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在初審時入圍2009年『第五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公益暨文教組織部落格-學校類組』,原本以為在這麼多優秀的參賽者環繞下,尤其這又是禾園第一次參加全球性的大獎賽事,心想能入圍的機率應該很低,因此也抱著平常心去面對這次的參賽,想不到竟能得到評委青睞,獲得這難得的入圍資格,不過,我想入圍就是肯定,未來的禾園一定會更致力於嬰幼兒教育,並努力推廣嬰幼兒保育品質的重要,才不枉費入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的榮耀。


2009年全球華文年度大獎活動首頁連結http://blogaward.chinatimes.com/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圖/ 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禾園成立至今已經是第五年,想想時間過的還真快,當初成立禾園為的就是實現園長我的理想,也就是讓大家能重視嬰幼兒保育及教育品質,雖然現在禾園還沒到達我最後的目標,但至少禾園已經距離這夢想不遠了


記得曾經有記者訪問我,如果人生再來一遍,我還會創立禾園嗎?我說:或許不會吧!因為這條路真的很辛苦,或許,創立禾園的成果讓我可以感到一點欣慰,但,我卻因為這條路而無法當一個好媽媽、一個好妻子、一個好媳婦,因為我所有的心思都已經花在禾園上,一天二十四小時連作夢都是在想怎麼樣可以讓禾園更好,這也是我唯一能對所有家長及孩子負責任的態度


其實,常常有家長疑惑為甚麼園內每位孩子的任何芝麻綠豆事(例如:便秘…)我們這些當主管的都會知道?也 曾經有 老師疑惑為甚麼孩子舉凡吃喝拉撒睡都要隨時跟主管報備?事實上,我不能諱言在禾園工作的老師們真的很辛苦,舉凡要懂得主動站在家長立場去思考並適時幫助家長(如:看到家長一個人一次帶兩個孩子回家,一定要幫忙一起將孩子送上車,確保孩子及家長安全)或是主動幫孩子設想家長不小心忽略的事(例如:保暖、修剪指甲、在家餓過頭、孩子在家受傷家長不知道),好多細節部份都跟在其他學校工作完全不一樣,也因為禾園教育及保育工作對象是從零歲一直到入小學前,是少數結合托嬰及幼兒市場的學校,要讓學校整個托育及教育品質不斷提高,禾園越高階層越是要繃緊神經,確保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有任何差錯發生,才不枉家長將孩子交到我們手上。


或許,有人看到這會以為不論任何事禾園應該都會想盡辦法達成家長的期待,但我要說的是,禾園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這跟我當初創立的動機不同,也因此,我常告訴學校的老師們,家長把孩子送來學校一定會有所期待,但往往有些期待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痛苦及壓力,例如:每位孩子的食量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在不偏食的狀況下本來就吃很少,家長卻要孩子吃超過他胃可以負荷的量,又或者,孩子一犯錯就打得遍體鱗傷,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事實上,曾經有位學者說過,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管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因此在禾園我只告訴老師,家長的期待我們必須用心感受,但絕不能因為要符合家長的期待而違背幼教工作者應有的態度,面對孩子做任何事除了要站在孩子的立場想,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且問心無愧,即便無法達到家長的期待,都是可以被原諒的,畢竟甚麼教養方式對孩子最好是我們身為幼教工作者最應該要去宣導及執行的


事實上,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遺傳的關係,不是他的錯。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因此,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看完這一大篇,不知各位有何感想?園長我只希望在孩子成長的階段,身為父母及老師的你們能用愛及包容來看待有關孩子的任何事,也希望老師與家長能站在同一條陣線上用對的方式來期待孩子,在此與各位教職員及家長們共勉之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目前園內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BABY都是喝母乳,所以到底要選擇親餵和瓶餵常常是爸爸媽媽們在孩子出生後最大的困擾,為了讓孩子可以喝得更好,讓爸爸媽媽們可以餵得更輕鬆,我們將針對園內家長常遇到的「親餵」、「瓶餵」問題一一為您釋疑:


  1.親餵的寶寶到底有沒有喝到足夠的母奶?


寶寶的吸吮力是超過任何擠奶力氣,只要寶寶在餓的狀況下進行哺餵且沒有表現出掙扎或哭鬧的行為,即代表孩子有喝到足夠的奶。


※在寶寶未餓的狀況下哺餵,並不代表孩子有真正喝到母奶,此時反而是寶寶利用吸吮獲得安全感的成分居多。


 


2.多久喝一次母奶是正常的?


不管是瓶餵或是親餵,低於三小時的哺餵時間對寶寶及照顧者都不是件好事,正常來說每三~四小時哺餵一次是合理的狀況,每次哺餵時間以不超過半小時為限。


 


3.白天用奶瓶餵,卻發現寶寶一次只喝二十~六十CC,這樣會餓到嗎?


首先,家長們需先了解寶寶的胃其實只有他的小拳頭大,要評估每位寶寶們每餐應該要喝的量,應該要先衡量孩子胃的大小,正常來說,越小月齡喝的量越少,不太可能一次喝到一、兩百的量,除非寶寶體格較好,因此採瓶餵時常會因父母的期待而造成過度餵食,喝多反而不健康,而且如果又遇到孩子厭奶期,相信家長也會發現孩子的胃口變得更差甚至不肯再喝進任何一口奶,在此建議家長遇到此狀況也不必過度擔心,孩子是有自我的求生本能,強迫餵食反而會造成孩子對奶的厭惡感,甚至在情緒不佳的狀況下反而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在愉悅的狀況下雖然喝的少反而會吸收的更好,且保持定時餵食(四小時喝一次),將能有效奠基孩子未來良好的飲食習慣。


 


4.奶粉比較營養?奶粉比較有飽足感,不像喝母奶每個小時甚至半小時就要吃?


事實上,配方奶不會比母奶還要有營養,但別忘了牛奶是給有四個胃的小牛喝的,所以在消化上會比較久,也因為消化時間比較久會讓寶寶感覺比較有飽足感,而母奶也並不需要半小時~一小時餵一次,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還不到餓的感覺就喝,間接造成不願意認真喝奶的狀況。


 


5.為何寶寶總是在哭,似乎很累卻又睡不著,是不是喝不飽?


親餵的寶寶喜歡被抱著及吸吮的感覺,在孩子沒有安撫奶嘴的狀況下,容易把奶瓶及親餵當安撫奶嘴來滿足他們的吸吮需求和安全感,而不是真正有餓的感覺,因此有邊親餵邊睡覺習慣寶寶較容易有這問題產生,建議若一歲以前的寶寶有其他照顧者在照顧時,在哺餵時間未到時適時給予寶寶安撫奶嘴,可以有效提高寶寶的睡眠品質。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趕快照我快哭了



~恐怖到講不出話來~







~蜘蛛抱抱~




有嚇到嗎?







可愛嗎?







裝扮到一半被拉來照相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高雄醫學院 謝詠禧 語言治療師


整理/ 禾園嬰幼兒學校


我的孩子發音不標準?這句話似乎是一歲半~六歲以前的家長們常常會到園所來詢問的問題,不過,我相信家長們會問這些問題,一定是怕孩子有語言障礙而不自知,實,孩子們在幼兒時期都會經歷一段"語言尷尬期"所以孩子發音有問題不見得是有語言障礙喔!


為了讓家長們可以更了解每個年齡層的孩子應該要有的正確發音,而不會過度緊張,園長我特地去請教學校BABY部在高雄醫學院擔任"語言治療師"的家長相關嬰幼兒語言發展問題,期望藉由下列的分享,讓家長們可以更輕鬆的陪伴孩子度過這語言的尷尬期:


.語言發展異常的重要界標:


語言發展雖然有個別差異存在,但大致上均循著一定順序完成,並依據正常的語言發展時序,推斷幼兒語言能力是否有落後或異常的現象,早期發現問題,把握治療先機,使孩子們得到最適切的幫助。


下列任何一種情況發生時,均需提高警覺,找出可能原因及早診治,使孩子們可以免除或降低語言異常程度:


1.      嬰兒時期太過安靜或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2.      至兩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三字以內)


3.      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


4.      三歲以後,說話大部分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5.      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常有明顯錯誤。


6.      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有不正常節律、速度或語調。


7.      五歲以後,說話語音仍帶有許多省略、替代或歪曲現象。


8.      說話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質太差。


9.      說話聲音有明顯鼻音過重或缺乏鼻音現象。


10. 年齡越長,說的話反而越少或越不清晰。


二、 平時 老師或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建議:


1.放慢和孩子說話的速度。


2.不要嘲笑孩子或在別人面前指正孩子發音及講話節律。


3.做一個有耐心的聆聽者,不要打斷孩子說話而加以矯正,建議等孩子說完後再儘量去猜猜孩子的意思或藉由詢問用途、顏色位置….等等去猜。


4.提供正確發音及講話節律示範,但不要刻意學孩子說不清的地方,建議應該把孩子說不清的地方再清楚說一次即可。


5.如果為了要孩子馬上說話字正腔圓且講話通順而給孩子太大壓力,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說話的興趣及信心。


6.語言的訓練大多數都是隨機的,而且也要融入平日的活動裡,因此建議平時要在日常活動中,多和孩子說話,增加孩子的理解力並且多引導孩子說話,如此比較能夠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及興趣。


7.記住孩子說話時所要傳遞的訊息遠比發音及講話通暢重要許多。


三、大概50%~75%幼兒會在該年齡準確標準的發音:





















































參考標準



字音



三歲



















三歲半







三歲半~六歲

















六歲以上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一到秋冬季節,過敏體質的人就會開始出現打噴嚏、咳嗽、眼睛癢等症狀,尤其最近風飛沙嚴重,使得過敏氣喘病患大增,醫師提醒有過敏體質的民眾,平時養成外出戴口罩的習慣,發現空氣品質不佳時儘量減少出門,才能降低發病的機會。



每到秋冬時節,過敏體質的小朋友噴嚏就打個不停,台東基督教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醫師王崑伊說,滿天飛舞的粉塵、居家環境中的塵蟎、黴菌、動物毛髮等,都是常見的過敏原,而秋冬因為氣溫變化大,對過敏體質的人來說,本來就是很大的刺激,稍一不注意,很容易就會引起眼睛發癢、鼻子過敏、咳嗽,甚至氣喘等呼吸道症狀。



王醫師指出,季節性過敏症狀大多好發於清晨或是剛從溫暖的被窩中起床,接觸到冷空氣,就會開始打噴嚏,若是又碰到像風飛沙這樣惡劣的空氣品質,肯定整天不舒服。因此,他特別建議家有過敏兒的家長,養成小寶貝外出就戴口罩的習慣,並且每天向地方環保局查詢當天的空氣品質,若是空氣品質不佳,就儘量減少外出活動,才能降低過敏的可能。



戴著口罩、減少外出,雖然沒有天涼好個秋的詩意,但是和紅鼻子、紅眼睛,再加上兩管鼻涕的天涼好個『哈啾』相比,還是好得多了!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30號萬聖節當天幼兒部舉辦小型的萬聖節活動,原本是想要大肆喧鬧一番,但考慮今年新流感較嚴重,不敢帶孩子到社區挨家挨戶"搗蛋去"再加上在萬聖節之前已預先測試一下寶貝們的反應,結果發現很多孩子還是嚇到"驚聲尖叫",於是乎~我們做了小小改變,也就是改走溫馨路線,以下就跟各位家長分享一下當天的萬聖節活動照片:



今年萬聖節走"溫馨小鬼鬼"路線





大魔鬼要帶著我們這些"剛出社會的小鬼鬼"認識萬聖節喔~~





不要懷疑~手上的棒子正是要用來搗蛋的呦!嘿嘿~~





                                                    糖果!糖果!我愛你~不給糖就搗蛋喔~


萬聖節的由來:


萬聖節是西洋鬼節,對國外來說萬聖節就像我們的中元節,這一天他們會把自己打扮的鬼模鬼樣,到處舉辦狂歡派對。


「萬聖節」這個字,起源自天主教教會。每年的 11 月 1 日,是天主教慶祝諸聖的節日 All Hallows Day 或 All Saint's Day。


而在萬聖節前夕,每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前夕是塞爾特族人的年度豐收祭典,象徵著一年的結束,以及新一年的開始。


當時二千多年前的塞爾特族人(即目前的蘇格蘭人、愛爾蘭人等)一年之中最害怕的日子莫過於十月三十一日的晚上,他們相信世人的生活是由神明所主宰的,而死亡之神 Samhain 在會在每年 10 月 31 日的夜晚會和逝者一起重返人間。


所以每年的這一天是塞爾特族人表達他們對太陽神的敬意,因為太陽神讓他們的穀物豐收,以應付即將到來的冬天!可是在這一個夜晚也是惡靈力量最強大的一天,傳說中,每年到了這一天,所有時空的法則都會失效,使得陰陽兩界合而為一。因此,這是遊魂出沒找替死鬼的唯一機會。


在 10 月 31 日晚上驚駭的時刻,活著的塞爾特人會為了躲避靈魂的搜索,在這天晚會上把家裡的爐火滅了,營造出一個寒冷陰森的環境,並刻意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成鬼怪的模樣,口中發出可怕的聲音,企圖嚇走靈魂也讓靈魂分不清誰是活的人,而不能夠找到替身;過了這個晚上,第二天就是萬聖節,一切也就回復平靜了。


萬聖節的活動:


在古時候,如果有旱災或是其它重大的災難,人們便會帶上醜陋的面具,因為他們害怕深夜還在外面遊走的惡靈,如果晚上必須出門,便會戴上面具或用動物的皮毛裝飾自己,希望惡靈認不出他們來,或被醜陋的面具嚇走。


後來敬畏鬼神的宗教意味逐漸轉薄,慢慢開始有小孩穿上鬼和精靈的衣服,出去嚇鄰居 trick or treat(不給糖,就搗蛋),要大人請吃糖果的趣味習俗。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園長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 蔡宜靜醫師    



「便秘」是嬰幼兒十分常見的一種症狀。因為嬰幼兒習慣性喝牛奶,纖維攝取較少,導致排便次數很少,糞便較硬,且有排便困難現象。其實便秘的發生,跟家庭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而心理、大小便訓練的技巧和飲食習慣,也都是構成便秘的重要因素。

如何判斷家中寶貝有沒有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變硬不易解出,ㄣㄣ時間拖長,即使天天排便,只要是排便困難都算是便秘,若是二、三天解一次,排便過程順暢,則不算是便秘。因此小朋友1-2天沒有ㄣㄣ,爸爸媽媽也不必過度緊張,次數多寡因人而異,沒有必要擔心糞便毒素被人體吸收,除非超過四天沒有排便,才需要注意是否有便秘的問題。


不要懷疑!!一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會"憋便"了~



當寶寶長大並學會走路後,由於周遭環境多采多姿、極具吸引力,導致寶寶即使想排便仍會繼續玩耍,這樣長期下來,他們漸漸就能養成忍住大便不解的習慣。至於兩歲以上的孩子,可能會因學習環境的廁所有氣味而影響其上廁所的意願;另外,廁所設計不良,也可能會使孩子不願意上廁所而造成便秘。
不過,由於引起嬰幼兒便秘的成因很多,例如:寄生蟲感染、極度的營養缺乏與蛋白質缺乏、內分泌問題、腸內酵素缺乏導致吸收困難等諸多因素,均能造成便秘現象的產生或是腸胃蠕動不佳,腸內細菌發酵產生氣體,造成脹氣,此時寶寶也會出現胃口不好,肚子痛或脹氣情形。


導致嬰幼兒便秘的原因,可大致分為下列幾種:


1.    腸胃功能問題:
小兒疾病中,有一種「先天性巨大結腸症」,主要是因體內的一段腸子肌肉與黏膜層缺乏,或是沒有神經結,因而經常處於收縮狀態,以至於該段沒有可蠕動的腸子,因無法排出大便而造成嚴重便秘,這類便秘往往在嬰兒新生時期。如果確定為巨結腸症,就必須以手術切除有問題的一段腸子。


2.    飲食不當:
寶寶吃的食物偏重高蛋白,而缺乏碳水化合物及纖維,若是加上水分攝取不足,低殘渣的食物或飲食量太少,都可能造成便秘。


3.    遺傳問題:
爸爸媽媽如果容易便秘,寶寶也會有遺傳便秘的傾向。


4.    心理因素:
有些家長對小朋友的排便習慣,太過強調,造成孩子的反抗心理(尤其是二~三歲時期),或是幼兒本身對廁所或上廁所這件事排斥,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便秘。


5.    訓練不良:
有的孩子因為貪玩,沒有在有便意的時候解大便,使得大便變硬,這時如果因為硬便使排便不適而忍住大便,將使得大便更乾硬,容易將肛門口的黏膜撐裂,每次排便都會疼痛,孩子就更不願意解大便了。如此惡性循環,便秘的情形會更加嚴重。
因此建立時間觀念是很重要的。小朋友天生對時間是沒有概念的,要孩子懂得妥善地分配自己的時間,甚麼時候該做甚麼,是需要家長從小訓練培養的。因此,當孩子還是幼兒的時候,家長就應該教導他們認識何謂時間,讓他們對吃飯時間先有一個概念,並嚴格限制該吃飯的時候,手邊的事情或是玩耍都要停下來。


6.    感染疾病或發燒:
發燒造成排汗過量,數天後所排的大便較硬。


7.    使用瀉藥:


   如果父母誤以為小孩便秘,就使用瀉藥,腸道來不及填滿就已經空了,導致正常的反射動作慢慢消失;除非醫生指示,否則不要給孩子使用瀉藥,記住時間一到,腸道自然會把糞便清除乾淨。


如何改善便秘問題?


不少爸爸媽媽常會為了寶寶大不出「便便」而煩惱不已。事實上,「便秘」是嬰幼兒常見的症狀,以下禾園將提供幾種可改善便秘情形的幾種良方與家長們分享:


1.飲食方面:


讓寶寶多攝取高纖維質的食物。四個月以上的寶寶可以給予稀釋蔬菜汁和稀釋果汁,稀釋一倍以上,含渣最好,以提高水分與纖維含量。一歲以上的寶寶,可以讓他吃些水果如香蕉、木瓜等。如果寶寶便秘不是疾病所引起,盡量讓寶寶少吃容易產生硬便之食物,如:芭樂或蘋果。此外 ,一歲半以上的寶寶食物應以高纖為主,如全榖類的麥片、糙米粥、蔬菜及水果,食物纖維會使糞便中的水分增多,並促進腸道蠕動,並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攝取過多(肉類、奶油、油炸物、冰品、巧克力、蛋、起司),因為這些食物,胃部排空的時間較長,無法促進腸道蠕動,比較容易造成便秘,應避免攝取。如果寶寶排斥吃蔬菜,可以將蔬菜及少許肉類剁細,煮成什錦粥,增加纖維攝取。


2.排便習慣養成:


訓練寶寶每日排便,是爸媽每日必做的課題,例如:每日定時讓寶寶坐馬桶,即使沒有大便也要讓他坐個十來分鐘,如此才能有效預防寶寶便秘。


3.勿過度依賴軟便劑:


軟便劑在短期使用上雖沒有問題,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傷害到腸黏膜及腸神經,亦可能造成電解質異常,或是導致腹瀉情形發生。


4.水分補充及奶粉更換:


首先必須確保寶寶飲用足夠的水分(每公斤需30cc水量)。此外,食用配方奶粉的嬰兒,如果5-7天以上才解一次大便,且解出的是硬便,可以考慮其他蛋白質含量較低的奶粉,或是有添加膳食纖維的奶粉,因為多吃蛋白質或脂肪,糞便會較硬。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文/禾園嬰幼兒學校 王俐文 園長


最近這幾年社會上有關青少年因為抗壓性過低....等而延伸出來的種種問題行為,相信各位家長應該時有所聞,有時當我們在看新聞時,也不禁想問問這些孩子到底是被怎樣的家庭教養著,或許身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期待著讓孩子變成未來的社會菁英,但又要怎麼樣在這當中避免我們的孩子變成社會問題?而不是在問題發生後,才驚醒說甚麼時候我的孩子變成這樣?以下園長將藉由一些社會案例與大家分享教養技巧,希望各位家長及幼教同業能一起幫助孩子度過每個情緒的低潮,讓未來的社會可以充斥著菁英而不是問題:


1.要"愛"不要"溺":


不知大家還記不記得"林清岳"弒親案,民國 87 年 10 月 台北縣林口鄉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弒親案,當時年齡僅 19 歲的林清岳為了可以奪得父母的財產, 夥同他的五名朋友提議,潛入正在熟睡的父母臥房內,朝著自己的父母的頭部及身體等各部位,猛砍了百餘刀。 為了確定死亡無疑,他們還用氯化鉀毒物注入到父母的身體內,殺人的手段可謂冷酷到了極點。不但如此,他們 還企圖焚屍滅跡,但因酒精未點燃而作罷。 而林清岳父母身上被砍殺的 109 刀,當中就有 106 刀,是被自己的兒子林清岳親自下毒手砍殺的。看到這裡或許大家都覺得是不是父母平時對林清岳過於嚴厲,而導致林清岳對父母充滿怨恨,事實上剛好相反 ,林清岳父母相當重男輕女,對唯一的兒子疼愛有加,每個月光零用錢就有三萬元,甚至剛滿十八歲時就買了跑車給他,後來因為父親生意需要唯一的兒子來接手,於是開始嚴厲教導孩子,也因此引起了孩子對父母的殺機,更令人難過的是,在犯下如此重罪後,林清岳只淡淡地說:「小時候學壞的」對於殺害父母一直沒有任何的悔意,直到臨死刑執行前,他才稍有悔悟。


相信很多家庭因為經濟考量,所以都只生一個孩子,也因為如此上至祖母下至姑舅都寵著家中唯一的獨生子女,怕他餓怕他冷怕他跌倒....,甚至只要孩子要一樣東西就馬上滿足他,時間一到自然有食物奉上來,不可諱言的很多時候在我們這些作父母心裡,孩子需要甚麼甚至比自己家中的長輩的需求還要重要,事實上,讓孩子學會自己釣魚會比我們釣魚給孩子吃來的重要,當然這中間也要適時的分些魚給孩子,讓孩子可以適度的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


2."打罵"只會讓孩子學會暴力相向:


98年9月一位范姓少年夥同另一名少年用刀砍、棒毆父親,甚至還砍斷父親手掌,落網後絲毫沒有悔意,他在警方偵訊時,嘴角還露出微笑,得意的說「兩、三年前就想這麼做了」,讓人聽了不禁毛骨悚然。


事實上,范姓少年從國小一年級開始,父親就比較偏愛弟弟,對他很嚴格,什麼事都要碎碎念,有時連桌子、地板沒擦掃乾淨這種小事,父親也會拳腳相向,甚至拿椅子砸他,案發後,當記者問他會不會後悔時,他竟反問「要聽真話還是假話?」,記者說當然是真話,此時范姓少年嘴角竟露出微微的笑容,吐出一句話:「不會後悔。」


相信很多家長對於孩子許多行為感到很頭痛,也忍不住在孩子犯錯時用打罵方式來教導孩子,殊不知孩子學會用打罵來遏止自己認為他人不好的行為,也有家長說,沒關係我不打罵孩子,但卻發現孩子還是會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事情,例如:發脾氣就摔東西.說話用語很尖銳....,觀察才發現,原來孩子是學到電視上某些戲劇人物的處理情緒模式,更有家長覺得為甚麼我的孩子都只想看電視不想念書,殊不知孩子認為為甚麼大家都在看電視卻只有我要看書,要看書就一起去看書呀!由此可知,"以身作則"對孩子的學習來說有多重要.


........................................................................................................................................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願意孩子變成未來的社會問題,園長我也深深的要與大家分享,事實上,三歲到五歲是孩子學習管理情緒的重要時機,過度溺愛及打罵都不是最好教導孩子的方式,怎麼樣讓孩子學習不是所有東西都是可以占為己有,包括父母的東西也是一樣....,甚至要在此時期開始教導孩子自己不小心犯的錯要勇於承認,例如:撞到東西跌倒,不要怪那個東西,而要怪自己怎麼不走好....,也因此林清岳的父母一直到孩子成年後才要"開始"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已經來不及挽回孩子那或許可以正直善良的心了.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長庚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兒童醫療團隊


圖/禾園嬰幼兒學校


藥物迷思


Q1:「藥即是毒」,孩子生病一定得吃藥嗎?


A:不一定;「藥即是毒」主要是要提醒民眾應小心使用藥品。然而,如果家長能遵守醫師指示,且在醫藥(醫師、藥師)就診的情形下嚴格把關「對症下藥」,藥品本身是相當安全,它不僅不是毒,還能適時的改善孩童的身體不適;至於孩子生病是否一定得吃藥,那麼就得看孩童罹患的疾病,如果只是一般感冒,醫師開立藥物主要目的是緩解患童不適,但若不吃藥也不會加重感冒。(陳琦華藥師)


 


Q2:孩子按時服藥一天後病情仍沒改善,需要趕緊換醫師再開新藥嗎?


A:不一定;若患童病情越來越嚴重,家長應帶孩童回原本的就診單位,詢問醫師是否有新的疾病出現,而不是馬上更換醫師,因疾病的病程是「點、線、面」的延伸;此外,若孩童病情維持原狀,身為家長的你可以再觀察一至兩天;若孩童病情有稍微改善通常代表藥物是有效的。(鄭吉元藥師)


 


Q3:孩子服藥後病情已改善,家長是否可以自行停藥?


A:視藥物的臨床用途而定,如果醫師採取的是「症狀治療」,當孩童不適症狀如流鼻水、鼻涕、咳嗽等症狀消失,這些藥品當然不需要再繼續使用;但若是「抗生素治療」就應完成該療程,否則未來會有抗藥性的問題;此外,若是慢性疾病如癲癇、糖尿病、紅斑性狼瘡等就不能隨意停藥。(陳琦華藥師)


 


Q4:上次醫師開的藥沒吃完,是否可以留到下次使用?


A:不行;舉例來說,導致感冒的病毒有一、兩百種之多,其症狀多少都有些許的差異,有的感冒是以腸胃炎症狀表現,醫師則會針對腸胃炎部分予以治療;但有些感冒就沒有腸胃炎的症狀,而是出現咳嗽、流鼻涕等典型症狀,兩者之間在用藥上是有絕對的差異。因此,我們會告訴讀者千萬不要自行當醫師、藥師,否則,一不小心則有可能影響自身的健康、導致病情惡化等危險。(鄭吉元藥師)


 


退燒藥



Q1:孩子發燒一定要立即退燒,否則會燒壞腦子?


A:發燒本身不會燒壞腦袋,除非某些引起腦部病變的原因,如腦炎、腦膜炎等情況,才可能損傷腦袋。當孩童發燒時,家長大致可依下列方法作初步的處理,給孩童穿寬鬆、透氣的衣服,減少被蓋,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室溫宜保持在2324 。給予孩童足夠的水分,一般而言,10公斤者一天至少應攝取1,000㏄水分,20公斤者一天至少應攝取1,500㏄。耳溫超過38 可睡水枕(小於3個月),冰枕(6個月以上)。39 以上可用溫水擦澡。(陳琦華藥師)


 


Q2:孩子服用退燒藥多久未退燒,該繼續服用退燒藥?或改用塞劑退燒?


A:孩童發燒若超過38.5 ,家長可以先給予孩童口服退燒藥,若服藥後一小時仍未退燒,才考慮給予退燒栓劑。但退燒栓劑(Diclofenac),目前用於兒童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尚未被確認,所以有任何疑問可以直接與醫生討論。(鄭吉元藥師)


 


★發燒也有週期性


「燒燒退退」是發燒正常的表現,通常需23天的時間,才能真的退燒。家長在使用退燒藥時,應遵守正確間隔時間,一般而言,口服退燒藥約46小時使用一次,而退燒栓劑則每6小時使用一次。


 


Q3:孩子服用退燒藥也塞退燒栓劑,4小時後發燒情況「仍沒改善」,需送醫嗎?


A:在上題我們有說過,發燒其實是起起伏伏的;但是,倘若家長幫孩童測量體溫時,孩童體溫有逐漸升高的現象,我們仍建議應帶孩童回去給原醫師做詳細的評估。(陳琦華藥師)


 


抗生素


Q1:聽說服用抗生素會出現所謂的「抗藥性」,所以最好要求醫師不要開抗生素藥品?


A: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是在不當的使用下所衍生出下的問題。孩童生病是否得開立抗生素,家長應交給醫師專業的判斷,若確定為細菌感染當然得使用抗生素治療且應完成該療程。(鄭吉元藥師)


 


Q2:為何孩子鼻竇炎得使用抗生素治療,但鼻子過敏卻不用使用抗生素?


A:鼻竇炎是細菌感染所致,所以得使用抗生素治療;而過敏性鼻炎(鼻子過敏)是身體對過敏原所產生過度敏感的抗體反應,因此,不需要抗生素的治療,不過倘若因過敏性鼻炎延誤治療或誤以感冒治療而併發「鼻竇炎」,必要時也得使用抗生素治療。(陳琦華藥師)


 


類固醇



Q1:千萬不能使用含有類固醇成分的藥品,因為「類固醇」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A:類固醇用藥雖然會影響孩童的生長發育,但絕大多數患童於停藥一年左右,就會逐步恢復正常發育;然而,類固醇雖然可能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但為病情需要,在醫師的監控下,利往往遠大於弊,家長務必信賴專科醫師的處置,不要因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而延誤孩童的病情。(鄭吉元藥師)


 


兒童藥劑 


Q1:聽說現在有所謂「兒童藥劑」,什麼是兒童藥劑?


A:所謂「兒童藥劑」顧名思義即兒童的專屬用藥,兒童藥劑能夠滿足小朋友生理特性及需求,常見用藥方式包括懸浮液、口服液劑、糖漿劑等喝的水劑,也有可咬碎吞服的咀嚼錠,以及含入口中就溶化的口溶錠等,讓小朋友不再畏懼吃藥。此外,水劑部分會附上專用量具或餵藥器,讓家長好掌握正確劑量。(陳琦華藥師)


 


Q2:並不是每種疾病都有兒童藥劑,因此,只要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即便是成人藥品也沒關係?


A:目前國內約有69種兒童藥劑,包括止咳和祛痰藥、過敏性鼻炎、皮膚癢的抗過敏藥以及退燒、止痛藥;治療中耳炎、呼吸道或腸胃道等感染的抗發炎藥以及氣喘、止瀉、補充電解質或維生素等口服的藥物。然而,當孩童生病時沒有任何兒童藥劑可使用時,家長只要在依照醫師指示下正確使用「成人藥劑」其實也可以相當安全的。(鄭吉元藥師)


 


Q3:給孩子吃藥,應將藥物磨粉?


A:有些藥品一經拆裝、磨粉,藥品的安定性就會改變,尤其在台灣的高濕度環境,更容易使藥品變質加速,即使分包在玻璃紙或玻璃瓶內,也會因與空氣接觸、吸潮、遇光而招受破壞;此外,有些藥品對胃有很強的刺激性,也不適合磨粉等。但由於藥品種類繁多,不適合咬碎或磨粉的藥品,通常外型並沒有特色,一般民眾無法知道哪些藥品可以磨粉哪些不可以,這時可參考藥袋標示或諮詢你藥師,當藥師告訴你某個藥不宜磨粉服用時,也請遵照指示整粒吞服。(陳琦華藥師)


 


★不宜磨粉的藥品劑型參考


腸溶錠、持續釋放劑型、腸溶微粒膠囊、膜衣錠、軟膠囊、易潮解藥品、舌下錠等。


 


用藥安全



Q1:藥品副作用看起來都很恐怖,該如何避免副作用發生?


A:任何藥品都可能有程度不一的副作用,而藥單上所列的副作用主要是用來「提醒」民眾,但不一定會發生在每位患者,除了極少數案例外,一般為短暫且可恢復的,若服藥後有任何不適,有可能是疾病本身所致,未必都是藥品引起,所以用藥後出現新的症狀時,請隨時與醫師或藥師聯絡。至於如何避免藥品副作用產生,一般來講,家長只要遵守醫師指示讓孩童定時、定量、正確途徑(如口服、栓劑、外用藥)服用,基本上是不用太擔心藥品副作用的問題。(鄭吉元藥師)


 


Q2:媒體常報導醫療院所開錯藥的新聞,家長該如何避免領(吃)錯藥?


A:拿到藥袋時應先確認藥袋上的姓名、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看診醫師的名字等這是領到藥時的優先檢視動作,以防誤拿別人的藥品;其次應留意藥物的名稱、作用,與這次就診的原因是否相關,若你的病症不在藥袋標示的臨床用途内,應再向醫師或藥師確認;此外,在藥袋上通常都會標示藥物外觀,應留意外觀是否與藥袋內的藥物相吻合。(陳琦華藥師)


 


Q3:當醫師開立兩種以上用藥,有無正確用藥順序?


A:藥物大致可分為飯前、飯後服用,基本上飯前(飯後)使用的於用餐前(後)3060分鐘使用即可,至於,哪種藥應先吃或後吃,彼此間的影響關係其實沒有那麼大,不過,有些藥(如止瀉劑)的確必須與其他藥品間隔23小時,否則會影響藥物的吸收,然而這些都會於藥袋上說明,因此,當家長拿到藥時不要急著給孩童餵藥,應事先詳讀藥袋說明。(鄭吉元藥師)


 


Q4:孩子幾歲時才可以開始服用藥丸?使用藥丸時,家長該注意什麼?


A:這並沒有標準答案,原則上45歲的孩童,當孩童吃稀飯、乾飯都沒有吞嚥問題時,多半能服用藥丸。不過餵孩童吃藥丸時,家長仍要注意藥丸的大小,必要時可以詢問醫師、藥師,藥物是否能撥半使用;若孩童真的不會服用藥丸,建議家長可以要求醫師開立兒童專用的糖漿、懸浮液、咀嚼錠等劑型藥品替代。(陳琦華藥師)


 


Q5:吃藥時應搭配溫開水服用,那麼水量應喝多少才夠?


A:水量約在150200㏄左右。(鄭吉元藥師)


 


Q6:孩子吃藥時不喜歡搭配開水,是否可以用其他飲料代替?


A:藥物宜使用溫或涼開水調和服用,以免破壞藥物成分;但倘若孩童真的不敢搭配開水服用,則可以利用糖水替代,切忌與果汁、茶、牛奶等合併使用,以免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陳琦華藥師)


 


幼兒餵藥技巧 


Q1:餵寶寶吃藥時,寶寶總是哭鬧不停動來動去,該怎麼辦?


A:基本上在餵新生兒與較大嬰兒吃藥,最大的不同是寶寶對藥物的反應,新生兒通常比較不會有對藥物強烈抗拒的反應出現,但隨著月齡的增加,較大的寶寶有了吃藥的經驗,就會出現排斥的反應。因此,在餵較大寶寶吃藥時,就必須留意寶寶的反應與肢體動作,以免辛苦餵入口中的藥一下子又全部被寶寶吐出來。(陳淑賢主任)


 


餵藥小撇步



1.身為家長的你應該協助孩童將吃藥與美好的事物連結在一起,如孩童吃完藥之後,給他吃點他喜歡的點心,「正向增強」孩子吃藥的行為。


2.預防寶寶吐奶:餵奶前1520分鐘餵藥即可降低吐奶發生。


3.增加寶寶吃藥興趣:家長可以不定時更換餵藥工具,增加寶寶吃藥的興趣。


 


Q2:餵寶寶吃藥時,應將寶寶的頭往後仰,以利寶寶吞服?


A:未滿周歲的嬰兒應抱在懷裡採「半坐的姿勢」且仰角高於45度,可利用餵藥器(如滴管)將藥擠入舌下或舌頭旁邊以防嗆到。家長在餵藥時應不要急著大口餵,一次一小口即可,此外,邊餵時應邊跟寶寶說話:「快好了,再一口,寶寶好棒喔!」稱讚寶寶。(陳淑賢主任)


 


兒童服藥技巧

Q1:為了讓孩子能乖乖服藥,所以不妨騙孩子「藥物就是糖果」?


A:千萬不能跟孩子說藥是糖果,如此會混淆孩子的認知,造成不必要的危險。(陳淑賢主任)



Q2
:藥品太苦,因此可以將難以下嚥的藥粉放在冰淇淋或布丁等食品上面,讓孩子吞下?


A:藥品太苦,家長可以用一些輔助的東西讓藥變的可口一點,如霜淇淋、巧克力糖漿、果醬、布丁、軟糖等,是沒有關係的;但千萬不要將藥品與糖水之外的飲料想混合,不僅會影響藥效的問題,還可能導致孩童以後不敢接觸這些食物。(陳淑賢主任)


 


藥效問題


Q1:孩子服完藥後,病情馬上好轉,表示這位醫師開的藥很好?


A:不一定。某些疾病有所謂的自然療程,即不吃藥也會自然痊癒,其中又以「感冒」最為常見,換言之,若在感冒即將轉好時,服用醫師所開的藥物,感冒當然就好的快;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即「醫師診斷正確」,如「氣喘」,使用止咳化痰藥物效果並不佳,若能給予正確的氣喘藥物,即能有效改善氣喘之不適。因此,醫師開的藥好不好,則有賴於「醫師正確的診斷及正確藥物處方」及「疾病本身是否本身即將自然好轉」。(黃璟隆醫師)


 


Q2:孩童服完藥之後病情馬上好轉,表示醫師藥下的很強?


A:一般來說,在兒科不會有所謂藥下的很強的問題,因為兒童用藥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兒科是依照孩童「體重」、「體表面積」來給藥,且用藥應符合衛生署的規範。(黃璟隆醫師)


 


Q3:針劑比起任何口服用藥來的更好、更有效?


A:錯。針劑看起來雖然比「皮膚貼劑」、「口服」等藥效來的快,但在「用藥安全」上卻是最不安全的,因為,一旦注射錯誤將出現過敏、休克等全身性反應,不僅如此,注射的行為也會造成孩子不同程度的身心傷害;因此,用藥原則的應以「皮膚貼劑、口服、注射」為先後順序。(黃璟隆醫師)


 


注射問題



Q1:為什麼疫苗注射後不需要搓揉注射部位?


A:早期認為注射傳統三合一疫苗,搓揉後會造成發炎及副作用增加,但是後來經過醫師的臨床研究發現並沒有明顯的數據證明搓揉後會造成副作用的增加,反而在抽血發現搓揉後孩童抗體含量升高,不過這只針對傳統三合一疫苗所做的研究;換句話說,輕微的搓揉或是利用棉花球輕壓注射部位都是無妨的。(傅仁煇醫師)


 


Q2:為什麼注射部位有大腿、手臂、臀部等差別?


A:注射部位的差別主要在於注射時不能打入血管,也不能傷到神經因此多半為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卡介苗為皮下注射因此在手臂。其餘幼兒時期之疫苗因為大腿肌肉較厚,較少神經或血管,都注射在大腿(此時期的臀部肌肉較少且有坐骨神經,所以會避免注射在臀部);較大之兒童肌肉注射可打在臀部,等到小學高年級或青少年以上手臂的三頭肌較厚時即可打手臂。(傅仁煇醫師)


 


Q3:什麼情況下孩子才需要點滴注射?


A:點滴注射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對孩子而言,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傷害,因此,除非孩子出現「脫水」或「靜脈注射點滴藥物」或「特殊的處理如急救」,否則,原則上孩子能不打點滴就盡量不打。(黃璟隆醫師)


 


Q4:打點滴時,注射血管之皮膚出現紅腫等現象是正常的嗎?


A:不正常。當注射血管之部位有紅腫的現象,極有可能為「發炎反應」,此時家長應觀察孩子皮膚周圍是否有發熱症狀,若有應該通知醫護人員更換注射部位,除此之外,有些孩子的皮膚對膠帶、優典消毒藥水較為敏感、另外點滴不順等,也都會造成皮膚紅腫的現象。(黃璟隆醫師)


 


Q5:孩子注射點滴時,其輸液的滴下速度都很慢,是正常的嗎?


A:孩子注射點滴其輸液量的多寡是依「體重」來計算,原則上來說年紀越小的孩子,其輸液的速度也就越慢,但是如果孩子有脫水的問題,基於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輸液的速度也就會比較快。然而,輸液的快慢是依據「維持量」及「流失量」來計算,輸液速度太快有可能造成肺水腫,太慢則水分不足以供應身體所需,因此家長千萬不要自行調整輸液速度,以免影響孩子的健康。(黃璟隆醫師)


 


子宮頸疫苗(HPV疫苗)


Q1:何謂子宮頸疫苗?


A:昔日俗稱的子宮頸疫苗,現在已正名為HPVHuman Papillomavirus,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人類乳突狀病毒疫苗,亦言之,是用來預防最常見的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黃玉成醫師)




Q2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應於何時開始注射?

A:衛生署目前核准使用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女性為9歲到26歲,不過,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45歲以下女性注射嘉喜四價子宮頸疫苗,其保護力可達9成且安全性與對照組一樣。(黃玉成醫師)


 




























種  類



Cervarix保蓓(二價疫苗)



Gardasil嘉喜(四價疫苗)



製造藥廠



葛蘭素史克藥廠(GSK



默克藥廠製造(Gardasil



預防病毒



1618人類乳突狀病毒;即可預防子宮頸癌


 



6111618型人類乳突狀病毒;即可預防(尖性濕疣)菜花、子宮頸癌



如何接種



第一劑量:醫師評估方能接種


第二劑量:首次注射後1個月


第三劑量:首次注射後6個月



第一劑量:醫師評估下方能接種


第二劑量:首次注射後2個月


第三劑量:首次注射後6個月



費  用



每劑約4,000



每劑約4,000



附  註



若無法按照時程接種,最晚應於一年內完成3劑疫苗注射;此外於疫苗接種後,請留院觀察30分鐘才離院。





Q3
:男生也可以注射子宮頸疫苗(HPV疫苗)嗎?


A:目前學術界有兩種看法,有的認為女生接種疫苗預防子宮頸癌即可,男生無須接種;有些人則認為兩性都接種疫苗,對於病毒感染的保護才會有加成效果。(黃玉成醫師)


 


Q418歲下的孩童施打子宮頸疫苗(HPV疫苗)是否只能給小兒科醫師評估?


A:衛生署規定目前能夠評估施打子宮頸疫苗的醫師有家醫科、婦產科、小兒科醫師;雖然如此,建議18歲下以下的孩童應優先給兒科醫師評估較為恰當。(黃玉成醫師)


 


Q5: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副作用?


A: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局部痠痛,有些敏感的人其疼痛的時間還可能超過一天,至於發燒副作用則較不常見。(黃玉成醫師)


 


Q6:哪些人不適合接種子宮頸疫苗(HPV疫苗)?


A:對於子宮頸癌疫苗成分有過敏記錄者、或曾經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有出現過敏反應者、已懷孕的婦女等,皆不適合。(黃玉成醫師)


 


Q7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的保護效力可持續多久?


A:疫苗的保護力無法保證百分之百,而且會引起子宮頸癌與生殖道疣的種類多達數十種,所以疫苗只能降低感染風險,而無法百分之百預防所有疾病。至於未來是否要再追加注射,由於目前疫苗剛使用沒多久,所以不知道以後是否需要。(黃玉成醫師)


 


Q8:網路流傳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效期及安全令人存疑,因此不建議民眾施打?


A:迄2008年底,美國接種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嘉喜)已超過二千三百萬劑,接種者共通報了11,916件不良反應(任何人均可上網通報),其中94%屬於不嚴重的反應,在屬於嚴重反應的6%中,臨床表現都不具共通性,所以專家認為與疫苗接種不具因果關係,安全沒有疑慮。


研究報告指出四價HPV疫苗可以預期降低65%〜70%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及預防罹患外陰癌、陰道癌,預期降低90%的生殖器疣的感染,及預期降低97%人類乳突狀病毒1618型的感染<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


禾園優質托嬰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