他徬徨:「我勢必得往前走走看!」

正如我對卡倫的了解,他等了一會兒,就一小步、一小步的走向我。 等他到我身旁時,我還沒開 口,他已手足舞蹈的說:「我做到了!我做到了!」十分鐘後,他已加入鴨子滑冰的陣容,笑得 人仰馬翻。

不阻礙孩子面對失落的畏懼

看著孩子從跌倒中長大,從眼淚裡成熟,對父母來說,是很捨不得的。某天翻到女兒寧寧在五歲 那年,為我父親所畫的幾張輓聯照片。畫中的寧寧自己,淚流滿面,在外公的棺木旁,她則畫滿 了愛心和花朵。畫輓聯,完全是她自己的主意。她說:「我要跟外公說我很愛他,我要畫畫給 他,說再見。」

如何讓孩子面對至親的死亡,我們的傳統有好多禁忌。而其中一個假設點是,我們認為孩子無法 處理對失落的恐懼,好像只要大人不說、不讓孩子看見、聽見,孩子

對於失去至親的恐懼就會減低?但我們忽略了兩個事實:

首先,孩子並不會因大人不說,就停止尋找答案。因為孩子的經驗 少,所以來自他們自己的解釋,通常會帶來更大的恐懼。比方說:

「一定是我不乖,所以他氣死了。」

第二,「至親突然不見」,其實比「好好說再見」要來得可怕。突 然不見,像是被丟棄;好好說再見,則有一個完整的結束。有了結束,才有新生的開始。

有了這個認識,那年在處理父親喪事的過程中,我和我妹妹決定 帶著寧寧,讓她完整、慢慢的走完向外公說再見的路。我們帶著 她頌經,我妹妹更以一個紙盒和娃娃,對五歲的寧寧解釋外公的身體 到哪裡去了。因為有了說再見的過程,寧寧對失去外公沒有恐懼,只有懷念。還記得喪禮後,我 們回到美國。有人送寧寧一顆氣球,但上車前的一瞬間,寧寧把它丟上天空,對我說:「我要把 氣球送給外公玩......」

不剝奪孩子經歷畏懼的過程,面對生命的勇氣,會慢慢發芽,那是我的見證。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禾園文教集團 創辦人王俐文

/禾園托嬰中心

 

「翻身」是寶寶人生第一次透過「靠自己」的平行移動,「平行移動」讓寶寶第一回看到世界的廣度。孩子從出生開始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學習,不論是「視覺所見、聽覺所及、嗅覺所聞、觸覺所感、味覺所嚐」都是影響孩子未來腦力發展的重要關鍵,寶寶學會翻身除了是運動技能的進一步發展開始,也代表已經進入敏銳度發展黃金期,更能促進智力發展。

 

「站立」是寶寶人生第一次依靠「身旁物」的垂直移動,「垂直移動」~讓寶寶頭一回看到世界的高度。

 

從被抱著觀察身旁的人事物到能自己扶站看到周遭的人事物,這對寶寶來說, 了是平衡控制學習的開始,更是意識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一個簡單的扶站過程更意味著寶寶憑藉自己解決目標問題能力的發展變化,寶寶的腦部發展此時期不容小覷。

文章標籤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