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了~媽咪~
祝媽咪~永遠快樂~
媽咪~愛你喔~
媽咪~永遠愛你~
媽咪~辛苦了
媽咪~愛你一輩子~
~謝謝媽咪辛苦照顧我~
媽咪~愛你呦~
謝謝媽咪~辛苦了~
媽咪~我愛你
辛苦了~媽咪~
祝媽咪~永遠快樂~
媽咪~愛你喔~
媽咪~永遠愛你~
媽咪~辛苦了
媽咪~愛你一輩子~
~謝謝媽咪辛苦照顧我~
媽咪~愛你呦~
謝謝媽咪~辛苦了~
媽咪~我愛你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王俐文園長
常常有家長到禾園反應,希望禾園可以開辦24小時的托育班,也有許多國外的參訪團體指名要求參訪禾園或進一步合作,甚至,有家長為了要能順利入班,即便班級額滿,都仍苦苦哀求我們超收他們的孩子,結果當然都被拒絕,其實,老實說身旁認識的所有同業朋友都會覺得不應該放棄這個賺錢的好機會,但是我總覺得孩子從出生就是個有生命有感情的個體,托嬰工作並不是設備好就可以代表一切,但如何將保育工作做到無懈可擊及如何將設備與孩子的發展做完整的配合才是最重要且最難的一環,而我認為禾園在這一塊還有很多可以努力及成長的空間,尤其在看過以下這篇文章後,更是讓人感觸很深,也是園長我為甚麼堅持不開辦24小時托育班的緣故,在學校我也常要求老師們只要對孩子好的事,寧願冒著沒學生的風險,我們也要堅持,因為不是每個家長天生就會教養孩子,老師的責任除了要教孩子更要引導家長學會如何正確教養孩子。
24小時的托育對孩子的影響
文/張瀞文
每當台灣高中、大學的學力測驗考季,就會有許多家長陷於煩惱,其中一樁常見的煩惱是,我的孩子功課不會很差,也很聰明,也有志向、目標,但就是提不起勁讀書,總是說一些對自己沒信心的話,越接近考季,就越懶散,早上都睡不醒,晚上又很晚睡,書也唸不下去…,這該怎麼辦?
這些孩子可能會被帶去看精神科醫師,被斷定是憂鬱症,開始吃起了治療憂鬱症藥物,但是吃了也不見好轉,或被帶去見輔導老師,接受一些性向評估,也得到很多鼓勵,結果還是一樣,沒力、憂鬱、焦躁、不安,有目標、有夢想,卻沒動力,就像汽車裡頭沒汽油,發動不了,到不了目的地。
其實根據統計,這些孩子幾乎有個共同特點,嬰幼兒期有與父母親不當分離的經驗,或者是嬰幼兒期有承受過心理創傷,但是創傷是隱約的,不是嚴重受虐的創傷,可以歸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
1. 嬰兒期開始到學齡期,交由他人或機構24小時照顧或者是雖在自家生活,白天佣人照顧,睡眠前皆由佣人哄抱入睡,夜晚也跟佣人共睡。
2. 自嬰兒期就不斷聽到負面言語,包括你很笨、很壞、不要你了、早知道不要生你、又生女兒沒有用等,讓負面情緒與負面自我概念跟著孩子一起長大,在心中長成一棵盤根錯節的大樹。
3. 嬰幼兒就喪失雙親中的一個或是兩個,或是雙親長期缺席,導致與父母的連結中斷,無法從父母處得到生命動力。
以上情況中,尤以嬰兒期24小時由非父母照顧,是最不容易被發掘的問題根源。
嬰兒到底會不會有憂傷?嬰兒會不會有無助感?就算會,旁人也不會知道,自以為聰明的大人認為嬰兒不會也不懂什麼什麼叫做無助,什麼叫做憂傷。
常有照顧者跟雇主父母說,「不會啦!嬰兒不是吃就是睡,你們每天晚上來接回去,反而讓她不容易適應你家的環境,晚上還出去,容易生病、驚嚇,24小時都在我這裡,對他比較好啦!」
此時,爸媽聽了,罪惡感減輕大半,因為晚上帶孩子回家,不僅多了交通奔波,妨礙加班與休閒娛樂,孩子的夜晚照顧與夜哭,更讓新手父母手忙腳亂,導致白天工作時精神不濟以及夫妻爭執,另外,孩子在家過夜,也影響到夫妻的性生活,新手爸爸抱怨孩子壞了他的好事,也會抱怨妻子過度在意孩子的反應,忽略了先生的存在,也因此,當照顧者說,24小時在照顧者家或機構對孩子最好,無異是天降甘霖般的福音,夫妻倆暨當了父母,還可以沒有罪惡感地過著沒有孩子的神仙生活。
然而,嬰兒無言表達自己,他的感覺誰知道?我們來想像一個住在照顧者家或機構的嬰兒的心聲。「自從滿月後,媽媽說要去上班,要找個阿姨照顧我,媽媽就消失了,剛開始一個禮拜來帶我回去一次,後來,來看看就走了,有時候兩個禮拜都沒來,有時候帶我出去逛逛,又送我回來。每次媽媽要離開,我都很想跟他回去,我好傷心,剛開始我會哭很久,後來我不哭了,因為我知道哭再久也沒用,阿姨還會罵我,雖然我沒再哭了,還是有很想哭的感覺。」、「在媽媽肚子裡是最幸福的,天天都聽到媽媽的聲音,聽到媽媽的心跳,感覺到媽媽的快樂與不快樂,當媽媽快樂,我就快樂,當媽媽不快樂,我就用我的心安慰她,希望她快點快樂起來,我可以感覺到媽媽知道我在安慰她。但是,出生之後沒多久,就很少聽到媽媽的心跳,幾乎聽不到了!我每天最想念媽媽的時候就是睡覺前那段時間,好想聽媽媽的心跳,聽媽媽唱歌給我聽,阿姨不是我的媽媽,沒有我熟悉的心跳聲,沒有媽媽的味道。有時候我好絕望,不知道要相信誰?我最信任的媽媽,為什麼都不來?為什麼把我給別人?是我不乖嗎?是我不好嗎?好想念媽媽,真希望不要出生,回到媽媽的肚子裡!」、「最近媽媽來帶我回去,我已經不會像以前一樣高興了,因為高興之後,就更難過!媽媽說,我跟她不親了!她責備我不願意找她,是她先不要我的,我不敢相信她是愛我的,我不信任媽媽,但是我又好愛她,好想她,我必須讓自己不想她,在阿姨家的日子才過的下去!我也讓自己不要對媽媽抱著希望,不要期待太多,這樣就不會對媽媽失望,我開始讓自己心裡沒有太多希望,就不會因為失望而難過了!」
嬰兒時期,長期與母親分離的孩子,信任感與不信任感的心理能力將不完全發展,潛意識中難以信任親近的人—我的母親,逐漸衍生成對自我的不信任感,總是自問自答,是我自己不夠好嗎?一定是我不夠好!我就是不夠好,從難以信任母親,衍生成難以信任自己以及身邊的人。
根據愛瑞克森教授的理論,信任感與不信任感不完全發展的嬰兒無法取得嬰兒期必須完成的心理能力—希望。
希望的心理能力不足,導致在未來每一個成長階段無法有足夠的自信與動力展望目標並面對挑戰,總是臨陣逃脫或是陣前投降,如同一個登山者,有企圖、目標、裝備、體力、技術,旁人看他萬般皆俱,一點都不懷疑他會成功,出發前他卻口口聲聲說自己一定辦不到,他無法像想自己成功的樣子,無法相信自己會成功,因為希望能量非常薄弱,讓他無法展望未來。
同時,嬰兒想念母親又見不到母親,得不到母親足夠的擁抱,憂傷的情緒便深深潛藏在嬰兒的內心深處,跟著嬰兒一起長大。
強大的不信任感與弱小的信任感伴著嬰兒長大,到了幼兒期,前者發展成羞愧懷疑的心理能力,後者發展成自主性,此幼兒的自主性必然不足;有些幼兒的憂傷轉成憤怒,自主性不能由正向行為表現,便跟著憤怒一起出現。
有些孩子在幼兒期已經回家跟父母同住,就變成父母口中的小魔星,他們都是無辜的小魔星!誰能了解他們的苦痛呢?若是學齡期才回家,問題更是層出不窮,每天都在挑戰父母的智慧與EQ。
然後,青春期時分,累積的情緒與不平衡心理張力,將到達巔峰,顯現出的問題大都是來自嬰兒期就失去對父母、自我與這個世界的信任,而這些無助又無辜的孩子,目前仍就被大量複製,特別在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級家庭。
若是你家有欲振乏力的孩子,停下來,看清楚孩子痛苦的身影?用以下方法幫幫他們~
1. 不要再一昧地責怪孩子而是努力鼓勵孩子。
2.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嘗試去完全體會他的感受。
3. 常常跟他提到那段無法與他相伴的時期,說出當時你對他的想念與愧疚,多跟他談起你對他嬰兒期的記憶,共同看以前的照片,讓他重新感受當時的你與現在的你對他的在意與關愛。爸媽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彌補孩子心裡那塊巨大的空缺。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呂適存 小兒科醫師
發燒是家長們最常遇到的問題,小寶寶患了病,最容易出現的症狀就是發燒。發燒很容易被察覺,父母的注意力也很自然的被它吸引,尤其當體溫升的比較高時,家長的緊張度也隨著升高,家長的情緒可以說是隨著體溫的上下而起伏。
小叮嚀:溫度的高低並不能表示得病的輕重,照顧寶寶生病時,最重要的是要找出真正造成發燒的原因,才能下正確的診斷。
發燒會燒壞腦子嗎?
人的腦子不是那樣脆弱的,例如我們所洗三溫暖、蒸汽浴、或是洗溫泉,溫度不是都遠超過攝氏四、五十度以上,比我們人體最高發燒的溫度還高嗎?但是腦子也不會壞,對不對?所以人腦對於熱的耐性是很強的,發燒只是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一般而言,至少要攝氏四十二度以上才開始造成腦子功能受到擾亂,退燒了以後又會恢復正常。
但是如果是如果所得的疾病是腦子本身的問題,例如腦炎、腦膜炎等,則不需要燒的多高,腦子己經壞了。所以醫師在處理發燒時的重點,是要分別發燒的原因是甚麼?對症治療,而不是急著退燒。
先了解孩子的正常體溫
每一個人的體溫在一天之中都是隨時間而波動的,要知道嬰幼兒是否有發燒就必需先測得他的正常體溫,有一個比較的基礎。現在用耳溫槍來測體溫,非常快又方便,而且不會令小寶寶不舒服,家長不妨平日在早起時、中午、睡前各為寶寶記錄一次體溫,連續做三、五日,有了這個標準之後,就很容易知道甚麼時候的體溫是不正常了。
突然發燒怎麼辦?
最常造成發燒的是感冒,如果在家中小寶寶突然出現發燒的症狀,家長要如何分辨是甚麼原因引起?尤其在夜裡需要不需要立刻送醫呢?
一般而言,除了發燒以外,要看同時有沒有別的症狀出現;如果同時有咳嗽、流鼻涕、痰等這一類的標準症狀,當然最可能發燒的原因就是一般的感冒,即使有四十度的高燒,父母還是不用擔心,如果不是腦炎、腦膜炎等疾病,只是感冒,發燒是不會傷到腦子的,此外,家中若有退燒葯,不論口服劑或肛門塞劑都可以先給他使用,如果家中沒有任何藥物,可以用冰枕或溫水拭浴幫他先退燒,第二天上午再去看醫生就可以了。
如果小於三歲以下的小朋友,因突發的高燒而引起抽筋,請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因為發燒引起的抽筋並不影響小寶寶的腦子。短暫的抽筋現象,只是表示小寶寶還小,腦細胞還沒有發育好,容易在高燒的時候因為腦神經細胞之間的「漏電現象」而引起抽筋。長大了以後自然就沒有這種現象了。所以三歲以下的小寶寶忽然發燒時,建議也是先用各種方法幫他退燒,如果萬一有了抽筋的現象時,家長也不要太慌亂,只要先用筷子或湯匙外纏紗布放入牙齒間,並且把口鼻內的口水、鼻涕、嘔吐物清乾淨,保持寶寶呼吸道的通暢就可以。不必在意送醫的時間相差一點,因為在醫學上不會因為只相差這段短時間而影響到治療,造成嚴重的後果。
|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以下是最近在禾園及園長身上發生的真實案例
,請各位家長在家真的要注意身教啊!
報料者:阿諺(園長兒子)
被報料者:園長
會PO此篇文章原因:
1.怕孩子們回去向家長分享園長的糗事,所以自己先招了~
2.以親身案例分享,讓家長們藉此瞭解以身作則的重要。
事件一:
某一天,園長一時疏忽忘記替阿諺準備擦臉毛巾,結果,老師問阿諺說:
今天怎麼沒帶毛巾呀?阿諺居然憤慨
的說:因為我媽媽都沒有洗呀!
(害得老師當場不知該說些什麼)
受害人園長辯解:厚!我....有洗啦~只不過都是等到衣服堆積如山時,
才會...洗啦!總歸一句工作太忙了....好啦!我知道這些都是藉口,
兒子原諒我啦!
事件二:
一天下午老師利用課餘時間與孩子們分享不要隨便將物品放到鼻子裡,結果,阿諺突然疑惑
的說:可是...我媽媽都把衛生紙放在鼻子裡?
老師尷尬的說:
ㄟ~~因為你媽媽鼻子過敏子呀!!
所以呀~小朋友還是不可以把東西放鼻子喔~,此時班內小朋友突然大聲說:對!不可以~不可以像阿諺媽咪一樣把東西放鼻子裡
...(我想這次課程~孩子學到的是,不可以像阿諺媽咪一樣把衛生紙放在鼻子裡
)
受害人園長辯解:嗚~我也是不得已呀!過敏太嚴重了啦~
綜合以上事件:園長形象已經徹底被自己的兒子給毀了~這下形象重挫了啦!
(主任本來說要我把實境狀況拍照再搭配這篇文章,哼~我才不要呢!因為實在太丟臉了)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李玉芬
整齊清潔是個好習慣,不過大家也都知道過度強調清潔,所謂的「潔癖」是一種心理病。現在科學家又說,不但潔癖是心理毛病,太過清潔的環境還有害生理健康。
在此之前,衛生醫學界就有一種說法,嬰幼兒時期接觸一定量的細菌和灰塵將啟動人體免疫系統,為日後抵禦威脅做準備。如果把所有生活用品都清洗得一塵不染,就破壞了免疫系統該有的能力。
英國「每日郵報」根據一項統計數據報導說,去年英國人花了約合十二億美元購買清潔產品,結果是過敏病例越來越多。其他方面的觀察研究也顯示,生活在農村的兒童比較沒有敏症、哮喘和濕疹這些毛病,原因可能是鄉下比較不乾淨的環境,反而讓小孩的免疫系統可以充分發揮功能。
英國科學家還把這個理論擴展到抗癌問題上,他們認為,現代人癌症比例上升的原因,可能就和免疫系統沒有充分發揮功能有關,如果在一個不斷接觸過敏原、細菌或某些毒素的環境中成長,人體免疫系統可以始終保持高度警惕,癌細胞就沒機會擴展。
而一些專家認為,如果出生幾周後就被送進托嬰中心的小孩不大可能染上兒童白血病。因為在含有各種細菌的環境中,嬰兒正在形成的免疫系統一開始就處於活躍狀態,人體抵抗力因此大為增強。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記者王昶閔
許小姐的女兒出生不久就開始輕微咳嗽,本以為是過敏,沒想到過完滿月生日的夜裡,就疑似因嗆奶而呼吸中止昏厥,送醫急救後隔天又突然呼吸停止,終於診斷出是感染百日咳所致。
許小姐昨表示,女兒在加護病房治療期間曾多次呼吸中止,讓她每天都很擔心,深怕失去心愛的女兒,所幸治療順利,病情逐漸穩定,一個月後出院,但她仍憂心呼吸中止是否導致腦部缺氧受損,還要長期觀察。
台北市立忠孝院區小兒科主任邱婷芳表示,一歲以下未打完百日咳疫苗的嬰幼兒,是感染風險與致死率最高、症狀最嚴重的族群,九成以上的新生兒感染後需要住院,年紀越小感染,發生痙攣、呼吸停止、癲癇、腦病變的併發症越嚴重。
邱婷芳表示,根據美國二○○六到二○○九年統計,百日咳死亡病例中,近九成是小於三個月的新生兒;我國同期雖無百日咳致死新生兒病例,但不排除有部分新生兒猝死是百日咳引起,只是未做相關檢驗。
邱婷芳表示,百日咳屬飛沫傳染,治療不難,使用一般的紅黴素即可,但診斷卻不容易,去年我國確診的個案約九十例,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更高。
邱婷芳指出,百日咳初期症狀很像感冒,開始會出現持續性咳嗽,伴隨嚴重的咳嗽吼聲、吸入性哮聲,有時還會咳嗽咳到吐、或咳到眼結膜下方出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成人感染後,症狀甚至比一般感冒還輕微,卻可能傳給家中新生兒或兒童。
林口長庚婦產部產科主任鄭仁博表示,新生兒因肺部發育尚未成熟,感染後較少以咳嗽表現,反倒容易出現臉部發黑、肺部塌陷、呼吸中止等症狀。邱婷芳表示,一旦呼吸中止超過三分鐘,腦部就可能因缺氧而受損。
鄭仁博表示,百日咳是常規接種疫苗,但超過十年未接種就可能失去保護力,除產婦以外,經常與寶寶接觸的坐月子中心工作人員、保母或家人,應補接種新型的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三合一疫苗,一劑一千八百元,一到兩週就有抗體,避免在外感染百日咳後又傳給寶寶。
看了這個新聞真的很難過~如果我是這個寶寶的父母,我一定也沒辦法把影片看完,實在超想哭的,憑甚麼因為自己的情緒身體問題而怪罪孩子,
孩子還那麼小甚麼事都不懂,居然這麼殘忍對待無辜的孩子,還好家長機警~不然的話後果不堪設想
,雖然我深信好的褓姆及老師仍然很多,但園長我
真心期盼天下所有的褓母及老師們都能好好用心對待每位孩子,才不會辜負家長對我們的信任~在此共勉之~
地獄來的保母! 寶寶遭拳打腳踢 記者:謝姈君 外電 報導
每個寶寶都是父母的心頭肉,不過美國佛州一名53歲的保母,卻使出殘忍手段虐待11個月大的嬰兒,整個過程全被隱形攝影機拍下來。
這段影帶畫面,是全天下父母最恐怖的惡夢,2個月前畫面中的寶寶出現黑眼圈,家長心中有疑慮,暗中裝了監視器,沒想到拍到駭人的畫面。寶寶父親:「對我的妻子來說,這一幕真的很椎心,她根本無法看下去,因此我們報警處理。」
才11個月大的嬰兒坐在電視旁,無端被保母一把拎起來,扔坐在地板上,不一會兒,又一把抓住小寶寶的雙臂用力搖晃,再丟入一旁的遊戲圍欄。只是這場虐刑還沒結束,怒氣沖沖的保母,一把搶過球,直接把小孩當球瓶砸倒。
即使是這樣她還沒有消氣,在要幫寶寶穿襪子時再度失控,拿著襪子揮打寶寶11次,酷虐手段,讓家長傻眼。寶寶父親:「我非常生氣,無法理解這事。」
53歲的保母已經為這家人工作2年,過去還曾經在幼稚園任教,在鄰里社區間,愛小孩出了名,幫傭照顧小孩的資歷至少有35年,老公都不敢相信她竟然這麼殘酷。記者:「你看過影帶嗎?」保母丈夫:「沒有。」記者:「你打算看嗎?」保母丈夫:「唉…,不一定。」
被捕後,這名虐嬰保母表示,她當天純粹是因為頭痛,加上對主人夫妻不滿,才找小孩出氣,因為情節重大,法官把保釋金訂到7萬5千美元,付不出錢的保母只能接受拘留,等候審判。
「歡心童顏·幸福港都」兒童微笑牆活動
活動說明:
一、目的:為增進大眾健康觀念,帶動全民動起來,充滿活力,培育健康、活潑、快樂的孩童,特徵集邀約快樂童顏共度兒童節歡樂氣氛,營造幸福久久、快樂久久的港都景象,建立祥和幸福的社會。
二、 主辦單位: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
三、 參加對象:高雄市12歲以下兒童
四、參加方式及注意事項:
(一)小朋友臉部特寫照片:以12歲以下小朋友充滿笑意的臉龐為主題(可呈現有特色服裝及頭飾等搭配物品)。
(二)活動報名表由兒童福利服務中心網頁下載。
(三)參加件數及內容:
1.參加作品每人不限一張。(惟獲選作品以每人不超過2 張為限)
2.照片之電子檔格式為500KB(jpeg檔),並以「照片中小朋友姓名」為「檔名」。
3.請勿將圖片置入word檔中傳送
4.參加者需將照片檔及報名表一起以e-mail傳送或光碟親送報名,報名網址:y9853421@yahoo.com.tw ,洽詢電話:07-3850535轉266
(四)提供光碟者,所有作品均不退件。
(五)凡報名參加者,即視同承認本活動之各項內容及規定,所有獲選作品皆需供本中心於本次活動公開展示,並無條件授予主辦單位進行宣傳、剪輯、重製、出版、展覽等權利,於任何形式之媒體或以其他方式進行相關活動推廣,並擁有無償之永久使用權,以上情形亦適用於網路,本中心將不另行通知,如有未盡事宜,以活動網站公告為準。
(六)作品不得抄襲仿冒,如有違反著作權法、商標法或任何法規,亦應由參加者自負法律及所有責任。
五、收件日期:自即日起至99年3月26日止。
六、獎勵:獲選作品將以電話通知,於99年4月3日兒童節活動當日展示於微笑牆,致贈紀念品乙份。
七、本計畫奉核定後實施,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改之。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地震不要來~)
文/王俐文園長
今天早上發生高雄百年以來的強震,在外~所有馬路上的車都強烈晃動
,附近社區還有一棟大樓外磚剝落,主任那時正好在騎樓協助接送,一時之間還以為自己頭暈
,結果才發現原來是地震,馬上請家長們躲進騎樓,避免被不明物體砸中;在內~所有老師只能以忙亂來形容,因為高雄市的房子蓋得挺密集的,把孩子送下樓或送到外面過程中恐怕會有危險,反而在原樓層找尋安全的地方,集中保護孩子安全比較實在,不過,也因為老師保護孩子們得當,所以,
有些孩子以為自己沒走穩才會晃的那麼嚴重,小BABY還以為躺在搖搖床上舒服的夢周公,而幼兒部的孩子們則躲在安全地方好奇的東看西看,因此所有寶貝們沒被嚇到,反而是老師被嚇到了
,而待地震結束後,很多家長也都陸續打電話到學校關心,有家長開玩笑說他們在十八樓往哪跑都不對,只能在原地等死,也有家長說要躲在冰箱旁,園長我
問為甚麼,家長說這樣即便樓塌也有東西吃,我說那冰箱也要記得打開才是呀!
更有家長開玩笑說等到三樓變一樓時,逃跑更快=.=
不過,不管如何這陣子餘震應該還很多,希望這只是正常能量釋放,也期望大家能安然度過這段搖搖晃晃的日子.
文.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Q1:藥物要吃多久以後才會起效用?
A1:一般來說,內用藥物要40分鐘後才會起效用。
Q2:一歲以前可以替寶貝補充一些藥物性質的營養品嗎?
A2:其實,寶寶的腎臟功能要到一歲以前才會與成人相同,勿隨意聽信他人介紹而讓孩子服用,應詢問醫師後再行決定。(這也是為什麼孩子要到滿一歲才能開始慢慢接觸成人食物的原因)
Q3:皮膚藥膏到底一次的量要抹多少?
A3:皮膚藥膏大部分都含有類固醇,若家長忌諱的話,可於醫師開藥前,先詢問醫師外擦藥品是否含類固醇。基本上含類固醇的藥品擦的次數不可過多,務必要按照醫師指示擦拭,此外,一次擦藥的量不宜過厚,有家長以為擦越厚越有效,其實,只要擦薄薄一層皮膚即可吸收,避免造成孩子皮膚的負擔。
Q4:口服藥最好搭配開水服用?
A4:因有些飲品與藥物有相互作用,可能導致藥品吸收變差,影響療效,建議若無特別註明,還是要以白開水配藥品服用。
Q5:孩子吃了藥如果吐出來,需要補吃嗎?
A5:吃了藥馬上吐需馬上補服藥品;若是半小時才吐則不需補服藥品。
Q6:孩子用藥需要磨粉嗎?
A6:並非全部的藥品都適合磨粉,事實上藥品磨粉比較容易受汙染,且安定性變差、保存期限較短,也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已磨粉分包的藥品應於醫師當次開立之療程內吃完,以免變質。)
Q7:糖漿或懸浮液的使用及保存方式?
A7:未開封過的在室溫下保存即可;開封使用過的則要依照指示冷藏或室溫保存至其有效期限。乾粉懸浮液應於第一次使用前加入冷開水混合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